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文&诵 洁白
我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早年毕业于河南开封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省立学校任教。那时的他,英俊潇洒、义气风发。用现在的话来讲:青年才俊,专业一流,极受学生爱戴。父亲任教的学校是省立学校,学生多来自高干家庭,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却凭借着自己一流的业务水准和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教室里传出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校园。是父亲在给学生上音乐课。父亲在上音乐课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激动地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日本鬼子在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王二小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鬼子发现上当时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边,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他们眼含热泪,歌唱二小放牛郎。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
父亲双手激动地在键盘上敲击着,好象敲击在日本鬼子的脑袋上,他由于愤怒而更加激昂的歌声象是在控诉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恶行径。

记得父亲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他经常拉的名曲有《二泉映月》、《赛马》等。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父亲拉《二泉映月》的时候总喜欢闭上眼睛,神情凝重、脸上流露出的悲伤和着曲子的旋律,令人不禁潸然泪下!父亲在空闲之余,会给我们几个孩子讲《二泉映月》的由来。《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通过这首传世之作向人们倾吐了他坎坷的人生,深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父亲还从艺术角度给我们分析了:曲中的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将人们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同时,作者阿炳还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有着深厚的民族之风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流传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其实,父亲之所以给我们几个孩子讲述这些,目的很明确:想让我们学拉二胡。只是儿时的我,非常叛逆,学二胡不到一个月,就坚决不干了。现在每次想起来此事,很是觉得对不起父亲的一番苦心。
好在,像父亲一样,我们也都做了教师;而且,也像父亲一样,事业上有所成就,桃李天下。
今天的我,只想对父亲说一句话:“爸爸,来生还做您的女儿,跟着您学习音乐,学拉二胡。”

作者、朗读老师 洁白: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喜欢朗读,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