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竹圣手杨浦欣
作者:李建平
洛南县三要镇永坪村,四面群山环绕,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中有小河淙淙,轻吟浅唱,不绝如缕。杨氏家族就世代栖居这里,课子授徒,沉耽书画。老一辈的吴振锋、何伯群、王延年、张希荣,新一代的书画才俊,多出其门下,可以说这里是洛南书画的源头,文根毓秀的灵地。

这里的一砖一石,一竹一兰,无不摇曳在历史的烟云中,空气中浮动着满天馨香。杨氏的院落静静地卧着,古香古色,悄然不语。几竿翠竹旁,是高大的楼门,石刻竹兰簇拥着“关西家风”四个大字,是由张源昌题词,石冬鳌书丹。两边刻着家训:“志欲光前唯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若勤俭持家”。“关西家风”四字记载着这个家族的渊源,其先祖即为东汉时的“四知先生”杨震。杨氏世代传承“四知传旧谋,是彝是训;千载恢先绪,惟白惟清”的家风。院内凌霄花遮蔽厦房,翠竹洒落,上房两重,一色青砖,朴实无华,门前两盆蕙兰修长。茂兰修竹诉说着这个家族的不同寻常。大门上方的牌坊下悬黑底金字“品端学粹”。

匾额是杨运昌先生八十二大寿时,由弟子何伯群题写,于省城西安定做,用毛毡包裹,大车运回,以表对恩师的栽培之情。他认为在陕南称得上,品行端方,学问精粹的,唯杨先生一人而已。杨先生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精,尤长兰竹。40年代就名噪省城,与赵望云、石鲁、陈瑶廷、方济众等师友交游。画兰有兰之风姿与情操,他存有大量古人兰谱及名人真迹。从各地买得兰苗,载于盆中庭院,白天观其生长,晚间置于灯旁,对写壁上形影,到兰草河观察兰生长的环境,从造化中领悟艺术的真谛。

杨浦欣深得家父兰竹技法真传,所画兰竹,高妙入神,无人能出其右。所写兰,有悬崖兰、露根兰、盆栽兰。兰叶纷披,柔中含刚,花瓣晶莹,朵朵秀俏,香气发于墨色。据说画墨兰,始于北宋米芾,鸣于元初郑思肖,不意重光于今人笔下。所写竹,有烟姿雨色,风姿巧拔,偃仰浓疏,枝叶潇爽,高墨犹绿。虽没有夏昶“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但也极为难得,“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古今”,有乃父的耿介和清高。

人们只知道浦欣能得兰竹的真髓奇趣,殊不知他画中,有对物象的独到感悟,有对清白家风的远绍,有对君子之风的追幕。一片冰心与对象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打动人的心灵。作品里形式美和意境美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他说兰叶薄含刚,软而不软,峥嵘像藤条,不择地而生。在山谷,不因无人而不芳,在室内,一枝在侧,满屋清香。竹不仅有雨中的“声趣”、雪时的“形趣”、窗上的“影趣”,还具有松梅耐岁寒之奇骨,夷齐立首阳之情操。他画兰竹其实画的是自己的心情和境界,所以人多不逮。

他画画,墨用好墨,水用新泉。人画兰多用顺锋,他画兰叶皆用逆锋,一叶之中,起承转合,活现长叶飘举之态。一笔下去,兰花墨色浓淡变化细微,呈白玉之色,玲珑喜人。墨竹用多点透视,勾出自然界竹叶的不同侧面,益现风韵动人。特别是细竿和结顶,最难画之处,尤为精到,竹叶纵横缀生,疏密相间,弥漫着音乐般的节奏。

每谈起父亲,浦欣就激动。家严的人格、画品、学养是他取之不尽的源泉。小时候那些温暖的情节历久弥新。每天在先父的督促下,临大字、背古文、写文章。担柴的路上让他观察山水树木的形态,晚上临摹兰稿,摹写墙上竹影的变化。父亲不拘言笑,郑重其事,从没人和他开玩笑。人到他面前,必定行为端庄,谈吐合礼。尽管工于丹青,但重朋友讲义气,从没有靠画挣过一分钱,对于不懂画的人,他 宁愿帮干一天活,也不送一副画。编撰的《兰竹技法》,再版五次,发行数万,被美术爱好者视为拱璧。

“移植灵根水石旁,不随桃李斗春光。天生一种悠闲态,空谷无人也自芳。”父亲的这首题画诗,恰恰是浦欣人生哲学和艺术情怀的写照。他像自己的画一样守道唯虚,不媚世俗,让生命散发出不可言说美妙。他的兰竹遍植千家万户,让世人以兰竹自喻,以兰竹自期,以兰竹自化。“静坐兰为契,虚怀与竹同”,斋有浦欣的墨画,如同有了一剂清凉散,身心在这个浮躁的俗世有了笃定和归属。



作者简介:李建平,高级教师,执教于洛南县四皓街道,艺术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