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故事(一)——(三)
●浪花
前言:从上古结绳记事,到相传仓颉造字,说明人类需要记住一些东西,用绳结,用文字。开始是要记住“事情”,久而久之,记成了“历史”。再后来,人们已不满足于“记住” ,而进一步产生了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需求,于是有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乐、舞原是合而为一的,后来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它就是人类为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文学样式。
中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诗歌的作者是人,而每个人都主活在特定的历史中。历史携带着诗歌,诗歌反映着历史,这便蕴含着无数的故事。诗歌在发展中,形式越来越完美,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用典”(运用典故):明里暗里,运用过去的人和事(历史、传说等)或前人已有的诗文,来加強自身的表现力。这样便会历史里套着历史,故事里套着故事。 “故事”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鉴赏诗歌这一文化传承中的瑰宝,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诗歌在悠久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有许多诗句都已融入现代语汇中。比如,常以“天涯何处无芳草”劝慰分手后的男女双方,特别是男方;又如,一提到“青梅竹马”,就会想起男女双方从小一起长大那份情谊;再如,有的杂志编辑(或别的什么人)可能会说自己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只是些随手拈来的例子。本人曾在“三寸之舌”系列中说过: “只有胸罗万象,才能舌绽莲花”。
写“诗歌里的故事”,正是为了帮助有兴趣的读者”胸罗万象”。适逢其会,现在先来看看这三例连接着什么样的情景和故事。第一例,是苏轼写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树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明明是描述了一幅饶有情趣的晚春景象,为什么偏偏被人撷取了其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来用,且流传极广?后世引用 这句词的含义,其一是指大千世界机遇甚多,不要过分拘泥于一件事而不知变通;其二是指男女之间没有必要死守一方,可以爱和值得爱的人很多。使用第二种 含义比较普遍。至于苏轼的用意,或者只是写景,或者对他宦海沉浮的坎坷遭遇流露了一种洒脱的态度,现已无从考证。
第二例:“青梅竹马”,出自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怀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里描写了一对小儿女从小玩到大终结连理的故事。后世常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指称那些从小相识相爱的情侣。后面省略的部分,写的都是女孩对“十六远行”之君的千叮咛万嘱咐,表示了一年四季,甚至终生终世的相思、相期、相守、相望,实际上等于海誓山盟。
前面引用的几句里,包含了一个典故:“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女子相约于桥下。后来女子未至,潮水却来了。尾生为了坚守自己的诚信,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常怀抱柱信”,表示了女子要像尾生一样,对爱情至死不渝。”岂上望夫台”中的“望夫台”也有典故,在此不再赘述。第三例:“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唐诗《贫女》。共八句,后四句是:“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若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十指虽巧,但因家贫,只能年年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现象在社会上相当普遍,所以此句的运用也相当普遍 。以上只是对已融入现代语汇的三个例子的解释,真正“诗词里的故事”留待后续。
诗词里的故事(二)
南宋伟大诗人陆游,写过一首很特别的词《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首特别的词,来自一个特别的故事。
陸游二十岁就和小他五岁的表妹唐婉结婚了。唐婉清丽文秀,又小有才名。婚后两人诗词唱和,情投意合,难舍难 分。陆母这就不高兴了。她怕儿子不再锐意进取功名,又嫌媳妇没有生育,就逼着他们离婚!这就是词中暗有所指的“东风恶”。人,是“历史的人”。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陆游“母命难违”,只得忍痛割爱,听凭家里把婚给离了。又听凭母命,再娶王氏为妻。
唐家也要面子,随着也把唐婉嫁了,嫁给同是文人的赵士程。赵士程身世显赫,他敬佩陆游,同情唐婉,待她很好。十年后,唐婉夫妇与陆游在沈园不期而遇,双方百感交集。唐婉征得丈夫同意,亲自斟了一杯酒敬给陆游后离去。陆游喝了酒,伤心至极,思绪泉涌而出,挥笔在壁上写下了上面那首《钗头凤》。后来唐婉又到沈园,看到了这首词,旧伤撕裂,不能自已,便按原词牌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写成之后,郁郁而终。
陆游一生不能忘情于沈园。他七十五时又 到沈园,写下了两首悼亡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水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前四句是一首,后四句是第二首。)诗中的“惊鸿”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文字典故。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诗人,坚定的抗战派。直到临终还写下了《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无论多么坚强,多么豪放的人,遇到伤透了心的事,都会柔肠寸断!
诗词里的故亊(三)
苏轼写过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全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鬂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位自称的“老夫”,当时还不满四十岁。他才高八斗,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在诗词写作方面风格豪放,成就卓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看全词,特别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明他坚定的抗金意志,与岳飞 《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亲射虎,看孙郎。”也是豪气干云。这个“孙郎”是谁?里面还藏着个故事。据《三国志》记载,孙权(“三国”中独霸一方的君主)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斃了老虎。
苏轼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杀老虎。“少年狂”吗?有点。 但苏轼多年在宋神宗时代当官,遭遇了王安石变法。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冒进了,因而持反对态度,被“新”派人排挤。变法失败,王安石下台,苏轼后来还经历了宋哲宗、宋徽宗时代。但以他的性格,见到各种弊病,都会仗义执言,也得罪了旧派人物。所以他宦海沉浮,屡得重用,又屡被贬谪,甚至入过牢狱。他自请到偏远之地密州(等于避难),难免有政治上落拓之感。这便有了下半阕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又有一个典故一一一个“诗词里的故事”。
冯唐是汉文帝的近臣,任中郎署长。他既有睿智的真知灼见,又有勇敢的直言敢谏。一次,他向汉文帝进谏,认为朝廷奖赏大轻,惩罚大重。比如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之罪,就被削夺爵位,判刑一年,未免处罚过重。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谏言,当天就派冯唐持符节(就是“苏武牧羊”中,苏武手持的节毛已磨秃的手杖状物,一种出使人物的象征)赶往云中赦免魏尚,重新任命他为云中郡郡守。
苏轼引用这个典故,就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早日有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传旨,重新重用自己。附带还要提到一点: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所写骈文《滕王阁序》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李广难封是另一个故事了,还是说说冯唐。汉文帝、汉景帝都是重用过冯唐的。直到汉武帝即位,征求贤良之士,还有很多人举荐冯唐。但冯唐那年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只得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当了郎官。是“冯唐易老”吗?人都是会老的呀!他当了那么多年直言敢谏的官,又怎能不老?王勃为了骈文的对仗,以“冯唐易老”对“李广难封”,可能就为了強调后文的“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之类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