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曾经
✍作者/郭伊林 🎤诵读/老菩提
人生谁能无曾经?只是老了的时候、不要为自己的曾经后悔,而是为自己的曾经而欣慰,足矣。在家收拾旧物,翻出一些旧报纸、老照片,也不由勾起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
法人,不算什么。但能借钱给我当法人,我将永远不忘。有了平台,除了自己应该有些利润,是否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答案是肯定的!那时的留学市场,真的是鱼龙混珠,于是哈报的副刊上,就有了“留学马来西亚慎选学校”的小短文。当然落款只是名字而不是公司名称。马耳他大学,送去了我省的首位留学生海泉,如今他已在那地中海的国度做了父亲。迪拜,似乎离哈尔滨很远。但我告诉他,去吧,年轻人,那里有你的第一桶金!三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鼓励毕业生们先就业、再择业,给自己一个机会、检验一下自己,到底该干啥?感谢农垦总局和长三角地区的知青战友们,给予龙江的毕业生和知青后代们的就业机会……
说起来似乎有点好笑,对于一些有点迷茫的学生们,通过沟通交流,我竟然可以成为他们的大朋友。也许就是这样,我也当了几次“家长学校”的座上宾,会后被家长围着热烈地咨询,至今还觉得无愧于己于社会。

几张旧纸的图片和自说的自话,是想给自己的曾经留个念想,因为明天,这一切都将成为废品站的回收品,一切都将不再……
曾经里面有故事,曾经里面有年轻。看到这几张曾经的老照片,年轻时的往事浮现在眼前:那个时候有家有孩,在红旗锅炉那种集体企业的小厂工作,心不甘,工资福利都少的可怜。工厂为了给锅炉拍广告,请来了著名摄影师崔彦勤老师。我在厂办公室工作,自然是这几天和其他几个同事陪着崔老师拍来照去的打着下手当着小工。我勤快也好学,还挺有眼力见儿。崔老师夸我几句,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地说:想拜崔老师为师!哈哈,于是我就成了崔老师的徒弟,与他的二女儿荣妹一起学习摄影、洗片等相关知识。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没有影楼,有意识的人家会请个会拍照的人给照几张照片留念。老师就给我们联系这样的新人。我和荣妹自是前往。我和荣妹每人带一部135的相机,胶卷的钱由婚家出,我们负责拍照洗片、放大照片,滤茶几片艺术片,共收费20元钱。那时候的月工资还不到40元钱。

我们要在婚家与娘家各一起吃饭,方便新人敬酒,至饭后拍摄新房的生活题材照后才能回家。有的婚家很尊重我俩,会包一大包的喜糖和两盒香烟给我们。那个时候这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有些时候我们在婚礼现场,就会订下另外的预约。到后来我们都会一个星期天收到两三份预约。我俩把时间串开,骑着自行车这家拍一会儿那家拍一会儿。但典礼是万万不能分开的,如果是谁拍得照片不理想,另一个机器里的也是备份可优选的。所以我俩的接单比较多。但是如果同日两家的时间串不开又相距远,那我们就只能选一家了。虽然挣钱是目的,但我们必须要保证质量和口碑。后来就有人请我们去拍寿宴了,这样时间就便利多了!
日本电影《追捕》上映后,热捧空前,当时有的照相馆也有小画片出售。我就再次进影院偷拍了几张照片,放大成6寸的,在中央大街妇女儿童商店门口,一块钱2张照片任你挑。真没想到:一会儿我俩就挣了100块钱,然后就一块钱3张,那次我俩真是开心极啦。
1990年的时候,虽然我已经职大毕业,但还是没有进入理想的单位。碰巧龙江电影制片厂举办配音演员学员班,带着渴望和追求,我被选入其中。白天的学习需要克服工作、家庭、孩子等等的一系列困难。在此期间,我参加了苏联电影《海滨公园》里边莎莎的配音。毕业后李玉敏老师推荐我去长影找孙忠智老师发展。可考虑再三,我舍不得孩子,扔不下家庭……唉,就在这不理想的单位先干着吧!
苍天不负,经过不懈努力,我最终进入了理想的单位工作……再见这些照片,让我想起了许多曾经。其实人生,不就是由这些曾经组成的吗?留下的,仅仅是记忆而已。


✍写诗的人

郭伊林(順其自然)1954年出生,1968年(14岁)下乡,1973年返城 在工地等干临时工,1979年按政策分配到红旗锅炉厂工作,夜大毕业后的几年一路考干 调转 终于考入心怡的省属的某事业单位,现已退休。
🎤读诗的人

老菩提,本名段爱国,一级注册艺术设计师。祖藉云南,生于山东,长在塞北,客居海南。一个用声音在诗行里徘徊的人……
主要诵读作品曾发布于: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教育网、新浪网、今日头条、热搜等国家高端媒体平台
长篇小说《天生间谍》《大海,我的爱人》等作品在《懒人听书》上展播。曾参加《国际仓央嘉措诗歌朗诵颁奖盛典会》、《首届全国“散文诗”作品音视频大赛》、《中国朗诵联盟首届“颂读”大赛》、《普林斯顿大学文化节术节》交流等并获奖。
🖨出品/ 華 | 夏 | 之 | 聲
📝作者/郭伊林 🎙誦讀/老菩提
🎢圖源/網絡
🖥編輯/艾果
🎧監製/德泉 菩提凡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