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题西林壁》随想
作者:山佳
偶读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不正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题西林壁》不但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的美景,而且还写出了身在山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它启迪人们一个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是不同的,是有局限性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生活中这类似的事情很多,由于人们年龄的差异、知识水平高低、地位不同的局限,客观地说犹如站在不同的台阶上,站的高度不同。加之主观上认知的差异,对事物的认知难免会有片面性。如果具体到人,无论年龄大小,处在什么岗位上,只站在个人的角度看问题,片面的处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很不理想的结果。
既然懂得了受局限而会出现处理问题会片面的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把握全盘,全面考虑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一个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那么就有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遇到同一个问题,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同时,也要站在对立面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从个人的角度考虑是一个“正确”的结果,而站在对方的角度可能是另一个结果甚或是对立的结果。

有些人自以为是,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自己考虑问题很全面细致,不会有错,而现实可能会无情的予以回击。有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感到难找,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却想不到自己期望值太高,没有看到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找不准正确的工作方向与定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看准社会层面的需要,找准自己立足的空间,懂得取舍,就会获得满意的结果。

为人不求完美,但求无憾。要承认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人的认知处理问题的能力确实存在差距。要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处理问题时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处理问题要有大局观,不要一叶障目,管中窥豹,局限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明白了这些,为人处世就不难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而为之。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不完美,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好。
2021.01.04

作者简介:
崔同禹(山佳),男,1981年在山东省东阿县杨柳乡政府工作。1983年在东阿县公安局工作。2019年退休。

主播简介:
清风,退休职工,喜欢朗诵,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陶醉在文字中。特约为笑傲文学金牌主播。被聘为世界联盟金牌主播,以及为大庆油城慧觉之声、当代新文学、桃花源文轩、金土地文学、西楼文苑等多家有声平台担当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