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故事(八)
●浪花
你有看过“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样离奇的词句吗?“戎”,非我族类的敌国,南宋时指灭了北宋的金国。它占领了原属宋朝的大片中原国土。“平”,平定。“策”,策略,策论。平戎策关乎扫平戎敌,统一国家的大事,种树书只不过是农家的一些经验之谈,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拿来交换?但在“东家(东邻)”看来,种树早就熟练了,这些书只是一堆废纸。而在平戎策作者看来,既然当权者并无北伐诚意,苦等多年,上书屡屡被拒,这些心血的结晶,也就等同于一堆废纸。于是,废纸对废纸,也就“公平”交换了。
算起来,还是后者得了点便宜:还可以学到点种树技术。我少年时到处找书读,依稀记得:有个赶路人借宿某家,觉得冷风嗖嗖,原来窗户纸被风吹破了,细看,那窗纸上还写满了字呢!会不会正巧是这位东邻把平戎策撕成一张张,拿去糊了窗户?这么说,他也占了点便宜,废纸得到利用了?哈哈!这声“哈哈”是我故作旷达的苦笑,其实热泪正在夺眶两出。因为长达万字甚至数万字的平戎策,正是南宋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词牌名《鹧鸪天》,全词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度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此词几乎涵盖了他一生的经历,所“追”的“往事”,正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大都蕴含在他的词作中。
读懂了辛弃疾的词,哪怕只读懂了最重要的几首,便可了解“故事”的精髓。现在只是先说接近尾声时的“叹今吾”:一生致力于统一大业,却屡遭贬抑,壮志难酬,年复一年,垂垂老矣,髭须都熬白了,还是一事无成。这白了的髭须,不可能像王安石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那样,也会“春风又黑白髭须”。岁月磋砣,青春难再,真是灰心至极,伤心至极!于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便顺理成章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金国占领区的历城(今山东济南),从小便看到沦陷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中愤愤不平。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后方空虚,沦陷区人民纷纷起义。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拉起了一支二十余万人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才二十出头的辛弃疾,也把自己领导的一支小部队汇入其中,并为之掌书记。这便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度江初。”(锦襜,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下面两句:“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燕兵”即金兵;“娖”同捉;”胡簶”指皮做的箭袋;“金仆姑”,箭名)。这几句,描写起义军派人事先与南宋联络,说定共谋统一大业之后,一路奔往南方时,在箭雨纷飞中与金兵进行殊死搏斗的情况。因为这是“往事”的开头,故稍作解释。
其实宋高宗并没有抗金的决心,又对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有所顾忌,所以,辛弃疾回归南宋后,宋高宗便遣散了起义军,把他们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辛弃疾本人则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这给了南归者当头一棒,使他们突然意识到现实的戏酷而大失所望!但辛弃疾文武全才,心雄志坚,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在南宋也大大小小,担任过许多文官和武职。根本问题在于,朝廷被主和派所把持,他动辄得咎,常常被弹劾,被贬官,被闲置,使他北伐金国,收复河山的壮志难酬。试看他感慨万千的两首词:一、《南乡子.登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兜鍪,头盔,代指兵马),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末句用了个典故。这话是三国时期曹操说的。当时曹操南下伐吴,看到东吴军威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坐镇中军。对这个没有辜负父兄所托的少年君主,忍不住赞了这么一句。辛弃疾深有同感,也忍不住引了这么一句。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为什么一再以赞扬的态度提到孙仲谋,即孙权,认定他是英雄?因为孙权继承和发扬了父兄的事业,坐镇东南,与曹操、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步也不后退,反而有志于进一步拓展国土。而宋高宗却被金兵打得甘愿偏安一隅,连父亲和兄弟被俘虏到敌国这样的奇耻大辱都能置若罔闻,实在应该无颜立足于天下!词中还提到另一个足以让宋高宗汗颜的人一一小名“寄奴”的南北朝宋武帝刘裕,他的主要功绩,就是平定内乱,北伐中原,统一南方政权。当时真是“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辛弃疾向往的,正是这种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统一中原的伟业。但懦弱而又自私的宋高宗最听不得“靖康之耻”,他不知道万一迎回靖、康二帝,自己该往哪儿搁?还有没有龙椅可坐?所以他对主战派百般压制,与主和派则沆瀣一气。
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的郁闷、愁苦、孤寂难以言说,有时不得不借酒浇愁。试看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愁到极点,反说“天凉好个秋”;明明终日愁苦,却说“要愁哪得功夫”。除了如此说反话,有时还借用外部条件和动作。如:“蛾眉曾有人妒,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那危栏,正是外部条件。
在另一首词里,他写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里非但有绘声绘色的外部环境,还有江南游子辛弃疾本人情景交融的动作:红日西沉,在孤雁的哀鸣声中,看着未能用来克敌制胜的弯刀,拍遍栏杆,却无人能领会他登楼望远的含意啊!你看他有多么孤独寂寞!既然世无知己,倒不如彻底把自己灌醉。他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词里就写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剑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里说的是:喝醉了酒还不忘挑灯看剑,看着看着不禁打瞌睡做起梦来。梦中,军营里号角连天,士兵们髙兴地分吃着牛肉,奏起战斗的乐曲,然后排好队列,接受将军的“秋点兵。” 战马如“的卢”跑得那么快,万箭齐发像霹雳震响。如果能完成君王的天下大事,自己也能贏得生前身后的好名声。理想中的梦境到此突然惊醒:原来当前的君王根本不想完成什么天下大事,自己更无从替他“了却”,什么名声早已化为泡影,只有满头白发提醒自己奋斗了一生,仍然一事无成。好一个辛弃疾,即使醉了,也还能恰当地用典。传说“的卢”马长相特别,有人指出它会“碍主”,送这匹马的人居心不良,叫刘备千万不可骑它。但刘备不信这个邪。有一次遭人追杀,的卢逃跑得飞快。跑到檀溪边,已经是后有追兵,前无进路了。紧急之中,那马突然一跃三丈,“飞”过了檀溪,救了刘备一命。这就是“马作的卢飞快”中的典故。
辛弃疾二十一岁回归南宋,六十八岁含恨病逝,其间四十多年,被贬闲置差不多也有二十来年。他的词作甚多,闲居时也曾写出过画面非常优美的词。限于篇幅,不再列举。有一首重要的词却不能忽略,那是他写于三十几岁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豪放派词人,偶尔“婉约”一下,也别有情致。此词虽然极尽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美景,鬓影衣香,但最主要的是写出最后那传诵千古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没听说辛弃疾有什么红颜知己或心仪的女子,值得他“众里寻他千百度”呀!所以后世名人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可谓知音。这位不随波逐流,自甘寂寞地独自站立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人,便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为成大事业者的第三种境界,确属大学问家的真知灼见。这使我不禁联想起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的傲雪而开,梅的超凡脱俗,梅的不怕风雨,不怕寂寞,永远“香如故”,不正是辛弃疾高尚品格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