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喀什古城浅行》 (一)
作者/李智慧
有些旅行是说走就走的,而有些旅行却是蓄谋已久的。这次新疆大环游是在去年海岸线游后就定下来的。喀什就是我们新疆大环游必到的城市。喀什古城更是我们的首选景区。

来到喀什古城,颠覆了我原来对西域古城的概念,没有残垣断壁的土墙,没有原始简陋的房屋;没有沿街叫卖的民族商品。走进古城漫步街城,用手去触摸,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就仿佛走进浓郁西域风情的殿堂。
在古城,无论是走在代表四通八达六角形的石砖上,还是走在长方形代表死胡同的巷道里,我轻轻抚摸这制作精美的土窑雕刻图案的民居建筑的土陶,看着鳞次栉比民族图腾符号的临街商铺,细细触碰时光的脉络。店铺里男人们悠闲的听着民族音乐喝着茶,街道旁女人们拎起水管冲刷着花草,路边菜摊摆放着各样蔬菜,丰富多样的馕和水果,眼前活生生呈现一幅幅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各族人民祥和、安逸 、自由、幸福的画面。

“甜,不甜不要钱”,带着维吾尔语腔的老者的声音,从巷子的十字路口传出,有一位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坐在西瓜摊前,面带微笑向我们招手,这是我们进入古城听到的第一声叫卖。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深,一笑起来就像一朵朵黝黑的花朵,眼睛却如孩童般清澈而明亮。他热情的用维语,用他只会一句的“甜,不甜不要钱”的汉语,反复用手拍打面前西瓜,旁边的当地游客也帮我们翻译:西瓜两块五毛钱一公斤。
我们一行四人当即买了一个西瓜切开品尝:甜,真甜!甜到心底的那种甜涌进了胃蕾,我们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称赞:亚克西,真的亚克西。老人黝黑的脸上更是笑开了花,眼睛更加的明亮起来,时不时还调皮像孩子似的出几个怪脸表情。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我们会心一笑融化了我们语言的屏障。这时,有几只白鸽飞到我们的脚下,叨食着地上散落的西瓜籽,鸽子闲庭信步,仰着头朝我们致意。

离开了主街道,我们深入到古城人家生活的巷道里,据说这里居民有一万二千户、四万人左右,巷道两旁的民居旁石榴树、无花果树树影婆娑,合欢树像红羽毛的小花点缀枝头,各家各户的家门口三三两两的坐着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和身穿白色衬衫带着民族帽子的老人悠闲地聊着天,大孩子们三五成群的骑着单车,宝妈们推着婴儿车从我的身边经过,胡同两边一个个小水沟里,孩子们用脚淌着着水,互相打闹嬉戏着,骑着滑板车的孩子们,穿梭在胡同里,大人们任由孩子们在街道上毫无拘束玩耍着、打闹着,虽然小脸蛋、小脚丫、体恤衫上被泥水弄的脏兮兮的,在我看来却十分自然、纯真、可爱和真实。

在巷道和主街道的丁字路口,一块大石头上镶嵌着“喀什印象”四个红色发光体的大字,游客们纷纷在此拍照留影,表示到此一游,因为游客较多,我们都排队等候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两岁左右的维语小男孩自己爬上了台阶,张着小手,蹒跚学步,萌萌的大眼睛着实可爱,于是,游客们都对准宝宝开始拍照,而这个萌宝面对镜头竟一点也不紧张,眸子清澈,用奶声奶气的童音哼哈着,同游客们搭讪、拉手、鞠躬、作揖摆出各种姿势,一时间成为一个小小明星,大家纷纷与宝贝合影留念,这个小巴郎子的影子,那脆生生的童音,那忽闪忽闪萌萌的大眼睛,给我们留下了可爱的映像。

夏日夕阳下,一幅民族融合,人与自然融合,人与景致融合的场景,就在这陌生的地方、一群陌生人中呈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李智慧,网名垄上行。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吉林油田退休。松原作家协会理事。喜欢用笔墨记录生活,用声音传递温暖,先后在各种平台发表文章多篇。在全国夏青杯朗诵大赛中,获得吉林赛区最佳舞台语言表达杯奖。多次在松原的各种朗诵大赛中获奖。
主播简介:
山谷幽兰,本科学历,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热心公益事业,多才多艺。擅长散文创作,多篇作品在报刊和平台发表,师从于著名播音导师东明老师学习诵读,做多家平台主播,曾获第三届文川诗歌朗诵竞赛三等奖,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诠释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