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文/李丹

一、 送灶粑粑
小的时候,总盼着过年,每每吃了用糯米面做成的送灶粑粑,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提及送灶粑粑,这种吃食实在是浸润了太多家乡的味道。雪菜选脆嫩的,肉选肥瘦相间的,和着豆干切得细碎,再撒上十三香,淋入香油,搅和成内容丰富的馅料,后用蒸熟的糯米面,就着馅儿,捏成圆滚白胖的粑粑。放进蒸笼,在雾气氤氲中等待着它们熟透。刚出锅的粑粑有种诱人的香气,迫不及待咬下去,汤汁便溢出来,鲜香的雪菜及豆干中和了肉的肥腻,吃完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二、 掸尘
临近春节的时候,爸爸会戴上用旧报纸做成的帽子,将天花板上的灰尘掸一掸,将厨房里的油烟机彻彻底底地清理一番;妈妈则整理归纳物件,把家具的台面都抹得一尘不染;我呢,就帮忙打打下手,也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虽不解其中的涵义,却也乐此不疲遵循着传统,满心期待着不日将至的除夕。

三、 团圆
盼着盼着,“大年三十”这个被赋予了神圣色彩的日子终于到了。一大早还躺在床上的我,耳畔就开始响起此起彼伏的炮竹声。爸爸也会买两挂鞭炮回来,一挂用来“辞旧”,一挂则留着大年初一“迎新”。胆小的我总是捂住耳朵,在刺鼻的火药味中欢呼雀跃。“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放完炮竹、贴好对联后,我们一家人便如约来到姥姥姥爷家。慈眉善目的老两口从几天前就开始筹备起年夜饭的菜品来,姥爷买菜烧菜,姥姥洗菜择菜,炸圆子炸鱼、卤牛肉卤猪肚猪耳朵,还有要炖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入口即化的蹄膀,和香气袭人的老母鸡汤。姥爷总是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操持着这一切,把对后代的爱,都浓缩在了这一锅一瓢、一蔬一菜中。除了姥爷,家里掌勺帮衬的大厨还有姨夫。糖醋排骨、汆鱼、猪肉蛋卷,这些姨夫的拿手菜,往往是刚装碟端上桌,就被嘴馋的我们偷吃了好几块。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我们一大家子的年夜饭便正式拉开帷幕。姥姥姥爷总是迫不及待掏出红包,笑意盈盈地分发给我们几个小辈。我是极爱这样的团聚时光的,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旁,推杯换盏间谈笑风生、互道祝福,其乐融融。如今,姥爷也离开我们几年了,一家人每年能凑齐在一块的机会屈指可数,我想我会永远怀念儿时的除夕夜,和记忆中无可取代的“姥爷的味道”。

四、 春晚
年夜饭后,大家各司其职,帮忙收拾桌子、洗碗、拖地。简短的道别后,大家各回各家,早早的洗漱完毕,钻进暖和的被窝,打开电视,共同期待着“春晚时刻”的到来。读书时候鲜有尽兴看电视的权利,但每到除夕夜,却是个例外。彼时精力旺盛的我总是一个节目都舍不得错过,直到爸爸的鼾声四起,妈妈也不再叮嘱我快去睡觉……终于我也睡眼惺忪,关掉电视,跌跌撞撞爬回自己的小床,床头柜上是妈妈早就备好的我的过年新衣,这一晚的梦一定是香甜绵软的,因为一觉醒来,离成为大人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五、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是不会赖床的。因为不仅能穿上新衣“招摇过市”,拜年串门的时候还能“大开吃戒”,更重要的,是这一天我不用理会繁杂的“学习”,可以心无旁骛好好玩一天。因为同住在一个小区,一来图热闹,二来各家开灶又麻烦,我们一大家子(四家人)索性一日三餐都在姥姥姥爷家解决了。早上拜年后,有姥姥提前卤好的五香茶叶蛋,就着鸡汤青菜面,配上自家腌制的精致小菜,暖暖的一碗下肚,也是味蕾的满足。
现在想来,年味除了那些传统的仪式加冕,更多的是各家各户关于“味道”的传承。这是一种流淌于血脉里的情结,无论时隔几年,那些记忆里的佳肴美味依然鲜活生动如初,在脑海里、心里辗转迂回,从不曾忘却。


作者简介:李丹 ,安徽无为人 ,现居地合肥。唱歌好听文笔佳的二胎辣妈一枚。爱好一切愉悦身心的雅事。望有朝一日成为秀外慧中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