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薇莎,集美第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集美区专家型教师,热爱阅读,致力于引领学生阅读的研究。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在水一方、三叶草,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两岸》《厦门文艺》等,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个人散文集《人闲桂花落》,厦门女作家散文合集《遇见》。



厦门的味道
福建·薛薇莎文
了解一个城市,美食是其中的一个方式。吹海风,吃海鲜长大的厦门人,最喜欢那些生猛鲜活的,即煮即食,天然自成的味道。
如果要问厦门人哪些小吃最能代表厦门的味道,恐怕很多人的答案里都有沙茶面。厦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卖沙茶面的小店,无论是清晨或是黄昏,小吃店中都挤满了热情的食客。

好吃的沙茶面常常躲在朴素的小店里,深谱美味的老厦门人心中都有一张美食地图,他们用味蕾来探寻这个城市的味道。拐过街角,走进小店,鲜香的味道扑面而来。“来一碗沙茶面。”“加什么料?”你盯着各式各样的配料还在犹豫着,店里俊俏的小妹已经迫不及待地帮你报上各种食材,“虾仁、海奶、鱼鱼、大肠、猪肝、米血、腰花、豆腐、鸭血还是鸭肠?”她的语速很快,因为每天她都要应付络绎不绝的食客,练就了她速战速决的性格。海鲜和肉类各点一种,水产和肉类是天作之合。点完配料后,小妹麻利地把闽南水面和时令蔬菜放入广篱,在清汤锅中烫上数十秒后捞入碗里。加料过后便是重头戏,浇入那勺点睛之笔的沙茶热汤。朴素的面,浓郁的汤,再加上新鲜的配料,成就一碗香气扑鼻的沙茶面。

汤头的好坏决定了一碗沙茶面的味道。沙茶,它并不是一种茶,其真实的名字应该叫做“沙惨”,最早年从南洋过来的移民,在闽南语里,“惨”的发音同“茶”相同,所以兜兜转转也就成了“沙茶”。正宗的沙茶酱是用花生、椰肉、丁香、虾米、陈皮、辣椒等三十多种原料研末,再加入油盐等再次熬煮。在厦门,又加入了花生酱等,将熬好的大骨汤加入配料,一搅拌,一锅颜色鲜艳,香气四溢的沙茶汤就制成了。调制有自己特色的沙茶汤,每一家沙茶店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这也是他们吸引食客的秘密所在。熬好的汤,色泽红黄、质鲜而稠、滋味浓厚。汤一直在大口大口的锅里翻滚着。只要你一踏入店内,就会也得直流口水。开吃啦,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端上来了,吃面的时候也有讲究,先喝一口汤,再吃面,味道会更香。色泽金黄,香辣诱人的沙茶面常常吃得你满身大汗,把面和料全部大快朵颐后,最地道的吃法,还得把汤底全部喝了才算过瘾。吃沙茶面就得抛去斯文和吟持,奋不顾身,不拘形象,才能品出其中的鲜活辛香。
一碗沙茶面,或许就是厦门味道的代表。也有人说,沙茶面具备了厦门的某种性格,简单随意,看似朴素却内涵丰富,你说呢?



轻罗小扇清风徐来
夏夜,闷热难耐,起身到阳台上坐坐。远处的山呈青黛色,模模糊糊的一片。近处的树高大挺立,在路灯的映照下拉开长长的影子。对面的楼房,许多人家屋里的灯都亮着,但窗户大多紧闭着。为了躲避这夏日的闷热,好多人家都开了空调,把热浪挡在屋外了,偶尔传来滴滴答答单调的水声。
空调的冷气,常常让人感觉深深的寒意,不是凉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凉。这种人工制造出来的冷,霸道凌厉,让人在远离闷热的同时也远离了自然。所以,如果还未到上床睡觉的时间,我更希望一个人到窗边坐坐,吹吹夏夜里悠悠吹来的风,在喧闹的城市里,留一点时间和空间,安静地独处。
小时候在乡村,夏天的夜晚是最迷人的。白天,人们辛苦劳作,顶着烈日在田间暴晒,拔花生收割水稻。然后抢着在立秋前播种下一季的秩苗,整个夏天都是忙碌的。只有在夜晚,吃了饭,忙完了家务,洗了澡,才能有轻松的纳凉时间。拿来一张凉花席,铺在院子里或者房顶的露台上,拿一把蒲扇,轻轻扇着,凉法意随着扇子微微地传来,让人感觉舒适惩意。乡村的扇子大多是用蒲葵叶或者香蒲叶制作而成的,桐圆形,扇子的外圈用布缝上一圈,大人们手中的扇子不停地扇动着,飘来好闻的蒲葵的味道,蒲扇也是驱赶蚊虫的好帮手,夜晚正是各种蚊虫忙碌的时候,轻轻摇动的扇子,使得蚊虫不敢靠近。
在天台上,我们仰望星空,星空浩瀚深迹,那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世界。母亲和我躺在凉席上,蒲扇轻轻地摇动着,她指着北斗星说,那颗最亮的永远挂在北边的星就是北斗星,和其它的六颗星星组成北斗星座。满天的星星耀眼迷人,是夏夜里百看不厌的画面。有时会飞来打着灯笼的萤火虫,在我们的左右飞舞,我总会被它们美丽的身姿所吸引,起身和它们玩耍。有时,伸出手去,试图用双手拢住它们;有时,追着它们转圈圈;有时,把一只董火虫放在掌心,细细地观赏。夏夜,是安静的,清凉的,夏夜也是富于幻想和美丽的。

偶尔,邻居也会摇着蒲扇来串门,几个大妈在门口喊:“有人在吗?”
我们在楼上呼应,“在顶楼乘凉呢,快上来。”大妈们,便福着薄扇,走上楼顶来。“坐,凉席上坐。”大妈们来的时候,也顺便把家里的孩子一起带过来了,大人们,闲扯着,说说今年的收成,谈谈这家的媳妇,那家的姿姿,反正都不是我喜欢听的话题,不过令人高兴的是,有几个小孩可以一起玩。我们在屋顶上嬉戏,抓萤火虫,大人们总是喊我们,让我们不要乱跑,免得又跑一身汗。但是小孩子哪有那么老实的,拒绝大人塞过来的蒲扇,继续疯闹,直到跑累了,才躺在凉席上歇息。
有风的夜晚,蒲扇就只需要驱赶蚊虫就可以了。月亮升起来了,给近处的池塘,远处的小山,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星星的影子变得模糊了。风儿裹着好闻的花的草的香味轻轻飘来,小狗也不甘寂寞,跟着跑到天台上纳凉。蒲扇轻轻地摇着,妈妈和我哼起了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没有什么歌曲,比这更能表达此情此景的心情。我躺在凉席上,眼睛渐渐模糊了,可是母亲手里的蒲扇还在轻轻地,慢慢地摇动。
时间是个经不住考验的东西,如水,捧在手心,却从指缝里溜走了。不知不觉中,小树已经长高,伙伴们都离开村庄求学工作,村庄也已经老去,时光也老去了。那些流年里的人和记忆,却常常碎不及防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就像这摇着蒲扇追萤火虫,唱童谣的画面。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本是描绘深宫寂寞的情景,在民间却少了悲凉,多了几分安宁美好的意味。乡村淳朴自然,生活灵动鲜香,银河追迫,流萤飞舞,蒲扇轻摇,多么纯粹而快乐的画面。
多年以后,古老的蒲扇慢慢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电风扇空调,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那是精神上,也是心灵上最后的依托。







主编微信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