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念 老 屋
作者:张顺志
朗诵:李莉(茉莉芬芳)
屈指数来,老屋拆迁已有八年。在两千多个日夜里,记忆中的老屋成了我精神空间的极致追求。我常常会想念居住老屋里的童年光景,想念和童年的伙伴披着夕阳,在运河堤上,眺望远行的客轮;骑在牛背仰看天上飘动的白云,寻找偶尔飞来盘旋在白云上的飞鹰。那情景让我记忆犹新,那动人的画面让我的心里多了一些柔软,多了一些感动,也让我平庸的生活多了一些诗情画意。
老屋于我而言,是情感的吸铁石。老屋红砖黛瓦、木门铜锁下树影婆娑,门前总有闲坐的人,固定的地点,几乎也是固定的人物,几个或十几个男男女女,他一言你一语地闲扯,有叙述的有附和的、有补充的有质疑的,也有争的面红耳赤的,但事后无人计较。老屋门前似乎是乡亲们的新闻发布场,故事的演讲地,只限于交流分享,无须考证是否准确。正是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妙,常让我梦回从前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都是老屋曾经在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情。
老屋对我来说,除了感激和怀念以外,就是农村生活的记忆,一年四季都是热闹祥和的。春天人们忙着整地运粪,播种除草;夏天顶着烈日挥镰收割,收麦插秧;秋天紧张有序地掰剥玉米,种大头菜;冬季早早为冬小麦追肥盖被,大雪来临,田野里到处一片白茫茫的,此时的村庄看似深邃静谧,可家家理水芹忙得不亦乐乎。在日复一日的轮回岁月中,老屋时常变换的是农人们千姿百态忙碌穿梭于田头地块,院落巷道的身影,不变的总是秸秆劈劈啪啪燃烧飘落在田野上空起起落落的炊烟。最难忘童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日子里,除了自家熟悉不过的厨房味道外,还熟悉另一种炊烟的味道,那就是躲过家里人来到堆坡田野偷烧玉米棒子,烤煳豆子的经历,而这也是对第二种炊烟味道的诠释。
在那老屋怡人的风光里,错落有致的红砖青瓦,或被各色涂料粉刷,或被瓷砖装潢的漂亮刺眼的院落。那一抹淡淡的色彩几笔洗练的线条,素雅的不抢眼,不浮夸,只是像老者一样静静地立在那里,总能勾起我无限的向往,那不仅是乡愁的载体,也是浸润在我骨子里的一种情结,更是一座承载着诗意灵魂的殿堂。我们在院落里养狗养猫,栽树种花种菜,耳闻鸟语花香,鸡鸣狗吠之声中喝点小茶,打点小牌,打个小盹,发会闲呆,日子便一晃一悠地过去了。我与老屋的深情,无数次在梦中与老屋为伍,与老屋叙情。对老屋夜思梦想,久久无法释怀和无限恋眷的情景,就是想有一个属于我的院子,让有限的老年生活沉醉于栽花种草、养鱼逗鸟,树下对弈、品茶习字,或是在这样的院子里就那么呆坐着,看日头起落,看云舒云卷,看远近的飞鸟,听啁哳的鸟鸣,把世间风尘关在院外,不去管那南飞燕,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小舟,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无惊无扰和流光执手,抛去忧伤,忘掉烦恼,放松身心缓慢老去,给灵魂得到最大的丰盈和满足。就这曾经一份简单的快乐,如今成了奢侈。
移居新城八年,老屋对我而言将是一个曾经的符号,老屋对于我越来越多了些隔膜,我离老屋也越来越远了。拆除老屋时我久久的凝视着曾为我遮风挡雨,给我们温暖,伴随我的儿女长大成人的红砖青瓦的老屋,不禁红了眼圈。老屋没了,院子也没了,也许用不了几年,老屋可资记忆的只鳞片爪将不复存在,散淡开阔的乡村原貌也都湮灭,唯有那老去的渡口,成了我追寻往昔岁月老屋根脉无可取代的唯一现场。
我也一在告诫自己,开阔一些吧,兼容一些吧,历史告诉我们,新陈代谢这就是中国发展史几千年形成的无人可以改变的规律。
作者简介:张顺志,网名:独钓月色,江苏淮安人,淮安市作协会员。崇尚本真,爱好旅游,更喜欢嗅着泥土气息,伴着虫鸣朝露,用心感悟生活。没读过多少书,却爱用拙笔留下生活印记,让生命在涂鸦的过和往中品味多彩人生。
主播简介:李 莉,网名茉莉芬芳。江苏淮安人,全民悦读声动淮安阅读会总艺术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省及市级广播电视台工作四十一年,一直从事播音、主持、编辑、记者的工作,曾任新闻部副主任,职称主任编辑。新闻、主持类专题节目作品多次荣获中央、省、市级一二三等奖。曾荣获中国记协颁发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淮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