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27日下午,广州出版社、广州购书中心在购书中心一楼,联合举办公益性活动:著名诗人《柳忠秧诗歌选集》(全四册)首发仪式。诗人胞兄柳恩铭博士和柳忠秧妻子邓丽婷经历一年多时间,将诗人的诗歌和评论整理成册,于2020年2月交付广州出版社;广州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历尽艰辛,精心编辑,终于让《柳忠秧诗歌选集》(全四册)在新年到来之前与读者见面。今天的首发式,30多位文学界、评论界大家莅临,为《柳忠秧诗歌选集》(全四册)与读者见面的盛事欢呼;很多诗人生前的诗友,纷纷赶来现场参与活动和购书,购书中心的读者群众都不禁驻足观看视频,聆听大家的评论,并加入了购书的行列。广州出版社还现场给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海珠区知信小学、天河区五山小学举行赠书仪式,旨在倡导诗歌,弘扬诗教。
一、柳忠秧其人
柳忠秧(1969-2017),诗人、文化学者,中国当代文化史诗创作的代表性人物。生前为岳阳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学顾问,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副主席,中华经济发展交流协会高级文化顾问,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特聘副院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云深书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诗人少赋诗才,上个世纪80年代尚在读高中,因为诗如泉涌,休学一年,来了一场李白式的漫游,走遍大江南北,创作并出版了诗集《青春》。此后,迫于生计,按下诗歌创作暂停键,长达二十年。20年后的某夜,作者在岳阳楼酩酊大醉,夜半醒来,猛然意识到“惟有饮者留其名”,欣然抛弃了“儒商”的身份,重新回归诗人行列,全心诗歌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代表作有《楚歌》《岭南歌》《国骚》《圣美大江》《哭长江》《天下江山黄鹤楼》《天下洞庭天下楼》等鸿篇巨制。
二、柳忠秧其诗
诗人因病于2017年10月27日英年早逝。诗坛已无柳忠秧,诗坛真的很寂寞。有诗歌评论者说:诗坛的热闹是因为柳忠秧的存在,诗坛的寂寞是因为柳忠秧的离开。这热闹和寂寞,因为柳忠秧的性情,更因为柳忠秧的诗歌。真性情,才有真诗歌;柳忠秧的诗歌一如其人,至情至性,大开大合,大气磅礴;传承中国传统诗歌的神韵,有儒家的担当,有道家的潇洒,有诗经的淳朴与真诚,有汉赋的铺排与华丽,有楚辞的热烈与奔放,有魏晋名仕诗歌的自我与放浪,有盛唐诗人的格局与气象,有宋代苏辛词派的雄浑与奔放;荡气回肠,空谷传响,声韵悠长而弥漫着宿命的孤独和悲怆!
柳忠秧的诗歌成就,文学评论界大家谢冕、孙绍振等,已有理性定论。诗人书磊先生在《中秋和柳忠秧诗》中,对忠秧的诗歌做了诗性定位:“风神不思振汉唐,暂将月明读华章。潜心著述岂窥柳,使气为文如磨枪。数字世界万众喜,八股乾坤几人伤。对酒论文知音少,忽念南国有忠秧。”诚如书磊先生所言,人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想起柳忠秧,人们在读诗的时候会想起柳忠秧,在写诗的时候也会想起柳忠秧。

三、柳忠秧其书
《柳忠秧诗歌选集》(第一册),收录了诗人的代表作三卷,即:《楚歌》《国骚》《楚颂》,此三卷采用长篇古体诗形式,回溯楚文化的源头,展现楚文化深奥而博大的内涵,抒发了诗人对楚文化的膜拜和热爱,寄寓诗人文化回归的理想和现实咏叹。
《柳忠秧诗歌选集》(第二册),收录了诗人的代表作三卷,即:《岭南歌》《向阳湖的历史天空》《诗意珠江》等,此三卷或放歌岭南,或追溯历史,或生活抒情。诗稿情感充沛,意境汪洋,格调高卓。
《柳忠秧诗歌选集》(第三册),收录了诗人的代表作《哭长江》《圣美大江》《天下江山黄鹤楼》《天下洞庭天下楼》《岳阳楼顶的山河》等。这些诗,有壮怀激烈,有情趣雅致,有悲喜起伏,有真情大义,将长风浩荡的诗歌风格一展无遗。整部诗稿主题积极,格调高雅,辞章雄峻。
《柳忠秧诗歌选集》(第四册),收录了诗人有代表性的长章、短章、词章及友人间的互和诗章等。这些诗歌题材多来源于历史与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情感,寄寓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咏叹。

四、柳忠秧书序
总序
世无孤品芳华绝代
柳恩铭
3年前,忠秧匆匆度过了未知天命的人生,带着无限的眷恋回到了他历经苦难痴情不改的大地怀抱!忠秧离开后,我曾下决心,用一年时间,编辑《柳忠秧诗歌选集》,但是,最终因为心力不济,暂时停息,改用3年的时间完成。
为什么是3年?因为忠秧的诗歌含金量高、用典密度大,导致很多人读不懂。忠秧诗歌的读者群集中在学人、诗人、文学评论家等。我编辑《柳忠秧诗歌选集》目的是要将读者群扩大到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范畴,需要对其作品做注释,工程量大,若非3年,如何能够?
为什么是3年?因为需要学养准备和学力回归。当中学语文教师时,我的治学聚焦在传统文艺学和西方美学;担任中学校长以后治学阵地转移到19世纪以来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课程论专家的经典著作研究,近10年侧重儒家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最近3年侧重中国德育传统和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研究。今年的阅读游走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完成了《诗经心读》的著述。但是,忠秧的诗歌,尤其是代表作《楚歌》等传承了屈子精神、楚辞气度、盛唐气象,我需要深度体悟《楚辞》,才能找到解读的感觉。
为什么是3年?因为忠秧的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绝句,有古风,有律诗,有白话诗,尤其是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楚歌》等代表作,一时之间恐怕很难感受其血脉,很难描述其气象,很难阐发其意蕴,很难抓住其神韵,很难深度发掘其美学价值。
诗坛已无柳忠秧,诗坛真的很寂寞。收集整理忠秧遗作,如同怀抱了一团火,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有时又如同怀抱了一块冰,夜半惊醒,一身冷汗。怀着情深,整理出版《柳忠秧诗歌选集》的责任,非我莫属,义不容辞。
柳忠秧何许人也?柳恩铭之胞弟。胞弟原名向前,笔名柳忠秧、柳郎,排行第三,我们家都称他老三。小时候,因为规避军阀家庭的成分,我们寄居在外婆家,作为长子,我比较早学会了忍耐、忍让、等待。但是,柳忠秧的性格却比我暴烈十倍,他无法忍受比他年长者的欺侮,又打不过人家,他就用石子砸房上瓦。外婆将他五花大绑,送到水井边威胁:“你不认错,就沉到井里。”这些威胁对忠秧是无效的,最终是外婆选择妥协。儿时的柳忠秧倔强无比。
忠秧高中就读于湖北新洲一中,因为文学青年的激情与冲动,他想休学一年,集中精力当诗人。父亲因为坚守学校的岗位,不方便离开,责成我到新洲一中做思想工作。我做不通,就武力征服。在灯火阑珊的操场,我揍了他一顿,甚至用柔道的背摔将他甩出几米。但是,忠秧选择了坚持,我只能选择妥协——少年柳忠秧依然是倔强。也是在这个夜晚,我们兄弟俩,打完架之后,在新洲一中操场彻夜长谈。他谈了诗人梦、文学梦、家国梦,算是兄弟相知的开始吧!忠秧这一次休学,走遍了大江南北,走遍了万水千山。我的记忆中,除了西藏,其余的省市自治区他全都走过。这次穷游,为他后来歌唱长江、歌唱汉江、歌唱黄河、歌唱洞庭奠定了基础。
33年前,忠秧本来可以按照正常的时间节点参加高考,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他选择提前上鲁迅文学院,去实现文学的梦。大学尚未读完,他选择提前攻读文学评论的研究生,于是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青年柳忠秧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随后,辍学,浪迹天涯,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走遍了几乎所有能够落脚的地方,虽然在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都不超过一星期,但是所有亲戚朋友和父亲学生处,他都去过了。这一次牛虻式的游走,与高中那一次李白式的游览,内心感受的巨大差异,作为秘密,他带走了。我不知道,世界上更无其他人知道。但是,毫无疑问,其诗歌大开大合、大气磅礴的美学风格,显然有这两次游历的烙印。
他曾经于1990年5月,突然返回武汉,在武昌区举办了一场怀旧的诗歌朗诵会。后来,从人们的视线里整整消失了3年。1993年忠秧只身南下广州,另辟蹊径,独自创业。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广州充满活力和机会,他有幸认识湖北籍学者李明华先生,创办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事业颇有起色。我记得当时评价协会将近半数的业务,都是他完成的。1994年底,我辞去武汉中学校长职务,南下就职于广州外语学院附设外国语学校,初衷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偿还家父英年病逝后的沉重债务,其实,还有一个此前从未对人讲过的动机,那就是父亲弥留之际,曾经嘱咐我:“看住忠秧,管好忠秧,带好忠秧。” 1999年,他遭遇了人生的又一次蹉跌:数年积累的资产,一夜间归零。幸赖一帮朋友的关心支持,终于熬过寒冬。但,他决心从此不再独立做生意,只以顾问的身份,帮一些知名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我劝他,找一个安静的岗位,做一份安分的工作,组一个安定的家庭,过一种安宁的生活。但是他选择了理想,选择了诗歌,选择了歌唱——为光明歌唱、为真理歌唱——这就是诗人柳忠秧。
对忠秧离去,长兄本当如父,我深深自责:没能帮助他营造一个不用奔波就能创作的环境。现在想来,从完成家父的遗命来看,我是失败的,毕竟我没有管好、没有看住、没有带好忠秧。虽然每次与忠秧见面,都要提醒:不可以无节制地饮酒,终究没有成功,他依然且行且饮且歌唱。我不知道,是否如他自己所说,没有酒就没有诗歌。但是,转念一想:假如我完成了父亲的遗命,最终改变了他,那又是怎样的结局呢?如果他被塑造成父亲和我期望的角色,也就意味着《楚歌》等作品不可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意味着他的生命不可能在宇宙的长河中划过耀眼的轨迹。
我是忠秧的知己。这个世界上最懂他的人是我。
我懂他的苦难。30年前,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背着行囊,匆匆忙忙,回到我身旁,停留不到十分钟,猛喝了几杯水,我将身上现金全部给了他,他转身就消失在暮色之中。他如此憔悴,如此疲惫……其实他不想走,其实他想留。但是,天下之大,何处是归途?何处是归宿?别人或许不懂,我懂,我心痛。30年前,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风尘仆仆,再次来到我身旁,适逢菜市场关闭,我只能用剩下的猪肉皮和萝卜煲了一锅汤,他狼吞虎咽,一边喝一边说:“汤真好,汤真好,汤真好……”我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但是我知道,数月颠沛流离,他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所以,那时那刻,他才觉得猪皮萝卜汤是世间最好的汤。他在喝汤,而我却在流泪。他真的太苦,太苦,太苦。26年前,他带了200元现金,只身南下,为了生存,有数十个夜晚,他与许许多多的农民工一起,就在广州火车站附近的立交桥下过夜。别人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知道他所经历的全部苦难。我曾经无数次大声疾呼,城市现代化是人本理念的回归,是民本思想的回归,是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是因为忠秧曾经的苦难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最底层人民的艰难。
我懂他的诗歌。忠秧选择古体古风作为自己诗歌的美学追求,源头在我的父亲。初中阶段,我们兄弟三人都遵父训,阅读和背诵了《唐绝句100首》《唐宋词100首》——忘了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但这是我此生阅读过的最好的选本。这两本小册子让我们从此有了诗和远方,也是我发愿要从《诗经》开始到舒婷作品为止,重新选编中国诗歌选集这一夙愿的动力源泉。我渴望比我年轻的一代又一代人能够读到中国最美的诗歌,我渴望中国教育能够恢复数千年的诗教传统。
忠秧的诗歌中蕴含深厚的学养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忠秧虽然比我好动,比我冲动,但是他也喜欢阅读,不过我俩的阅读风格却大相径庭。很多名家经典,我习惯于一本书读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但是忠秧往往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其诗歌创作中典故信手拈来,应该与他这种高速高效阅读分不开。他记忆力之强,众所皆知。不论是儿时的朋友,还是中学时代的同学,抑或是成年以后的熟人,只要见过一面,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再次见面,他都能如数家珍一般详尽叙述初次相识的情景、话语等诸多细节。
忠秧诗歌“自君天下”的豪放源于他的信仰和梦想。忠秧这一代人在20世纪80年代读中学、大学,他和绝大多数那个年代的读书人一样,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蒸腾气象所鼓舞,有着今天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的理想和情怀。这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的特殊基因。这种基因一直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他从没放弃,最多只不过是阶段性地隐藏。一旦有机会,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忠秧的理想和信仰,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我懂他的性情。忠秧为人处世,一如他的诗歌,随性而至。三年前送他远行的诗友,半数以上曾经与忠秧有过争论甚至争吵。事实上,我时常也和他争吵,他会肆无忌惮地在长兄面前暴跳和狂啸。只是临近离开的两三年,他与我相处时变得安静了,或者静静地看看电视,或者静静地喝茶,甚至只是静静地待一会儿——很多时候,什么也不说,什么也没说,似乎就是一种无言的陪伴。之所以如此,也许是因为这个在他妻子和我看来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终于长大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很多曾经跟忠秧发生过激烈争吵的学者、诗人、读者,恰恰都是他最珍惜的知己。久而久之,朋友们也如我一样懂他、容他、疼他、宠他。
真性情,才有真诗歌。其诗歌一如其人,至情至性,大开大合,大气磅礴。传承中国传统诗歌的神韵,有儒家的担当,有道家的潇洒,有诗经的淳朴与真诚,有汉赋的铺排与华丽,有楚辞的热烈与奔放,有魏晋名士诗歌的自我与放浪,有盛唐诗人的格局与气象,有宋代苏辛词派的雄浑与奔放。读之,荡气回肠,空谷传响,声韵悠长而弥漫着某种宿命的孤独和悲怆。
我懂他的追求。离世前的三五年来,他越来越奔放,越来越豪放,越来越狂放,妻子劝无用,我劝也无效。他在以某种不可名状的方式,散耗自己的生命。我隐隐觉得,他懂陈天华,他懂普希金,他懂李白,他懂梵高,他懂樱花……而我却懂他,活得太苦太累太疲惫,他的目标如此之崇高,而现实给他的空间却如此狭小。
忠秧是杰出诗人。十年前,忠秧已经在《四十自画》中,以诗句描写了自己的人生:“身心只许汉与唐,善使风骨著文章。出自楚泽擎天勇,醉爱太白动地狂。把酒纵横千万里,百无一用徒悲伤。人间或有真君子,世无孤品柳忠秧。”民国高僧李叔同,提前数月预知自己的大限。当代诗人柳忠秧,也提前数年预言自己的归宿。如今,柳郎不在,孤品不再。悲夫!
著名诗人书磊先生在《李书磊中秋和柳忠秧诗》中,对忠秧的诗歌做了诗性定位:“风神不振思汉唐,暂将月明读华章。潜心著书岂窥柳,使气为文如磨枪。数字世界万众喜,八股乾坤几人伤。对酒论文知音少,忽念南国有忠秧。”诚如书磊先生所言,人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想起忠秧,人们在读诗的时候会想起忠秧,在写诗的时候也会想起忠秧。
很多人知道向前现在的笔名忠秧,不少人也知道忠秧另外的笔名柳郎。但是,极少人知道忠秧还有一个笔名——逆光。30多年前,忠秧还在就读高中二年级,发表第一首诗歌,出版第一本诗集的时候,他的笔名就叫作“逆光”。我曾经问他,为何叫“逆光”。忠秧的回答:逆光,追求光明。顺着光走,走向黑暗。逆着光走,走向阳光。——他实践了自己30多年前的诺言:逆光!他离开了大地,离开了诗坛。他以凤凰的姿态,逆光而行,走向阳光,走向太阳。
忠秧短暂而绚丽的一生,就是一首奔放的抒情诗。诗魂永在,诗歌永恒;柳郎忠秧,他在远方。
聊以为序,寄托无限的哀思和忧伤。

五、柳忠秧诗评
柳忠秧的诗歌是是个人性情才情的结晶,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产物,诗歌读者群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群体和文艺界。文学界大家、诗坛巨擘、文学评论家等对柳忠秧的诗歌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具体内容,请大家阅读每册诗集的相关评论。今天这里只录存部分大家对《柳忠秧诗歌选集》首发式的寄语:
1.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先生寄语:柳忠秧是一个激情满怀理想满脑的诗人,他爱这个时代的人们,爱这个世界的生活,他试图按他的理解去歌咏他所看到的世界、历史、人物、风景和生活,他力图创造一种属于他个人风格的诗体,他甚至想做到李白式的浪漫、屈原式的情怀和郭沫若式的井喷式的激情。可惜的是天不假他以岁月,他写得还是太少太少了。在他还未完全展示其诗才和文学天赋时,他嘎然而止,留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怀念和深深的遗憾。这让我想起杜甫怀李白的诗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有些人记住的可能是有关他的争议,而我记住的是他未尽的才能和直率的禀赋。————蒋述卓于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2.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谢有顺寄语:十几年前我刚认识柳忠秧时,他就是一个极富激情的诗歌信徒,他给我讲自己的诗歌雄心,他想贯通古今、为诗开新,也为自己敢于写一些大视野、大题材的诗而骄傲。他以诗会友、挥洒性情,展露出的也是诗人的那份率真。身处商业文化发达的广州,葆有一份诗心并非易事,诗不能谋生,所谓的诗名也极为渺小与虚无,柳忠秧因为热爱而写作,也因为热爱而给自己的写作加冕。关于他的争议,因诗而起,也因诗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他是一个对诗歌有执念的人,在他离世三年之后,听闻四卷本《柳忠秧诗歌选集》出版,这是对他最好的告慰;一个敬重文字的人,最大的梦想也许就是希望有文字存世。而柳忠秧确实是一个诗人,一个活在很多朋友记忆中的诗人。(谢有顺,2020年12月27日)
3. 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樊星教授寄语:不知不觉间,忠秧远行已有三年了。忠秧为人热情,热衷写作,他的诗讴歌楚魂,礼赞岭南,曾经得到过多位名家的好评。值此《柳忠秧诗歌选集》出版之际,特代表武汉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祝贺!感谢为出版此书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朋友!也相信忠秧在天之灵会感到无比欣慰!谢谢各位!
4. 著名文艺批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寄语:怀念柳忠秧先生,感谢他生前为中国文字和中国诗歌所做的卓越贡献。祝贺柳忠秧文集的出版。祝首发式成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定家:各位诗友好!得知《柳忠秧诗歌选集》出版,不禁悲欣交集。我知道,出版诗歌选集,是忠秧兄生前时常念及的美好心愿。他当年在中国社科院访学时,曾多次畅想过诗集出版发布的热闹场面。作为他的好友,我相信大家都会为此感到欣慰,我也相信忠秧兄在天之灵,当为之欢欣鼓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仿佛转眼之间,诗人柳忠秧离开我们已三周年了。但说句真心话,我总觉得他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他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一个幽默风趣、热情真诚、才华横溢的诗人,柳忠秧给我们制造了那么多快乐时光,为我们留下那么多美好记忆!这是我们理应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千秋青史凭谁问,一世英名冠楚狂!”诗人柳忠秧为当今时代留下了那么多雄奇豪放的诗句,这同样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
6. 湖南文学家协会副主席余三定教授寄语:做人唯率真,待友全赤诚;喝酒超豪爽,写诗真性情!余三定2020年12月25日。
7. 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孙绍振先生寄语:诗人已驾黄鹤,楚歌长在大江。长风不绝,豪情留香。歌哭音容何在?雄文铮铮有声。孙绍振敬题。
8. 诗友宏飞为忠秧兄远行三周年纪念赋《忆柳忠秧》:南国多迁客,人间少柳郎。诗魂通今古,风骨接汉唐。磅礴近太白,风骚续九章。岭南歌浩气,楚国哭大江。睥睨傲公卿,孤勇称楚狂。庸碌平生耻,满谤又何妨。诗文传千古,天地一忠秧。
9.庄伟杰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评论家、诗人):诗人柳忠秧虽然匆匆地走了,但他的文字依然活着。他习惯于用自己的言语浪花和浪漫情调放声歌唱,以如酒激情、以烂漫天真、以剑胆诗心,歌之诵之舞之蹈之,活像一个多情的王子,激扬地释放属于自己的诗歌能量。在他的笔下,总是深藏着对于自然的热爱、历史的沉思、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美好情感的歌咏与赞叹。

在诗人柳忠秧远行三周年之际,举行《柳忠秧诗歌选集》首发式,无疑是一种最有意义的怀念。但愿诗人柳忠秧地下有知,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