小学毕业后,我被老师推荐到童家初级中学读书。当我把录取通知书展现在父亲眼前的时候,父亲没有言语,只见满脸的皱纹顿时舒展开来,笑容可掬。父亲出生在旧社会,读过两年小学,没有什么文化,希望我好好读书,长大后当教师,或者当医生。父亲常说,教师和医生这两种职业最好,不管哪朝哪代都离不了。
我家在公社最偏远的地方,离学校有15里,要走1个半小时。从读初中开始每天要上30分钟的早读课,早读课的时间是8点到8点半,所以每天早上6点半必须出发。冬天黑得早,亮得迟。往往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做早饭,早饭做好后就叫我起床吃饭,让我吃了早饭赶到学校上早读课。特别是到了冬至前后,6点半出发的时候,天还没亮。
有一天,我吃过早饭准备出发,外面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我正愁天这么黑怎么去学校。这时父亲也起床了,手里拿着崭新的手电筒。看见父亲手里的手电筒,我喜出望外,急忙伸手去拿。
可是父亲不给,摸了摸我的头,非常担心地说:“你一个人走这么远的路,我一点儿都不放心,送你一程,等天亮了我就回来。”
我挺直身子,拍着胸膛说:“爸,我都这么大了,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有啥子不放心的?”
父亲看我这样胆大,也不再坚持,把手电筒递给我,一个劲儿地催促我:“快走吧!不然会迟到的。等你走后,我一会儿就把门关上,还要去床上睡一会儿。”
我家在半山坡上,屋外有一口小堰塘,堰塘外面是两丈高的悬崖,去学校的路就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成“之”字形。我沿着这条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走向学校,走向未来,去追逐我的梦想。
我是第一次黑夜独行,路上没有遇见一个行人,感觉有点害怕。没走多久,我仿佛听到后面很远的地方有脚步声,窸窸窣窣的,转过身用手电筒往后面照,又没有看见人影。这时我心里像有兔子在突突地跳,害怕极了。我有点后悔了,不该逞能,还是该让父亲送我,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我是在父亲面前夸了海口的啊,怎么能回去要父亲送我呢?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为了壮胆,我一边走一边唱小学老师教的歌曲:“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倒日本狗强盗,消灭蒋匪军……”
这样我提心吊胆地来到一个叫活人崖的地方,路边有一棵上100年的黄角树,树干要几个人手牵手才围得了,枝桠伸向四周,像一把巨大的伞。这个地方是去学校必须经过的地方,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不要说晚上,就是白天一个人经过这里都让人感到阴森恐怖,更让人恐怖的是地名的来历。听大人说,活人崖原来不叫活人崖,叫死人崖。旧社会土匪横行,财狼当道,常在这里拦路抢劫,杀人越货。再加上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常有人倒毙在黄角树下。解放后这种现象成为历史,因此改名活人崖。
经过黄角树脚下时,我看见黄角树旁边有一个黑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不声不响。我心惊肉跳,停下脚步,用手电筒照去,原来是一棵柏树。我的心才平静下来,又听到身后小路拐弯处有脚步声,真真切切的。我的心又紧张起来,于是加快脚步往前走。突然黄角树上不知什么东西扑棱棱飞向天空,一声长鸣惊破漆黑的夜空。我吓得魂飞魄散,撒腿就跑,跑到学校天已大亮。

那时学校掀起走毛主席“五七指示”道路的热潮,每个学期学生有半个月时间开荒种地。记得那是周六,班主任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到山上去开荒,为了完成任务,收工的时间延长到下午5点。收工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匆匆往家赶,还没到家天就黑了。没带手电筒,我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刚到堰塘外的悬崖边的小路上,一道亮光向我射来,照亮我脚下的小路。啊,父亲接我来啦!我跟着父亲回到家里,母亲正在做晚饭。回家真好啊,温馨,幸福!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下午放学回家,我看到家里挤满了人,姐姐在伤心地哭。我问姐姐怎么回事。姐姐说,父亲去双河(相邻的公社,现在改为天城镇)赶场,和几个老熟人喝酒,酒喝多了,中午回来从堰塘外的悬崖摔下去,大腿骨折了,本家大哥请的一位土医生正在接骨头。我信了,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不论在哪里都爱喝两杯,哪怕不吃饭都可以,但是酒一定得喝。
我急忙挤进人群,看见父亲躺在两根长凳拼起来的硬木板上,几个大人按住父亲的手脚,医生死劲地捏大腿骨折处。父亲头发凌乱,声声哀嚎,脸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痛苦笼罩在父亲的脸上,弥漫了整个屋子。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挤出人群,眼泪哗哗地流。
姐姐拉着我的手,一边抽泣一边安慰我:“弟弟……别哭了……爸……爸会……会好的……”
父亲在床上躺了半个月,然后拄着拐杖靠在吊脚楼的栏杆上看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这是我看见父亲一生中唯一一次有闲暇时间看书,也不知道他认不认识那些字。半年后,父亲开始在生产队里干些轻巧的农活。一年半后,父亲的腿痊愈了,栽秧打谷,薅铲挑抬,样样都干。由于土医生医术太差,父亲的股骨没有接好,向外突出,走路跛得很厉害。可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让我安心读书,父亲日夜操劳,含辛茹苦,蹒跚前行。

这时我初中毕业,被老师推荐到文星中学读高中。当父亲看到我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脸上的皱纹里填满了惬意,花白的头发精神抖擞。父亲很高兴,我却闷闷不乐。为了我,为了家人,父亲拖着残疾的腿东奔西跑,不停地劳作,已经瘦得没有人形。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弃学。这个想法我不敢跟父亲讲,怕伤他的心,只好跟母亲讲。
母亲说:“儿哪,你不去读书对得起你爸吗?你知道你爸的腿为什么会摔断吗?”
“不是喝酒后滚下悬崖摔断的吗?姐姐这样说,所有人都这样说啊!” 我迫不及待地回答。
母亲却说:“哪里是酒后摔断的,是那天你去上早读课,你爸送你……”
“爸送过我?” 还没等母亲把话说完,我就不解地追问。
母亲把实情原原本本地告诉我:“你一个人走夜路,你爸不放心,偷偷地跟在你后面,怕你发现又不敢打火把。那天路有点儿滑,你爸摸黑踩空了,摔下堰塘外的悬崖,把腿摔断了。怕你难过,他告诉所有人不要让你知道真实情况。”
难怪我总觉得那段时间身后有脚步声,原来是父亲跟在我身后,父亲时刻在保护着我。父亲爱我,所以送我;父亲送我,所以骨折。当知道事情真相的时候,我的心在滴血,忍不住想哭。我想,我有什么理由弃学?有什么理由不满足父亲的心愿?我背起书包,走进高中的大门,继续完成我的学业。1977年恢复了考试制度,千万学子欢欣鼓舞。经过努力,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竹师范学校,后来成为文星中学一名教师,为祖国的明天挥洒青春,播种希望,收获芬芳。
有一次,寡言少语的父亲心满意足地对我说:“ 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培养了一个教书匠儿。”
父亲啊,知道吗?您的话让我骄傲,又让我揪心。在求学路上,您用无私的父爱为我保驾护航;在人生路上,您用明亮的心灯照亮我的前程。父亲啊,因为有您永远的呵护,所以我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啊!

杨山坡 四川大竹人, 中学高级教师。平生以语文教材为剧本,以阳光少年为主角,以三尺讲台为舞台,演绎一个个心灵故事。闲暇时喜欢阅读散文、诗歌和小说,在字里行间徜徉,在句读上坐着小憩。同时热衷于堆砌文字,放飞梦想;在文学这个百花园里挥洒激情,播种希望,收获喜悦。

【点评精选】
记得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拜读了杨山坡老师的散文《父爱•骨折》,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朴实散文的文境,让我深感马卡连柯这句话的份量是何其重实!同时,更让我记起司马迁在《史记》所道"父母者,人之本也"的真谛;《诗经》所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意价值。
读了这篇令人心酸,又令人奋进的散文,还让我明白了作者名字的来历。他叫杨山坡,他的家就"在半山坡上,屋外有一口小堰塘,堰塘外面是两丈高的悬崖,去学校的路就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走向未来,去追逐我的梦想。"
作者是个小社员,家住半山坡,名叫杨半坡。他的父亲为了培养他的自尊,只是在黑暗中默默地送他上学,让他去赶早读,而不幸从悬崖处摔伤骨折……"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亲了!"冰心如是说。山坡的父亲伤了也不说缘由。
这种无疆的父爱,这种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父爱,能不让争气的作者成功吗?作者走出了大山,成了人民教师,而且是中学的高级教师。作者写道:"父亲啊,知道吗?您的话儿让我骄傲,又让我揪心。在求学路上,您的无私的父爱为我保驾护航;在人生路上,您用明亮的心灯照亮了我的前程……”父亲却说,"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培养了一个教书匠儿子。”父子俩的心并不大,他们的梦想和追求达到了!多么纯朴的语言,多么如山的父爱!
我喜爱朱自清的《背影》;喜爱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喜爱龙应台的《目送》、喜爱李森祥的巜台阶》、喜爱赵丽宏的《挥手》。然而,我更喜欢杨山坡的《父爱-骨折》,因为这散文的人儿、事儿就在我们眼前。这是一篇走出大山的好篇章…… (点评:吴仰生)
欣赏杨山坡老师《父爱•骨折》,全文流露着作者对父亲满满的深情。
一个大山里的老农民,出生在旧社会,只读过两年小学,没什么文化,却把他的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在寒冷的冬天,在每一个清晨,父亲都默默地陪伴儿子翻山越岭去学校上早自习课。他没有直接护送儿子,为了培养儿子的毅志力与大胆面对困难的顽强精神,父亲在暗中护送儿子。
“因爱而护送,因护送而骨折”这根文章主线,作者描写细腻,情感真挚,把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描写父亲为爱护送,摔下深渊而骨折那部分里,作者巧妙构思,设下了一个悬念,写到自己想放弃学业为父亲分担责任时,母亲才把父亲摔成骨折的真相告诉了他。父亲默默的爱激励了作者,从而使他奋发向上,来报达父亲对他的希望。这一巧妙构思深化了主题思想,又使文章情节有起伏感,增强可读性,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性,这是本文的写作技巧,值得学习!
本文主旨深刻,文风朴实,作者文笔娴熟,情感真挚,深切地描写了一位憨厚、勤劳、朴实、对儿子深沉的爱的老父亲形象。父爱激励着作者奋力有为,感动作者一生,也感动着无数读者! (点评:吕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