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门弄斧说会军
文/萧军
认识青年画家、书法家刘会军,緣于他的妻子王菊花女士。
其实,之前在菊花那里装裱过字画,也听说过会军的名气,只是没有把这一对玉人联系在一起。
直到那次初中同学聚会,才听一位同学说起,原来菊花是会军的媳妇,会军是菊花的丈夫。
认识久了,对会军有了深入了解,才惊讶地发现,在洛南书画界,他真的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有的人画画还行,写字不是那么回事;有的人写字还行,画画就不是那么回事。洛南在写字和画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很硬的,刘会军算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
更为难得的是,仅就画画来说,山水画和花鸟画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刘会军又是其中屈指可数。
基于这个原因,我忍不住班门弄斧说几句,以表达我和这样优秀的人还有一点交情。说的好呢,请读者用左手拍右手;说的不好呢,请观众用右手拍左手。毕竟,鼓掌的手都是高尚的手,不是吗?

一、会军的书法——在急与缓之间游走。
会军的书法入门训练是中规中矩的,由楷书着手,向行书过渡,一直进行着严格的临帖训练。所以,他的字在游龙惊凤与从容不迫之间游走。
他的行书有楷书的端庄,他的楷书有行书的俏丽。这使得容易乱的行书有了楷书的章法;容易死的楷书有了行书的灵动。刘会军取两者之长,在师古出新的同时积极创新,把笔法和情怀很好地熔铸于心,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处于创作过程中的刘会军,常常是一语不发,沉浸在厚积薄发的艺术创造里。
在写字方面,刘会军不仅能写蝇头小楷,而且能写斗大的字,这与一些人只能写小字或者只能写大字,不能兼顾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加上他的字从楷书入门,向行书过渡,因而即便是行草,也很好辨认。这对于当下生活节奏偏快的都市人来讲,有更强的吸引力。

也因为如此,他位于宁洛桥头儿的工作室每天都是人来人往、车来车往,有求字的,有裱字画的,有谈生意的,有谝闲传的。不管是干什么的,会军都会客客气气地请进屋里,好烟、好酒、好茶招待。
这对一个做生意的人来说,对一个每分钱都来之不易的人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会军的山水——在仁与智之间纵情。
纵观会军的山水画,是在仁与之智之间纵情遨游。中国最美是秦岭,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最美是洛南。作为一个山水画家,能够有幸出生在洛南,没有再比这个更幸运的了。
一个土生土长的洛南人,只需要把眼前的山水变成画中的山水,就已经足够一生受用。
总体看,刘会军的山水画是在仁者乐山和智者乐水之间纵情。
会军画里的山高、峻、奇、险、秀,既有北方雄浑壮美的辽阔气象,也有南方秀美妩媚的细微刻画。

会军笔下的水,清、幽、曲、变、媚,教人爱不释手。不管是简约极到极致的水墨,还是渲染到巅峰的彩青,他画中的水都有原始生态的清澈,迂回婉转的忧伤,荡气回肠的曲折,灵秀多变的魅惑。
他既能画出“天下黄河一壶收”的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能画出“一日不见如三秋”的清丽婉约的韵致。
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能把这矛盾的两个极端统一在一起,但是,刘会军他做到了。仅这一点,就让人钦佩不已,羡慕不已。
特别是一些小的扇面,尺幅之间见功力,构图、色彩、笔墨、韵味都给人一种回味不尽的感觉。

三、会军的花鸟——在简与繁之间挥洒。
也许是山水画练就的过硬功力,会军的花鸟画能够在万紫千红与千姿百态之间挥洒自如。
会军画的花有鸟的灵性,画的鸟有花的韵味。他不仅能够画中国传统文人画如梅、兰、竹、菊、松、牡丹、荷花,也能画时尚的小品。
整体来看,会军的花鸟画构图简约、姿态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享受。不像有些人画的萎靡不振,看了有说不出的郁闷。

会军作画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应对方的要求,按求画人意愿花指定内容。什么葫芦、柿子、仙人掌、冬瓜、茄子……只有想不到,没有画不出。
这一切,可能是因为他几十年一直生活在农村质朴的环境中,一直生活在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儿的乡下。

四、会军的人品——在敏与讷之间变换。
老同学王菊花总是说,我家那口子话少,人实在。以前,只是听她单方面介绍,心里只是一个不确定的“陈述句”。
今年4月,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刘女士来洛南考察。一位朋友向会军打电话,想要他的作品送给刘女士,表达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的一片心意。
我听到会军在电话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我知道他那天在西安亮宝楼参加洛南书画界的一个大型活动。他给朋友说,给孩子叮咛了,直接到工作室取。

路上,我和朋友猜测,不知道是四尺对开的,四尺的,还是六尺的。总之,以我们俩的小肚鸡肠判断,今天最多只能要到一个单幅作品。
没想到,半夜三更赶到他的工作室,孩子迷迷瞪瞪开了门,抱出6个小卷轴。打开一看,我的天呐!原来是他最拿手的行书六条屏《兰亭序》。
这件事给我以很强烈的震撼。从那以后,老同学王菊花对于丈夫会军的描述在我的心里就是一个震耳欲聋的“感叹号”。

后来,有一次跟他提起这件事,他说:“那没什么,都是朋友的事,都是咱洛南的事,只要能给咱洛南人把脸撑起来,对于我来说,就是耽搁一晌子工夫的事情。”
其实,对于会军口口声声说“不是大事”的那件事,按照当时他作品的市场行情,这个六条屏即便只收3000元也是大大的人情价,竟然教他如此轻描淡写地带过去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金钱几乎木讷的人,对艺术却有着敏而好学的进取。因为他深深明白,艺海无涯,不进则退。
所以,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会军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转接。一方面,他尊重传统,不放弃最原始却最有效的临摹、钻研,使自己的画风独具一格。

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现代生活背景下,现代传播记录媒体的运用,特别重视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会军先后与书画界的朋友们到山阳天竺山、丹凤棣花古镇、洛南老君山等地进行实地写生,还对不少水墨写生作品添加了彩色,成为具有极强写实性的山水画小品。
与此同时,会军注意抓住大自然中瞬息即逝的美,采用摄像、摄影、速写等方法将它们留作永恒。

在他的朋友圈里,时不时可以看到他拍摄的天竺山云海日出、老君山细雨秋景等作品。我想,这应该是他为自己绘画创作留素材的一种形式。
朋友圈不断展现在的“今日写生作品”,就是他一步步攀登书画高峰,凝聚个人风格,升华艺术品味的具体体现。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勤奋是艺术的捷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画万幅画、行万里路的刘会军,渐渐成了一个名副其实文化人。
他的作品上也有自己选配的题画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客去客来吾何较,山静山深事亦无。一卷黄庭看未了,紫藤花落鸟相呼。”
他还尝试向前人学习绘画技法,有一则朋友圈这么说:“朋友处的一幅已故李云华老师三尺墨稿,今天拿来让我给上点色,不知有没有李老师的染色风格。”

总之,我所了解的刘会军是一个行楷兼工的书法家、一个山水花鸟无所不能的画家、一个可以结交一辈子的实在人。
相信,以刘会军的德行和才华,加上他的勤奋和悟性,他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商洛书苑画坛的又一匹黑马。
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本文首发于“松风阁语”)


相关链接:刘会军,1966年6月生,中共党员,洛南县人,斋号醉墨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南美协常务副主席,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华阳书画院副院长,仓颉书画院秘书长。
作品《山水》2010年荣获第届陕西农民文化艺术节美术类三等奖。《四尺楷书》2011年在建党90周年陕西省群众书法作品中获三等奖。 《秋果飘香》在2014年陕西省果业书画展览中被评为三等奖。《秦岭秋韵》2013年荣获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美术类二等奖。《终南秋色》2013年入选陕西美协《备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商洛市美术作品汇报展。 《商山烟云》2016年入选陕西省商於古道丹风朝阳书画大赛作品展。 《雨后秋山》2013年入选陕西省美术、书法作品展。
《山水》2019年入选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陕西省群众美术书法展《山水》2009年入选陕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书画展,被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