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领乡亲发展药茶奔小康
王双亮研制的“槐蕾茶”目前已取得了多项专利和认证,并得过很多嘉奖。”品味着金黄透亮、甘饴清香的槐蕾茶,温馨氤氲的茶香名闻遐迩。

1月5日被中国管理科学院商学院增补聘任为大国医药智库“客座教授”的王双亮娓娓道起他的“茶道”。
今年64岁的王双亮是山西枣坪人,在1977年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在村任党支部书记的他顺利考入山西省政法干部学院公安专业班。毕业后他从事了多年政法、纪检工作。2016年在汾西县纪委副书记退休后,为了侍奉生病的老母亲尽一份孝心,2013年,他与从县工商局退休的爱人郭平居然搬回枣坪村居住。
回村后,他看到村里的耕地全变成煤矿采空区,坍陷、裂缝,不能耕种。村里虽然有386户、1175人,但现有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看着落漠的村子,看着撂荒的土地,王双亮觉得痛心。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这块干旱少水不平整的土地再次发挥焕发生机?怎么在孕育财富?怎么让村民旱涝保收?一份责任不由得从他心里思索,怎样能否改变家乡的旧貌,时时索绕在王双亮的脑海。 也许是对家乡的眷恋缘故,他便开始寻思新的突破点,每天观看村里的环境旧貌,思想着从何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看和琢磨,他终于被周围的几颗老槐树吸引。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这几颗老槐树能生存下来,耐寒、耐旱、耐贫瘠,尤其是村外地垅边长的那棵老槐树,半个树根都露在外面,却依然枝叶茂盛,这说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适合长槐树。槐蕾俗称槐米,产量高,药用成分高,不愁销路。” 老槐树下长大的王双亮目光锁定了槐树上产的槐米。经进一步咨询,王双亮了解到运城市的双季槐产业已成规模,所以他有了对槐蕾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了他对槐米发展的思路。曾当过3年村支书的张爱珍说:“他将党员作为核心力量,带着大家到运城实地考察,一步步说服大家。”就在2014年3月,王双亮开始自掏腰包作为启动资金,先试种了200多株双季槐,没想到当年栽种次年收益,并从育苗开始又跟踪观察了两年多,越来越对槐米感了兴趣,更认准了发展槐米产业这条路子。“种双季槐一年可收两次槐米,一亩地产量按300斤算,当时一斤槐米的价格是28元,一亩地年收入能达到8000多元,村里人均12亩地,这事还不能干?”王双亮与8个老党员在老槐树下开会,畅谈“槐米经”。“再说,我的目标不是只卖槐米,而是要延长产业链,开发槐米茶,这样大家的收入会更高。”“开会回来后我想通了,把自家的十多亩地全种了槐树。”79岁的老党员张林生说。“总书记曾说过,‘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坚信走‘生态修复、科技兴农、产业脱贫’”的路子没有错。”王双亮坚定地践行着总书记的指示。 老支书的新产业算过账后,32位村民同意了这个思路,由郭平牵头,于2014年6月成立了新槐农林专业合作社。大家开始推路、整地、栽树,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2017年12月,王双亮这位1976年入党的老党员再次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王双亮提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入股或流转,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收购发展槐米产业,村民可以选择在合作社打工赚取收入,对贫困户和残疾人每天再增加10元。随着更多人的逐渐理解、支持,合作社逐渐扩大了种植规模,与78位村民签订了劳动合同,每年两季采摘期需要100多人打零工,很多村民无需再外出打工。“忙的时候,他一天吃干馍就辣椒和大伙一起干。”村民王多生说。看到槐米产业的前景,周边五个村庄360多户村民也加入了种植双季槐的行列,放眼远望,枣坪村四周蜿蜒起伏的山岭上,漫山遍野都是错落有致的槐树,每年户均可因之增收一万两千元左右。 王双亮说:“枣坪村四周的两条沟三条壑七个岭上,双季槐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6500亩,既改善了环境,又为发展槐米产业保证了原料供应。”
得日月之精华,汲天地之灵气,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的槐米散发的清香醉了团柏人的心,那是大家致富的希望。 “在合作社栽苗、施肥、采摘等,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由于家庭变故,76岁的贫困户赵德全老两口从2009年起要养育孙子孙女,在合作社工作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多亏了这份收入给娃交学费、生活费,如今孙子孙女现在都是大学生了!”老茶苑中新奇葩茶的味道、药的功能。药茶自古就是中国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药茶同宗同根,晋茶早有始祖。《茶经》记载:茶之饮,发乎神农。
山西作为神农炎帝的故乡,制药茶、饮药茶、卖药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省委、省政府深度挖掘山西独特的药茶文化,把“山西药茶”作为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新动能的重中之重来抓。“槐米性凉,为了使其适合更多人服用,请大同大学中医健康学院博士生、副教授王芳芳根据药食同源理论及中药的药性,配制了3种功能不同的药茶,经过16道工序加工生产出了复合槐蕾茶产品。”
王双亮一步步将目标变为现实,先后与山西医科大学、大同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签约6名博士研究生,致力于实现槐米提取技术突破,进一步扩大现有保健功能。“万事开头难。当时没有生产槐米茶相关的设备、工艺及标准,需要自行琢磨、设计,但是在山沟里很难聘请到专业人才,就外出取经,自行设计,一路摸索着开了工,2016年申请注册了‘晋槐香’品牌。” 为了方便推广槐蕾茶,王双亮于2019年5月成立了山西和风槐乡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王双亮介绍:“临汾市质监局与我公司联合起草槐蕾茶的设计标准和生产标准已经成为全国通用标准。”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把‘山西药茶’打造成中国第七大茶系的重大部署,着力推动药茶产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坚持以做‘优’做‘特’为宗旨,努力使临汾药茶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市果树蚕桑站站长张青山介绍:“目前全市重点打造了三大类六大种药茶系列,槐米茶是临汾特色药茶的代表,基地建设已形成规模,产品开发正在顺利进行。”
据了解,新槐农林产业合作社荣获山西农业、林业示范合作社称号,被评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放心中国行·走进山西”农业放心企业;和风槐乡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山西省高新科技企业、中国质量信用AAA级企业等多个荣誉;槐蕾茶已取得绿色认证、有机转换认证、区域认证等,生产工艺及药茶配方获得4项国家专利,目前尚有6项实用技术专利及功能认证正在评审之中。
最近被评为“山西药茶十大创新品牌”,第六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获得金奖,在22个实体门店及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有售,去年销售收入达1600万元。槐蕾茶的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收入。村民张峰博说:“在这儿工作不仅收入稳定,经常喝槐蕾茶对身体大有好处,越来越健康”。心里有了目标,只想发挥党员的一点余热,真正为百姓和社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心之所向,行之所从,王双亮说:“作为退休干部,要一如继往地听党话,跟党走,为老百姓谋福祉,让乡亲们从地里淘宝,从药里挖金,从茶中脱贫。

下一步要不断开发槐蕾系列产品,将销售重点放在超市、医店、病房,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产品市场占有率,让更多乡亲脱贫致富。”
责编:张仙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