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里的故事(九)上篇
●浪花
小时候读小说,常看到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美貌佳人。不知其所以然,只把它当作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着女子之美的符号。随着年龄知识双增长,才明白其源头都是实有所指的。它们分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闭月)、杨贵妃(羞花〉。

杨贵妃就不说了,她和前三者有所不同,故事(七)中已有介绍。前三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处下层:西施只是个浣纱(洗涤一种布料,亦可代指衣服 )的女子;貂蝉是官宦人家的舞伎;王昭君是个屈居后宫多年,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上的宫女。她们无钱财,无地位,无权势,又无文武之才;她们既不能扬鞭跃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又不能吟诗作赋,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抱负。她们唯一的本钱,就是绝色容颜下自己的身体。她们被发现,被利用,被晓以大义,去为祖居之囯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都只能依靠这唯一的“本钱”!所以我要送她们“为国捐躯”四个大字。是真正意义上的“捐躯”,不是引申意义上的“死”。先说西施。西施原名夷光,是春秋时期越国苎罗山一位施姓樵夫之女,因住西村,故名西施。她从小便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少女。听说她浣纱时,河里的鱼儿见了她都自愧不如而立刻沉下水去了。

后世“词圣”苏轼曾有一诗极言西施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将西湖比西子(西子即指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么美丽的女孩,生长在山清水秀的乡间,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本来挺好的。但春秋时期,周室式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个个想当霸主。今天联合你打他,明天联合他打你;今天他灭了你,明天你灭了他。冤冤相报,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吴国与越国比邻接壤,语言风俗互通,更是互有吞并之心。几十年间,战争不断,各有胜负。就说其中的一轮吧,吴国兵败,吴王阖闾受伤过重而死,给继位的儿子夫差留下遗言,一定要报此血仇。夫差不负所托,几年后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夫妇,大夫范蠡同行。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为夫差养马,干尽各种下贱的脏活,甚至在夫差患病时,声称为鉴别病情而亲尝其粪便……处处卑躬屈膝至极,使夫差误以为他已彻底臣服,便不听相国伍子胥之劝,执意放他们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并听从了大夫文种的十条计策。其中首要一条便是美人计。因为当时吴国十分强大,阖闾已是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吴王夫差也精明强干,稳操大权。这样的吴国实在轻易动它不得,只有擒贼先擒王,把夫差“拿下”,才能乱其朝政,动其根基。所以勾践命范蠡跑遍全国去寻找美女。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西施,大喜过望!聪明的范蠡怕吓到这位貌若天仙的少女,先是缓缓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若想保住这片山青水绿的锦绣河山,保住父老乡亲们的平安生活,就必须阻止強吴的入侵,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先要用她的美色去征服吴王夫差,使他不再起征伐之心,甚至再也无力征伐。

西施慨然应允。接下来,范蠡用了三年时间,把西施培养成琴棋书画歌舞样样精通的人,然后作为礼物送给吴王夫差。夫差果然色迷心窍,为西施大兴土木,建造了构思奇巧,极尽奢华的安乐窝——馆娃宫。夫差日夜迷恋其中,不能自拔。诗仙李白曾针对此写过一首《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若何!”此诗不着一字贬语,纯以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写出吴宫淫逸生活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吴王在这种昼夜相继的荒淫无度中醉生梦死,又怎么还会有心思和精力治国理政呢?而与此同时,勾践在越国却日夜不停地按文种的计策行事。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与民同甘苦……迅速增长国力,却又计诱吴国大耗人力物力,致使君臣不和。彼消此长之中,已是吴弱越强,勾践出其不意,打败了吴国,夫差自杀身亡。灭吴之日,范蠡曾劝文种一起退隐江湖,因为他说,勾践这个人极其阴狠,可以共患难,却不可以共安乐。文种不听,范蠡便独自携西施逃走。相传他隐居在太湖一带,因善于经商,赚钱很多,最后定居于陶地,故自号陶朱公。李白有一首归结性的咏西施诗:“西施越溪女,出自苎罗村。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青溪闲。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扬蛾,即扬眉。听说过壮士“扬眉剑出鞘”,没听说过一介弱女子“扬眉入敌国”。可见西施已做好了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准备。这里也表明了李白赞许之意。后世对西施的评价多有不一,其中或有立场问题,在越在吴,西施的功过当然不同。但也有其他因素。

现引两首诗作为结束:一、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越国也曾称霸一时,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所灭)。二、崔道融《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宰嚭是吴国的奸臣,勾践兵败后得以不死,以及后来能放归越国,都与他贪财有关。忠臣良将伍子胥之死,他也脱不了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