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追思老同学
追思老同学
精华
热点
2020-12-14 08:16:04
6485
阅读
关注
前年回上海时
,
同三个中学的同班老同学欢聚
。
在饭店吃饭结帐时
,
大家抢着付
。
我说都别抢
,
轮流请
,
这次我来付
,
以后你们轮着付
。
没想到
,
去年就有两个同学离世
,
他们是范家鄂和王世谊
。
范家鄂解放前就思想进步
,
读过不少进步书籍
。
鲁迅
、
高尔基的著作
,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
,
都是他借给我看的
。
我们学校没有党组织
,
学生中有三青团员
,
缺少进步力量
。
解放后
,
团区委到学校建立团组织
,
让我团结广大同学
,
筹建团支部和学生会
,
范家鄂是核心力量之一
。
我同范家鄂等几个骨干
,
组织同学参加团区委举办的活动
;
动员同学拿出自己的书
,
组织读书会
,
一起学政治
;
还办了义务夜校
,
组织一些同学任教
,
给没上学的孩子上课
,
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觉悟
。
选举学生会领导人员时
,
虽有三青团员的学生竟选
,
但进步学生大获全胜
,
范家鄂当选学生会副主席
。
学校建立团支部后
,
我任支部书记
,
范家鄂任组织委员
。
高中毕业后
,
范家鄂到上海市文联
、
文化局工作
,
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上学
。
预备党员转正时
,
华东师范大学系党总支书记找他谈话
,
说有匿名信检举他同托派有关系
。
因查不到问题
,
此事不了了之
,
他才得以转正
。1957
年
,
反右派运动时
,
他是学生干部
。
在讨论定右派分子时
,
准备将几个同学定为右派
。
他不同意
,
说他们不像右派
。
于是
,
说他为右派说话
,
让他靠边站
,
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
他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
,
分配到上海师范大学
(
原上海师范学院
)
任教
。
由于档案材料中装有他在反右派运动中的材料
,
他
35
年未增加工资
,
有的反右派运动中表现得
“
左
"
的同学已是高级干部
,
他仍是一般教师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
1977
年
,
他作了申诉
,
才被撤销处分
,
获得副教授的职称
。
我退休后
,
几乎每年都回上海探亲访友
,
时间一般都在清明前后
。
我妹妹也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
,
如果我没有按时到上海
,
范家鄂就会到我妹妹家询问
。
每次
,
都是他到我妹妹家同我相聚
,
一起到学校的宾馆吃饭
。
老同学江洪回上海定居后
,
范家鄂约我和江洪一起欢聚
,
我们当年学校的三个团支部委员
,
重温在学校时的友谊
,
交流各自的人生经历
。
我们戏称这次聚会
,
是时隔半个世纪的
“
团支部委员会
"。
此后
,
我每次到上海
,
范家鄂除了看望我外
,
都同我一起去看望住在嘉定的江洪
,
直至江洪逝世
。
我们三人还一起去游览过上海历史古镇南翔和历史名园古猗园
。
他对我写的两本散文集
,
看得十分认真
,
将书中的错字
,
逐页逐字记录下来
,
交给我
,
帮助我改正
。
有一年
,
我住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宾馆
。
我白天外出
,
回到宾馆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
。
刚准备入内
,
门口椅子上坐着的一个人站起来招呼我
。
一看是范家鄂
,
他已经等了我几个小时
。
那时
,
他已同老伴住了养老院
。
他将住房卖掉
,
在两个养老院买下了住处
,
轮流
住
。
他是特地来邀请我到养老院住套间
。
我被他的真诚的友情
,
感动得不知怎么感谢才好
。
虽然我没有去住
,
但他的深情
,
一直铭记在我心里
。
前年我回上海
,
由范家鄂负责联系
,
我们四个老同学一起到徐家汇一家饭店吃饭
、
叙旧
。
范家鄂住在南翔一家养老院
。
南翔的小笼汤包
,
是上海有名的点心
。
他已是
86
岁高龄
,
还到一家著名的南翔小笼汤包店
,
排了一个多小时队购买
,
送给我们品尝
。
他的这份情意
,
让我们深受感动
。
得知范家鄂逝世后
,
我给他的老伴去电表示哀悼
。
他老伴告知
,
范家鄂病重住院
,
还时常说起我
,
对我送的书
,
十分珍惜
,
保管得好
。
王世谊是个一心读书的好学生
。
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好
,
父亲是南京路上一家著名的西服店的老板
,
他是我们班上少数几个穿西服上学的同学
。
他虽然没有参加青年团
,
但并不落后
,
有个后来被法办的三青团的同学
,
企图拉拢他
,
被他拒绝了
,
没受利用
。
他是我们团结的同学
。
毕业后
,
我同他六十三年未见面
,
直至
2013
年才得以重逢
。
王世谊人生坎坷
。
他大学毕业后
,
做了中学物理教师
。
不幸的是
,
因所谓家庭出身不好和说话不小心
,
在反右斗争中被错打成
“
右派
"
分子
,
被监督劳动三年
。
他是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
在被错打成
“
右派
"
分子后
,
他的学生不愿换老师
,
不肯上替代他的老师的课
,
高呼
:
“
我们要王老师上课
!
"
在上最后一节课时
,
学生们聚集在教室外
,
观察谁来授课
?
见到是他来授课
,
高兴得一下全跑进教室
,
坐得整整齐齐
。
时隔五十年后
,
他还收到一位远在美国的当年的学生吴中正的深情的来信
。
吴中正说
,
老师那堂物理课
,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
还说
,
他们剥夺了你教物理的权利
,
而你在我心中撒下的牛顿力学的种子却发芽成长
。
日后我选择工程力学为专业
,
先后就读同济大学数学物理力学系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与工程力学系和美国亚利桑大学
(University of Arizona)
建筑工程与工程力学系
,
拿到了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
当然
,
其间也曾因家庭出身而停过学
,
因文化革命而当过工人和六年技术员
。
现在我在洛杉矶的
MSC Software
公司总部工作
,
研发名称为
Nastran
的工程软件
。
我们在上海也有分部
。
总之
,
喝水不忘掘井人
,
我始终不忘你这位力学的启蒙老师
。
这封满含深情的信
,
呈现了他和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
他含泪读完这封信
,
为学生的成材高兴
,
也为自己无辜浪费了青春年华而悲哀
。
同王世谊重逢后
,
已看不出他是出身家庭富裕的人
。
他的老伴已逝世
,
同儿子没住在一起
,
一个人过着俭朴的生活
。
为了节约水电
,
连洗衣机都不买
,
用手洗衣服
。
但他却不止一次请我到饭店吃饭
,
舍得花钱
,
前年最后一次几个同学聚会吃饭时
,
他也想抢着结账
。
他是很重视同学情谊的
。
不但在我回上海时登门看望
,
还积极同其他老同学会面
。
去年
,
我因出书事和重访河南
,
没回上海
,
他不止一次向我妹妹询问我何时去上海
,
渴望同我再聚
。
我们这几个老同学
,
有不同的人生经历
。
我们虽然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
但难能可贵的是
,
几十年的老同学
,
能彼此关心
,
珍惜友情
,
至死不渝
,
也是人生幸事
。
以此文寄托
我的思念
。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173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