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和權詩二首]
李怡樂
讀詩,在平面的文字上,要有立體的想像,才容易領悟詩人所营造的意境,進而感受到讀詩的樂趣。
〈扯着童年〉
扯着風筝
在草地上飛奔
居然
把童年
連同父親的
笑聲
都扯回來了
此詩第一段,是個色彩鲜明動態的立體畫面,藍天白雲下,有人在青草地上放風筝。拉着、扯着... ...拉扯風筝的却是小孩的手,尚可聽到成年男人的笑聲。這是詩人運用轉换手法,在第二段的描述。童年時代與父親放風筝的温馨回憶,就這樣非常自然的"都扯回來了”。凭借一個動詞"扯”字,詩人舉重若輕,與其說是拉扯回童年,倒不如說是拉扯回珍貴的親情的記憶。
〈花開的聲音〉
聽見過
花開的聲音嗎?
當槍聲響起
你就聽見了
當一朵美麗的
红花
綻開於胸口時
你就聽見了
讀者第一反應是,花開有聲音嗎?
讀第二段,讀者就更驚訝了,難道槍聲就是花開的聲音?
當讀到第三段,讀者就會思考,這詩句中的言外之意... ...
顯然,這是描寫戰争的殘酷。但詩人没有用血腥的字眼,没有激憤的言詞。因為詩人只是一介書生,無能為力於時局。
詩人只好以詩的形式,以"紅花”象徵性讚頌,那些為自己的信仰、為國為民勇於犧牲的戰士。
這是創新的寫法,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