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里的故事(六)
●浪花
李煜(史称李后主)的下面这首词,也许大家比较熟悉,但背后隐藏的许多故事,可就不是人尽皆知了。
先来看这首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拦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来多少诗人词人都写过愁,唯有南唐李后主的愁超多、超大、超远,流之不断,永无休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写这首词时他是亡国之君,他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上跌落到被俘的囚犯中,不仅自己失去尊严,失去自由,而且连自己至爱的皇后都惨遭強暴,最后死在异国他乡。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李璟也是诗词大家,在他的熏陶下,李煜从小便显示了非凡的文学艺术天分,但也因此被身为太子的哥哥李弘冀所忌惮。李煜无心争位,为了避祸,他干脆寄情于文学和山水,不问政事,自号“钟山隐者”或“莲峰居士”。然而亊与愿违,公元959年,李弘冀病死,李璟力排众议,硬是把李煜推向了太子之位。两年后李璟也病死了,李煜不得不仓促继位为帝。此时的南唐已是风雨飘摇,早被后周打得偏安一隅。

一年前,赵匡胤已在后周“黄袍加身”,自立为宋帝(即北宋的开国之君宋太祖),南下灭唐是早晩的事。李煜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只能在乱局中苦苦挣扎。公元954年,18岁的李煜娶了大他一岁的南唐开国功臣周宗之女娥皇为妻,她就是历史上常说的“大周后”。她容貌娇美,更是名震一时的才女,诗词歌赋无一不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尤其擅长音律、歌舞,弹得一手好琵琶。婚后,两人志趣相投,互相视为知音,鹣鲽情深。可惜好景不长,公元964年,娥皇身染重病而逝,时年28岁。

四年后,李后主又娶周宗次女,册立为后,史称“小周后”,其名不详。但又有人说她“小名女英”。这种说法,可能是附会舜的故事:舜有娥皇女英两姐妹为妻,二女同侍一夫。想必有人想以此成就有关李煜的一段美谈。大周后逝世后,李煜伤痛不已,亲自写了《眧惠周后诔(lei上声,悼念死者之文)》。这是李煜传世作品中最长的一篇。中有“苍苍何辜,歼予伉俪?窈窕难追,不禄于世”。“茫茫独逝,舍我何乡?”等情真意切的名句。

逝者已矣,长歌当哭。幸好有小周后填补了他的感情空缺。小周后也是绝色美女,亦富才情,而且比起她姐姐,尤为娇媚动人。据《南唐书》载,李煜宠爱她有过于昭惠皇后。小周后喜好奢侈,李煜就用金线、宝石镶嵌墙壁和窗户,将她的寝宫装饰得高端大气,还留有一处“锦洞天”,仅能容身二人,是李煜和小周后每逢花季便在其中对饮望月的幽静之地。但就是这种偏安一隅,苦苦支撑着的朝廷,也只维持了十回年。

公元975年,宋太祖率兵伐南唐,李煜兵败投降,与小周后等一起被俘至汴京,受封为“违命侯”,实则只是一个阶下之囚。这是李煜生命的大转折,也导致他词风的大转折。过去他虽“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晓音律”……但多限于宫廷生活。例如他为大周后写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倚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这样的词,写得再好,再形象动人,也只限于描写后宫生活的小情趣。一旦亡国,“家国天下”便涌上心头。越是失去的,越是珍贵。此后李煜所写的词,篇篇都是传世佳作。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娥。”这里面还有个典故: “沈” 指沈约。沈约是南朝史学家兼文学家,还是个大帅哥,美男子。他出身于士族门阀家庭,身世显赫,史学著作众多,并擅长诗文。《梁书.沈约传》载:沈约想告老还乡,找了个理由说自己体弱多病,腰带越来越显长,估计腰肢每月要缩小半分。后来人们就把“沈腰”作为腰肢瘦减的代称。“潘”指潘岳,即潘安。潘安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也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但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他仕途和文学方面的影响。只记住他第一美男的身份。“貌若潘安”是中国人对一个男子容貌的最高赞誉,成为花样美男的代称,也是多少女子梦中的追求。

“潘鬓”,指潘安终会老去,鬂边已生白发。李煜以沈约潘安自喻,说明被俘后愁苦不堪,终日以泪洗面,已日渐消瘦和衰老。正如他在另一首词《相见欢》中写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晩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还有他“无言独上西楼”的孤独和“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这些都是多愁善感的亡国之君所无可避免的。想不到还有更加令他不可忍受的奇耻大辱来袭: 宋太祖赵匡胤据说是被他弟弟赵光义害死的(史有“烛光斧影”的传说,不在本文考查的范围)。

太祖死后,赵光义弟承兄位,成为宋太宗。论人品,他可不是个好东西。他见小周后貌美,便把她多次宣至后宫“行幸”,有时几天不让出来。据说,赵光义还把宫廷画师召来,将“行幸”小周后的场面进行“写生”绘画。赵光义去世,宋真宗即位,此画得以问世,那画师还曾继续为宫廷服务。到了宋仁宗(宋第四任皇帝)时,当时的宰相文彦博还曾在笔记中记载说,他亲眼见到过这幅画。此外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也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中(熙陵指赵光义),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赵光义真是厚颜无耻的衣冠禽兽!这都是后话。当时小周后被辱,少不了向丈夫哭诉,李煜感同身受。是可忍,孰不可忍!李煜的愁终于汇成江河,不可遏止。这才写下了开篇那首《虞美人》,写下了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惹恼了赵光义,就在七月七日李煜生日的当天,用牵机药把他毒死。享年42岁。不久小周后也死了。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七夕本是牛郎织女会鹊桥的佳期,如今死去,能不能和大小周后在另一世界相会呢?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李煜亡国后篇篇经典的作品,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美誉。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似乎还可加上“李煜亡国,方成词帝”。如果他一直是不问政事的“莲峰居士”,一直在过着奢靡的宫廷生活,哪来后期字字珠玑,影响深远的经典词作?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