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货 (散 文)
文/ 海纳百川(山东)
这 庚子之年真够恼人的。年初,突发了全球性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国家造成了沉重负担。多亏了我们的党坚强领导,中华民族齐心协力,顽强抗击,不光很快把病魔控制,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冬季,又遇上多年少有的寒冷了。自打元旦过后,老天爷就没大有个"正型”。
今儿,闲来无事,到附近农贸市场溜哒溜哒,出去小区门口,但见飕飕地北风吹摇着无叶的柳条,零星的雪花叙线飘洒着……。来到市场一看,嚯!路上人头攒动,嘎七杂八的摊位一拉溜两旁摆放,不光鸡、鱼、肉、蛋和海鲜一应俱全,各种新鲜蔬莱也应有尽有。哦,今年办年货是不用愁吆。
说到"年货",我作为已愈花甲之人,有着颇多的感慨和挥之不去的记忆。
就说现在吧,国富民强,物产也丰盈,人们往往不到腊月二十就开始置办年货,今天买点这,明天购点那,见啥都想捎着点,全然忘记了理性消费和"节俭”二字。加之,户户大都有上班的人,单位习惯发福利,很快就把个冰箱塞满。盛不下了就再往窗户外边和阳台上放,俨然一幅开杂货铺的样子。
然而,这大堆的"年货",消费起来就成问题了,尽管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变着样的饱餐:上顿吃了这,下顿再吃那,但无奈缺少活动,消化不良,弄的个肚子胀彭彭的,一点食欲都没有,再好的东西看见都腻歪。于是乎,不到正月初十,那大宗的年货便失鲜的失鲜,变馊的变馊,很快外边的垃圾箱里就扔的"上尖冒流"。其中不乏较为贵重的魚、肉之类……。那些野猫们算是来忙了!从这垃圾箱蹿到那垃圾箱……。
由此我想到了两点:一个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厉行节约,理性消费,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物质财富和幸福生活。不然,就会有悖辨证法,好事变成坏事。二是现在的食品问题依然令人忧虑,尤其是农付产品质量。政府尽管一再強调和狠抓生态平衡,绿色环保,有机洁净等等。但现在的蔬菜、食品仍然有易坏不耐储存之患。难不成是施化肥多导致的!?
"年货",年年置办,年年伴随着人们渡过"春节"这盛大的传统节日。然而,不同的年代留有不同印记。
记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因为贫穷,有的家庭过年都舍不得买肉,仅等着生产队杀头(饲养一年)不超过百八拾斤重的猪,一家分不过三五斤肉。青菜也不过白菜、芹菜、萝卜之类的(用现在的话说)粗莱。为了留着过年和年后伺候亲戚,大人们精心呵护:青莱包了又包,裹了又裹,惟恐冻坏或变黄。那猪肉更是拿着比孩子还宝贵。一年,我父亲把分得的三斤多猪肉拴起来吊在屋樑上,我每次走在跟前都馋得咽口水。一天早晨,我实在馋得忍不住了,便搬个橙子踩着去摸那吊在半空的猪肉,甚至巴不得剋下点生填在嘴里……。不料,橙子一晃,我栽了下来,摔了个好大跟头,我奶奶特疼孙子,急忙上前把我拉起,一手抱着我,一手"胡拉“着我的脑后,边嘟念:"鸡鸡毛,吓不着,吓到人家,吓不到自家,好喽……!"我委曲的泪水立马顺着腮流了下来。这件事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文革期间,过年也办年货,但重要的是"忆苦思甜”等政治教育活动。我父亲曾给我讲过我爷爷置办年货的故事。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吧,都过了腊月二十三了(俗称小年),家里还一点"年货"没有哩!爷爷摸了摸空空的口袋,一跺脚,把屋内的一扇屏风(俗称隔单)摘下来,带着满脸的无奈和愁苦上了集市。快到半晌了,老人家背回了半"搭子"胡萝卜,留到大年三十晚上,包了顿水饺吃。
今昔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唯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足知止,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才是。切记:
办年货,适可而止,莫让"诸门酒肉臭";买食品,俭省节约,不忘"粒粒皆辛苦"。
注:"搭子",乃粗布制做文:、搭在肩上,胸前和背后各有一兜,盛载东西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庚子年深冬 草就于明水 原创首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