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西藏散记
戴永久
1980年底从西藏内调回来后,对西藏的那份牵挂一直深埋心底,重游西藏成为我人生一大夙愿。
退休以后,上服侍年迈双亲尽孝,下协助照看幼孙尽力,随着年岁的增长,磨损的身体器官不时作梗,西藏游的行期一拖再拖。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双亲作古了无牵挂;孙子长大无须劳神;身体康健一切正常,重游西藏天赐良机。与吴向洋老师、季忠良校长、叶玉明主任联系,他们均有兴同往,于是一方面由我草拟游览草案跟旅行社接洽,一方面由吴老师在朋友圈内征寻意见。
同游西藏,本是好事,但风险较大,弄不好招惹事端,遗憾终生。为防不测,经商榷我们提出了如下原则和意见供大家酝酿参考:
一是凡往者一律愿者上钩;
二是70岁以上者需经医院确认身体健康,并出具心脏功能良好的证明;
三是请旅行社组团,并由专职导游全程陪同服务;
四是单独组团,尽量减少途中等前待后的尴尬;
五是进出藏采用双卧或一卧一飞两种模式,供其选择。
六是在藏途中遇有严重不适者的处置预案等,力求有备无患,平安而归。
据我所知,去西藏年龄似乎并不是决定性选项,关键是身体状况和人的精神状态及耐力的比拼,温室里的花朵是进不了藏的。
为此,在旅游行程初定后,为切实做好行前各项准备,先后三次约请大家会商交流,反复强调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环境和气候的特殊性,使大家对“在藏有高原反映不可避免,只要在能忍受的范围内均属常态”的现实,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次西藏之行19人中,40后有五人,50后三人,60后10人,唯有专职导游一枝独秀为70后,年岁可谓不小。
团内年龄我排第一,加之又是这次西藏游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诸君抬举我当团长,我却之不恭,就举荐两位年轻干练者任执行服务团长,与导游一起,共同担起一路服务的重担。
由于大家都是新老朋友,且大多为科局级退休或在职干部,自身素质较高,对艰难困苦的承受和忍耐力都不成问题,加之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更是不在话下,种种优越条件促使我下定了西藏之行的决心。
实践证明,这个决心下得对。

这次西藏之行,感触最深的是“30多年过去,天堑变通途”。当年即1979年我们进藏:从南京乘火车到甘肃柳园,然后乘坐专车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再到格尔木体检休整,然后再乘车过青藏高原。
当时的青藏公路高原段路况极差,不少地段都是便道,洪水过后,乱石翻滚,坑坑洼洼,一路颠簸,让人胆战心惊,真是寸步难行。从格尔木到拉萨我们就走了一周时间。这次从南京乘上海到拉萨的专车,至西宁后换成去高原专用的供氧专列,经可可西里看到成群结队的藏羚羊、藏野驴、藏牦牛在高山草甸上啃草、奔跑,动人心魄:越唐古拉山口,不知不觉;跨生死线五道梁,漫不经心;沱沱河、安多、那曲谈笑之间。我们这次从江苏南京乘火车途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七省区,到达西藏拉萨总计3747公里里程,包括途中在西宁换车,总计才两天两夜时间。

西藏30多年城市建设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拉萨由原有的一条马路,稀疏零乱的民居变成了北京路和江苏路横贯东西,路两侧藏式、风格各异的楼房林立,机关事业单位,商业、金融、服务、餐饮、娱乐、休闲、文教、卫生等等设施一应俱全,跟内地城市毫不逊色。
生存条件的极大改善,生活舒适度大幅提升,唯有缺氧一项依然如故,无法逆转。高原反映因人而异,轻重不等,无人幸免,好在大多在所预料的能承受范围之内。我们一帮人,不管年龄大小,相互关照,不适者竭力坚持,故均平安无事,皆大欢喜。
美中不足的是,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大昭寺、八廓街,包括布达拉宫外围的环境,似乎已丢失了昔日的庄严、肃穆和神奇。唯有蓝天白云、雪山娇阳以及藏民们修来世的虔诚和祈祷依然如故、未变丝毫。
这次因拉萨至林芝间的公路维修,改变了原设定的行车线路,歪打正着,碰巧途经我援藏工作地加查县住宿,天赐良缘让我喜出望外。

当汽车从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东行,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拉萨至林芝铁路路桥、隧道施工工地连绵不断,原来矮小简陋的藏民居,被新材料建成的排排庄重现代的藏式民居所取代,旧貌换新颜,旧景无觅处。特别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光伏发电,遍地开花,成为藏区新景。
雅鲁藏布江上建起了数不清的式样新颖的大桥,便捷的通道彻底消除了翻山越岭、涉险奔波的窘迫和辛劳。原来从山南的泽当乘车到加查,起早摸黑一整天的里程,现在三个多小时就到了。
加查县境内现建有樟木等三座雅鲁藏布江上的水力发电站,且都是国家一级的工程,国家水电工程局几拨人马参加建设,工地、营地逶迤数里,气势恢宏,热闹非凡。
拉萨至林芝的铁路经加查境内均穿山而过,江边多处坑道掘进在中铁十三局的主持下有序展开。江对岸原我所在加查区新辟的区属小农场——江塘,现已建成为加查县开发新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查就是一个大的施工工地,原来加查县的旧痕除城西北江边耸立千年的碉楼古堡和城东北雅鲁藏布江上世纪80年兴建的铁索桥依然如故外,原来加查县的旧痕几乎什么都不见了,展现眼前的是一个现代化县城的喧嚣和繁华。
拉萨之变、加查之变,是伟大祖国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生逢盛世,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团队规划游览的景点,也不出山水人文的套路,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自然山水和神奇纯真的藏传佛教。

这次机会欠佳,适逢旅游淡季,魯郎林海春夏季为花的海洋,深秋满山红叶,荡漾在山峦起伏的原始密林之中,远处高耸的雪山在飘渺的云雾中时隐时现,近处的溪流时而奔腾急湍,时而潺潺流淌,鬼斧神工般的天然画卷,美不胜收。
还有南伊沟景区是林芝与印度毗邻的一条山沟。沟内原始森林密布,各种名贵的林木和中药材比比皆是,无数游丝般的长松萝飘挂在茂密的参天松树上,随风摇曳;数不清的不知名状,色彩各异的果实,挂满枝头。
沙棘在人们的心目中应是一种灌木,但南伊沟的沙棘树却高大挺拔,枝条上玛瑙般蜡黄的果实贴杆生长,整齐排列,似条条嵌玉的黄金鞭子,迎风摇曳,日光下熠熠生辉,美不胜言。行走于这天然的氧吧中,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宠辱皆忘,其喜洋洋的愉悦与舒坦。

拾级而上,不知不觉我们登临绿茵如毯的观景台,顺着导游的手指,极目远眺,远处高山尽头即是我们和印度划分的临时分界线,山河壮丽,美景如画,激起游者捍卫祖国神圣的领土的坚强信念和决心,“老祖宗留下的大好河山,一寸也不能丢”。
林芝是花木的海洋,沿途沟边坡上,地头宅旁,千年核桃树、桃树、松柏随处可见,无数奇异不识的花木见缝插针,遍地开花。优哉游哉的牛羊穿行其间,有时甚至在公路上信步闲庭,汽车减速给牛羊让行成为西藏又一独特景观。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当是西藏山水中除喜马拉雅山珠穆郎玛峰以外的重中之重。我们游览的林芝米林地界的峡谷,两岸悬岩绝壁之上植被茂密,漫无边际的莽莽原始森林中参天松柏遮天盖日,冲击而成的坝上绿树掩映下,插着鲜艳五星红旗的藏式民居随着视线时隐时现,分外妖绕。江边石缝中生机盎然的松柏茁壮成长,由于视线落差的原因,看似平平,据同行的藏族司机单增讲,这些柏树不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树茎一米以上的不在少数,高度二三十米的也不少见。这多少弥补了因修路未能一睹直径达5-8米,身高50米,树龄在2600年以上,世界柏树之王的遗憾。大峡谷景区沿途我们在三个观景台下车游览。
下车后,见沿路一侧,卖食物和旅游纪念品的摊点一字排开,新鲜的苹果、梨、桃、杏,黄瓜等地产水果琳瑯满目,面带藏区特有“太阳红”的藏族姑娘们,个个满脸堆笑,張开满是白牙的小嘴,熟练地用汉话招徕顾客。这一景将我“西藏乡间无集市”的陈旧印象抛到九霄云外。
我们一行各自选购了喜欢的果品,沿途分食。到达景区,换乘景区旅游专用车,行走在盘旋陡峭看似只容一车行驶的弯道上,险象环生,特别到转弯处会车,两车似对面相撞,初临其境的人们个个下意识地紧闭双眼,等待不测的到来。好在年轻的藏族驾驶员们技术娴熟精湛,熟马旧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的快感,让人又增无穷乐趣。

景区内有四处观光点,游客下车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江流,一马平川、乱石翻滚、江流湍急、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或江边巨树林立,绿水如茵,真可谓一步一景,变化万千,妙不可言。有一处奇石园更是鬼斧神工,狮、象、虎、狐等各种怪石无奇不有,让人叹为观止,惹得好奇的游人忘却高原种种禁忌,个个争先恐后,登上跑下,一饱眼福。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体验苦中之乐,真的是另有一番韵味。
这次我们还游览了高原第一的拉木措和高原第二的羊卓雍措。藏语的措即汉语湖的意思。两湖海拔均在四五千米以上,高山牧场似一幅幅形象各异的绿色地毯,横挂天际,远方雪山衬托下食草的牛羊在白云间时隐时现,宛若仙境。深蓝色的湖水似一块硕大碧玉,镶嵌于群山之中,庄严肃穆,灿烂的阳光下,微风习习,泛起金浪似能歌善舞藏族少女的眼睛,连送秋波。湖边藏民牵牦牛拍照热情周到,兄弟情谊,感人至深。这一切让人忘却了高原缺氧不适的种种尴尬,尽情享受独到的欢愉。藏传佛教是西藏唯一的、神圣的、普及率最高的宗教信仰。

我们这次游览了藏传佛教三大寺庙中的两座(另一座是青海西宁的塔尔寺),即达赖住地布达拉宫和班禅住地扎布伦寺。还有大昭寺、八廓街及建于吐蕃王朝时期具有藏、汉、印度三种风格的桑耶寺也叫三样寺,同时还看了西藏唯一的财神庙扎基寺。
布达拉宫和扎布伦寺、大昭寺庄严肃穆,极度辉煌。那些高大的佛像和圣洁的灵塔简直就是座座用黄金白银和玉石、珍珠玛瑙堆叠而成的宝塔,上面的装饰件件都是无价之宝。信众们不辞劳苦,风餐露宿,長途跋涉,磕长头,一步一跪,如此代步,直至终点,将自家心爱最值钱的东西供奉给佛,以修来世。
这次还长了一个见识,西藏上等级的寺庙都会定期将信众供奉的多余贡品火化,名曰“火贡。”“火贡”这天举行盛大隆重的仪式,然后将金银财宝、檀香、天珠等贵重物品渐次投入烈火中焚烧,几天几夜连续不断,待明火熄灭后,再将未烧毁的天珠叫“火贡天珠”捡回,这就是最为圣洁的无价之宝,虔诚的信徒们趋之若鹜。寺庙中的长明灯下,成群结队的信众将自带的各式各样容器中的酥油,源源不断的加入缸中。所有的佛像前堆满了信众布施的大多五元钱以下的各种纸币,拾元、伍拾元、一百元以及外币也有一些,但比例较小。
这里布施还有个独特之处,放入大面值纸币后,你可以随意拿回你想取的零钱,无人问津,无人越轨,足见藏区人心之净、信仰之诚。

人文的另一景是沿途五颜六色,形式各异的经幡,村落里显眼的巨大经幡比内地的牛车、风车篷还要高大雄伟。值得称奇的是那些高山悬岩陡壁上巨大的各式图样的经幡不时显现,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悬挂上去的,着实让人费解。
重游西藏让我们亲身见证藏区与内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距日见缩小,城区和旅游景点的饮食结构一般与内地大同小异,见缝插针的加餐,让你品尝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牦牛肉特有风味的同时体验服务水平的提升。
住宿条件和环境的改善真的是“鸟枪换炮”,昔日“泥屋土床”被座座洋溢现代气息的星级宾馆所取代。四通八达硬质化大道彻底打破行路难的制约,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变成现实。西藏特有的“以程计时保限速”即将相邻区划间里程限速所用的时间固化监控的交管管理方式,让我们领略西藏独特的人文理念和执着务实的精神。
这真是:
朋友结伴藏地游,高原美景一眼收;
平安归来酬壮志,退休体健乐悠悠。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