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读段熙曾先生《古韵诗典》拍案惊奇
作者/吴熙禄

在枕边、案几的书,论大部头,除了吴花园村修亮送的《莱芜市志》就是段熙曾先生编辑赠送的《古韵诗典》了。全书近44万字,辑诗三千余首,为以往的选本所望尘莫及,可谓之洋洋大观!
可能有人说,大部头的书多了去了,冠之于“典”的书林林总总,值得咋呼“拍案惊奇”吗?还楞是来个横空出世的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不是有点现代版的“关公战秦琼”啊?难免给人一种“一惊一乍”和“故弄玄虚”的感觉!
段先生的这部作品值得不值得如此推崇,看看著名农民诗人王贵珠对此书作的序言就知道了!王先生在表达了“相见恨晚”的“一见钟情”后,说道,“(段熙曾)选编《古韵诗典》,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前无古人!是个新创意,是个好创举!堪称韵诗之典!在新诗途穷、旧诗难续的今天,你的这本《古韵诗典》一问世,必将像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沉寂的诗海卷起层层波浪,产生深远的影响!……(此书)如果早出十年,也许我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发展会更快一下!”评价够高吧!
王先生对段先生的这本书如此推崇,绝不是出于对相知的偏爱,而是来自这位著名诗人纵横古今的比较。他言:“读着你(段熙曾)的《古韵诗典》,翻看我四十年间积攒的三书橱古今诗书、诗论、诗评,无一本与你编的相似!”——不折不扣的“前无古人”!王先生积四十年功夫,收藏的三橱柜有关诗的书,有多少本不得而知,应该是涵盖很广,其上述结论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起码在我的视野中,除了段先生的《古韵诗典》,若干体裁的古诗词曲编纂,以韵分类辑诗的作品还真没见到!怪不得网上“诗典”作品的展示中把段熙曾先生的《古韵诗典》列为第一。(1)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浩叹自然奇观的名句,王先生以此来抒发自己读《古韵诗典》的观感,冲击力可见一斑。若把古往今来的诗歌比作文化山水、意向景观,《古韵诗典》横空出世,是不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既然段先生的《古韵诗典》“前无古人”,像我这样的诗歌爱好者偶然读到,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能不“拍案惊奇”!
我惊叹“古韵诗典”,不仅是因为它“前无古人”,在诗歌编辑体裁上独树一帜,还在于它的沙里淘金。
段先生从西周至清朝浩瀚的诗海中,选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和词曲三千余首,以韵分类编辑,形成供读者查阅的诗典,“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然韵脚相同的诗歌,像听到集结号令一样,分门别类,列阵成篇,气象万千,蔚为壮观!所选作品明白如话,音韵和谐朗朗上口!”(2)功夫了得!
曾记得在武汉抗疫初期,外捐包裹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地球村”诗句,曾引起国人的兴趣,我也曾埋怨过一些古诗选本为什么没有选上这样大爱温馨的诗呢,翻开《古韵诗典》,此诗赫然在目!令我惊喜不已!以此类推,读者喜闻乐见,之前却无缘的古诗,此书基本都可以给你“牵线”供货。这也是我把此书放在枕边的原由。
为了达到“诗典”的效果,作者其工作量之浩繁,可以想见!
我之所以面对此书“拍案惊奇”,还在于为我等诗歌爱好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学科。《古韵诗典》序言之后转载了中国语言学家、作家秦似的《关于“韵”和“押韵”》文章,近十页文字,讲解了什么叫“韵”,及“韵母”、“韵头”、“韵尾”;什么叫“押韵”,以及用韵的宽严要求。特别是创作用韵的历史演变,即从《广韵》的二百零六个韵和《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演变到十九个韵部,以至到后来群众乐于接受的“十三辙韵”。段先生的《古韵诗典》就是以“十三辙韵”分类编辑的!
作诗押韵竟有这么多讲究,“韵部”竟有二百多种!这对于我这个草根作者来说,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界大开:“顺口溜”的背后,竟是一座文化大殿堂!能不“惊奇”吗!作了上百首诗的我,懵懂了接近一辈子,至看到这本书,才有个皮毛的“所以然”!可知自己的作品有多么粗糙了!“拙作”二字由谦辞还原为“实话”!
莱芜文坛,人才济济,作品多多。受到好评、获奖的不在少数。然开创性的、填补空白的作品有多少,不得而知。在我的视野内,能让知名文化人士推崇为“前无古人”的,本土除了“三贤”(柳明瑞、柳宗元、刘家文)的“嬴秦文化研究”著作,恐怕就是段熙曾先生的《古韵诗典》了!
可以预见,段熙曾先生的这本《古韵诗典》,以其选题的独创性和成书后的工具性,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对相关地区的诗词创作以及古文化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注:
(1)搜《古韵诗典—百度》
(2)引自《古韵诗典》内容提要。

吴熙禄,男,汉族,大专学历。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