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目中的“藤野先生”
——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姚崇实教授
程世刚
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我在承德市桃李街的承德师专中文系读书。现在,学校已经搬迁到冯营子大学城,升级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我非常留恋承德师专那三年如火如荼的读书生活。中文系有许多高水平的老师,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姚崇实老师。
1991年的春天,桃李街两旁的中国槐绿意盎然,承德师专校园内草绿花红。新的学期开始了,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文学概论”课程。我心想,这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
一天上午第二节课,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走进来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几岁,也就30岁出头的样子。老师中等身材,穿着朴素而干净,面庞清瘦,脸上的表情很严肃,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鼻子高挺,嘴角微微下撇,透出些许的清高。老师腋下夹着书和教案,走上讲台,用轻柔而有力的声音说道,“我叫姚崇实,这学期教大家文概课。”说罢,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写下了“姚崇实”三个字。我心想,就冲着名字也是个古板守旧的家伙,他的课肯定是催眠曲。哪知道,我们很快就被姚老师的课吸引了。
姚老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抑扬顿挫、诙谐幽默,讲到高潮时,引得我们哄堂大笑。一节课下来,我们不知要笑上几次呢,有时,笑得我们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可是,抬头一看,姚老师却表情严肃,满脸旧社会的样子,一丝笑意也没有。这样的反差,会让我们更加笑个不停,更加佩服老师的讲课艺术。那些高深的概念理论,在轻松愉快之中,走进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姚老师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他用古今中外名著上的人物、故事、语段来佐证文学理论。那些人物,他如数家珍,那些故事,他娓娓道来,那些语段,他脱稿背诵,根本就不看教案。
有一堂课,姚老师讲授“文学形象”和“文学典型”。“用‘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姚老师说,“‘典型’就是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又有高度的概括性,反映了生活本质和规律的‘文学形象’。”他说:“鲁迅笔下的闰土就是典型形象。”他马上背诵了《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那段文字。他说:“阿Q就是典型形象,阿Q反映了人类的共同特点:精神胜利法……”紧接着他就背诵了《阿Q正传》中“儿子打老子”那段文字。他还说王熙凤就是典型形象,紧接着就大段背诵了《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那一节。他还能绘声绘色学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等人物说话。姚老师语出惊人,“你们知道为什么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吗?那是因为宝玉梦想的心目中的妹妹与眼前的妹妹吻合了。其实我们哪个男同学没做过这样的美梦呢?”笑得我们前仰后合,姚老师却面无表情,正襟危坐。在笑声中,什么是“典型形象”,我们了然于胸。姚老师该有多么厚重的积累呀!该读了多少书呀!
1995年以后,我便在家乡中小学任教务主任。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每当我告诉老师们课堂教学要寓教于乐的时候,每当我提醒老师们要多读书的时候,我就向老师们介绍我的姚老师,那才是多才多艺的老师。
九十年代初,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平凡的世界》热。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在当代文学课上,去学校电教馆观看了《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录像。我对田晓霞的死去,总感觉有些失落,多么美好的形象,路遥怎么这样处理这个人物呢?让她和孙少平完美结合,岂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一天课间,我把自己的疑惑说给姚老师听。姚老师听后,那骄傲的嘴角动了动,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说,“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精神之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打开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种梁祝式的爱情,那种不分高低贵贱的爱情已经很少存在了,孙少平与田晓霞的地位太悬殊了,所以田晓霞只得死去。”这也太残酷了吧!当时,我对姚老师的高谈阔论颇不满意,可是,后来我相信了。那天,姚老师还对我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路遥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时代信息,描绘了改革开放前后10年中国城乡的历史画卷,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小说人物众多,小到普通农民,大到省委高官,甚至中央领导,无所不包。孙少安、孙少平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我敢预言孙少平将影响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部小说,你就多读读它吧。”我记住了姚老师的话,至今已经把《平凡的世界》阅读三遍了。我敬佩孙少平的坚忍不拔,孙少平影响了我,我在艰苦的农村教育阵地一待就是20多年,《平凡的世界》充实了我的生活,指引着我的人生道路。是的,姚老师的预言是正确的,《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马云阅读着《平凡的世界》起步,潘石屹时刻牢记《平凡的世界》的叮咛。
有一次的文概课上,姚老师谈起了教师这个职业。他说:“有史以来,教师是清苦的,古代就有九儒十丐之说,仅比乞丐高一些,连娼妓都不如。现实也是如此,教师虽然被尊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社会地位依然如故。你们将来走上中小学教坛,甚至比我还要苦。教育是需要热情来维系的,老师应该有些傲骨。古代有一位私塾先生,天降大雪,家中断炊了,妻子责骂他,他反而来了兴致,赋诗一首,‘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寄语老妻休聒噪,后园踏雪看梅花。’我们当老师就应该有这位老先生的清高。我们要学孔子带领弟子三千影响华夏全境。我们应有为国育儿的理念,我们培养的人好用有用,国家自然就发展得又快又好,我们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我记住了姚老师的话,执着于家乡的教育,我先在中学工作,后来并校,中学撤走了,我就留在小学,就差没教幼儿园了。姚老师又说对了,改革开放40多年过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敢说没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贡献呢?现如今老师的地位确实提高了许多。
一个学期的文概课程结束了,我们都考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一个挂科补考的。
新的学期开始了,课堂上没有了姚老师的身影,不见那骄傲的嘴角,不再有会心的笑声。我们都很想念姚老师。
一个精通学校内部消息的学生说,姚老师要教我们伦理学课程呢。我们高兴极了,天天盼着姚老师来上课。
一天晚自习的课间,我在教学楼道遇见了姚老师,不善言谈的我赶忙走上前问:“姚老师,您什么时候给我们上伦理学课?”姚老师停下脚步,用那抑扬顿挫的声调耐心地对我说,“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伦理思想,古罗马古埃及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伦理学知识对教育是有益处的。我争取系里安排呢,领导决定了,我就去给你们上课。”我又见到了姚老师嘴角那一股傲气,带着一种自信,带着一种亲和。我高高兴兴等待姚老师来上伦理学课,可是,大学快毕业了,也没有等来姚老师。
1992年7月,我们即将大学毕业了。一天,系里通知照毕业合影。在照相的时候,我见到了敬爱的姚老师,我向他投去热情的目光。师生太多了,姚老师一眼也没有看我,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大学毕业了,我回兴隆县安子岭乡从事教学工作,从此跟姚老师没能再见面,我也没有给老师写过信,真是大不敬呢。然而,姚老师一直影响着我,特别是他那妙趣横生的教学艺术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喜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我是从姚老师那里学来的,不苟言笑,傲视无才无德之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也是在向姚老师看齐。
很偶然的一次,在跟家乡诗人刘福君交谈时,我提及了自己的恩师姚崇实。刘福君说,“姚崇实,我认识,他的旧体诗词写得很好,在承德很有名气,乃至在河北省、全国都有名气。”我听后很是为之自豪。2017年春天的一天,刘福君给我打来电话,“世刚,你们姚老师来诗上庄了,你来见个面吧。”我高兴极了,放下电话,立刻前往。来到刘福君的办公室,我一眼就认出了25年没有见过面的老师,我热血沸腾。岁月几乎没有在老师身上留下沧桑,老师的面庞依旧那么清秀严峻,目光依旧那么明亮有神,嘴角依旧带着些许傲气,所不同的是,老师似乎学会了微笑。师母也来了,年轻、漂亮、高雅,真是郎才女貌,红花配绿叶。我告诉老师我的名字,是哪年毕业的,当年教我的老师都有谁。老师的思绪似乎回到了25年前。我知道,老师不可能记得我这个学生了,25年过去了,他桃李满天下,怎能记得只有一、二次短暂交谈的学生呢?
老师问了我的工作情况。听说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听说我热爱文学,他很高兴。当我谈及老师对我的影响有多么巨大时,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眼睛更加有神了。我知道,这是作为一名老师的成就感,老师的成就感就是如此廉价而又高贵。
我们谈了许多许多,往事、今朝、社会、人生、诗人、作家……分别时,老师鼓励我努力工作,多读书勤写作。我和老师互留了联系方式,我们依依惜别。
不久,老师给我邮寄来他主编的《承德诗词》创刊号。在创刊词中老师写道,“吾侪当克勤克俭,以立以成。承先贤之大德,启今世之新风;咏家国之情思,美江山之形容;融千古之妙章,吐万阙之华声;会八方之俊杰,创九州之事功。”文辞多么雄劲,志向何其远大。“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的抱负,老师又何尝不如此呢?我也想起了近代学者梁启超,讲学、办报、写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老师又与梁任公何其相似。
2018年秋天,我带父亲去承德看病,跟姚老师见了一面,老师送我一本他的诗集《梦痕集》。看了作家简介,我对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当过临时工,上过山下过乡,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承德师专并留校任教。他是全国师范语文教研联合会理事,中国写作协会会员,承德市老科协教育分会会长,承德市易经研究会副会长,承德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后来升任会长),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他已出版著作《先秦文学思想概论》、《文艺学论稿》、《新编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指要》、《创新教育概论》等10余种。他发表论文和文学评论80余篇,已发表旧体诗词300多首(现已发表1000多首),并多次获奖。这些还仅是2008年以前老师取得的成绩,其涉猎多么广泛,其成就多么辉煌,其创造多么巨大。人生短暂,人一辈子只做成一件事就很老不起了,我的老师却做成了这么多事情。
那天晚上,我阅读老师的《梦痕集》,一直研读到深夜。此书共收录了老师2008年以前35年间所写诗歌500多首。他教我们《文学概论》时,就已经写诗,并发表了许多诗歌了,我们学生却全然不知。就一般人而言,有一点成绩就会拿出来炫耀,我的老师却如此谦恭。
我被《梦痕集》深深吸引。老师的诗歌大气豪放,“万里心随万里风,九州一览眼中空”;老师的诗歌婉约清新,“妾心如杨柳,春来千万丝”。老师歌咏山川胜景,“万叠云山连翠微,半川烟水荡斜晖”;老师心怀国计民生,“思萦国事牵家事,情动心梢上眼梢”;老师鞭笞人间丑恶,“官员如今多信佛,投钞叩首踵肩摩”;老师探寻人生哲理,“人生百载疏忽间,何须终日心头乱”;老师珍视友爱亲情,“别君折柳未经年,塞草几回春似烟”;老师书写自我抱负,“一箧图书一枝笔,百般功业百年忱”。35年,人生如梦,老师用诗歌留下了绮丽的梦之痕。
2019年春天开始,我对以“四言”“六言”为主要语言形式的古代散文“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尝试着写赋。2020年,国庆、中秋同庆,我有感于伟大祖国以及我们兴隆县翻天覆地的变化,提笔创作了《兴隆赋》,总感觉不是很满意,我把它发给姚老师指正。老师对我的《兴隆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就个别地方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写兴隆县历史厚重,有个句子“副将沟铁范,助战国百家争鸣”,老师改成“记战国诸侯争雄”。“记”多么恰当,我原来的“助”显得太夸张了。老师读得很仔细,就连几处标点的错误都一一订正。28年前的老师,如今还在给当年的学生批改“作业”,我这个学生真不知如何感激才好了。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藤野先生”——姚崇实教授,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姚老师是“经师”“人师”的楷模。孰不知,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呢?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姚老师心无旁骛,孜孜以求于教学和学术研究,其身上透射出两种可贵的精神,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改革创新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人有了这两种精神就会无往而不胜,中华民族有了这两种精神就会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姚老师,我的良师益友,他的言传身教,雕刻着我的灵魂,装点着我的人生。老师的《梦痕集》就放在我的案头,时时激励着我让如梦的人生亦留下绮丽的梦之痕。
2020年11月
姚崇实,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承德市诗词学会会长,承德市传统文化学会会长,国内多家诗词组织顾问,多家诗词刊物编委,《承德诗词》主编。出版学术著作多部,诗词集1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100余篇,诗词10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