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仁爱种在课堂
作者:婉晴 主播:袁嘉敏
课堂是老师和别人路过彼此生命的时空。那里,有期待,有梦想,更有成长。为师者,该用怎样的心站在课堂,才不会辜负和孩子们的每一次相遇?
我的人生中路过很多很多老师,但时至今日最让我感怀的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孙国美老师。孙国美老师因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原因,学校只让她教到四年级。但每每想起她,我都会倍感温暖,也是因她,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时,由于不太适应辽宁的冬天,尤其是每天早上要绕过山头走很远的雪路去上学,鼻子耳朵懂得红红的,手揣在袖子里冻得发麻,我基本上每天要哭一道儿,才流着大鼻涕走到山凹里的瓦房屯小学。教室的门早已开了,屋里暖哄哄的,不知道孙老师是几点来给生好了炉子。孙老师站在门口,拿着笤帚给每个孩子把裤腿上鞋上的雪扫下去,每每轮到我,她总是柔柔的边说着:“小琴子不哭。”便给我擦去大鼻涕,完后扫我脚上的雪,再给我搓搓小手.....

快中午的时候,孙老师边拿着课本领我们读生字边翻动着在火炉上同学们带来的午饭,各种味道和火炉热饭发出的滋滋作响的声音,随着孙老师的方言和我们的朗读在教室里回荡:“日--rì,日(yì)头的日rì;黑---hēi,黑(hé)板的黑hēi。过了春节,小妹三个月了,妈妈要去屯子里的工厂上班,我便在家看妹妹,中途用背带背着妹妹过一条小河去厂里让妈妈喂奶。孙老师便提出让我每个周六日去她家补课,刚好妈妈周六日休息。记得孙老师总是怀里一边搂着2岁的儿子一边教我,还时不时的给我拿她家的山梨、核桃、榛子什么的吃。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厂里有了电锯妈妈不在上班了,我又开始了上学。因为我是外地人的缘故,很多同学总是叫我河北梆子,我就哭起来没完,孙老师就像一个老母鸡呵护小鸡一样,不断地批评同学们,时时呵护我。每个课堂上,被提问次数最多、受表扬次数最多的总是我。我连年获学校三好学生,每次作文大赛我均获二等以上奖励。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教的第一茬学生是西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家长大多是卖菜的,所以无暇顾及他们,很多学生都留了好几级,这个班是当时学校最差的班级,而我仅比他们大不了几岁。刚一接这个班,几个调皮的学生给我下马威:不是把塑料蛇放在我抽屉里,就是把我的钥匙藏起来......。我知道,他们是不信任我。我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努力和他们交朋友,像一个姐姐一样照顾他们。在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的时候还准备了小礼物,中午有不回家的同学给他们买吃的,下课和他们一起到操场跳皮筋......,那时我的工资是121元。我的行动换来了他们的亲情:班级的炉子他们早早有人生火了,我的课桌被擦得很干净,课堂上认真听讲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我的教学心得《强调指导与趁热打铁》被刊发在《河北教育》上。那年我19岁。一个学期后,我借调到市教育局成教办公室工作,从此基本告别了教学生涯。时至今日,已经过去快30年了,我的那帮“弟弟妹妹”学生依然和我亲密有加。这是仁爱的回报,也是我教书最大的荣誉与收获。我不知道别人可否同我一样的感觉,但我把“仁爱”应用到我在社会的行走中,并翻倍的收获着爱的回报。
作者简介:婉晴,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暹华文化研究院会员,中国红领巾报记者,中国公益在线记者,先后有1000余篇文章在省地市各级刊物发表,出书《小学生怎样写作文》、《雨轩梦》,《爱着并痛着》等6册。现工作于河北省任丘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