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风小筑头条版总第334期
雅风小筑欢迎您

琴缘恩仇錄
第四章
文/晓月
一年后,翁氏生下槐之。王正堂喜之不尽,专门请来半仙神卦来为儿相面。半仙仔细端详一番之后,便道::恭喜王老爷和夫人,此子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将来必然大富大贵,位极人臣。:王正堂眉开眼笑,立即赏了半仙五十两纹银。半仙乐得屁颠屁颠地走了。
后来,王正堂还从京城聘来一位饱学宿儒来当儿子的老师。故王槐之内受其母薰陶,外有宿儒指导,加之天性聪敏,过目不忘,幼小时便己精通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也极有天斌。
因翁氏耽于文墨诗书,对夫妻房事并不感兴趣,久而久之,让王正堂很不满意。于是,六年后又娶来一个偏房李氏。翁氏却很高兴,对李氏亲如姐味,常常主动与之攀谈家事,希望李氏多照顾好老爷。
李氏也是个夲分贤淑之人,对翁氏十分敬重。二人竟有相识很晚之感,正堂见之,颇为高兴。
后来,李氏产下一男,便是槐文。满月那天,王家摆了三十桌,大宴庆祝,全镇有头有面的人物都到府庆贺了三日。
槐之喜文,而槐文爱商,两兄弟虽喜好不同,但也十分亲密。
光阴荏苒,不觉又过了十年。王槐之已十六七岁了,槐文也刚十岁。槐之对母亲说道:孩儿如今已近弱冠之年,想去京城赴考,凭我满腹经纶,还怕能谋取个一官半职?:
翁氏也想让儿子出头露面,光宗耀祖。便与正堂商议:之儿如今己是一个男儿汉丁,
他想去京赴考,不如顺他之愿,让他带上两个家仆一起,也好有个照应。我们就不用担心了。
正堂见槐之虽然年纪轻轻,但长得人高马大,孔武有力,并非弱不经风之书生貌样,也欣然同意让他去京赴考。
这一去,王槐之竟然鱼跃龙门,飞黄腾达。放榜那天,贡院府前放榜栏下拥满上京赴考的考生们,一个个眼晴瞪得象金鱼眼泡。中榜者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落榜者垂头丧气,哀叹连连。王槐之竟金榜题名,状元郎。
王槐之真是喜从天降。皇上又下旨,让状元郎胯马游街,受市民瞻仰。
太后(当时还是皇后)听宫中见过王槐之的太监回报后,便说服仁宗皇上,将自己的嫡亲妹子张灵芝赐婚给王槐之。
太后的妹子张灵芝年已二十,虽模样儿不错,算得上是个美人,但却患有癫痫之疾,发病时口吐白沫,人事不省。所以,虽为皇室贵戚,却至今名花无主。张灵芝平时也聪明灵俐,诗词歌赋堪称女才圣手,故心眼甚高,宁肯终生不嫁,也不愿由姐姐许于粗鄙之夫。
但张灵芝在王槐之胯马遊街之时,亲眼看到王的帅气和英武之貌,芳心大动。便回府见到父亲张桐,求他在姐姐处奏请赐婚。
于是,皇帝在王槐之三日遊街之后,在朝廷上下旨,将皇后的亲妹子赐婚于新科状元郎,以示朝廷的恩宠。
这真是双喜临天,皇恩浩荡。王槐之赶紧三伏九叩,连连谢恩,长跪不起。
从此,王槐之便与皇上成了连襟之亲,贵不可言。奇怪的是,张灵芝自与王槐之成亲之后,却从未再犯病,不久就诞下一子,取名王歆琴。
王槐之平时对同僚总是谦和不矜,礼贤下士,深得朝臣们敬重,加之,他善于对皇上出谋献策,治理朝網井井有条,数年后老丞相告老还乡,仁宗下旨,王槐之便成了首辅之臣。
仁宗体弱多病,不久竟龙驭宾天,太子登基,是为炅宗,年仅十五岁。仁宗皇后便成了太后,将其侄女嫁与炅宗,为新皇皇后。
炅宗继位后,朝政全仰仗王槐之定夺,王既是皇帝姨父又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臣们见到他,只会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不敢有所拂逆之举。
但王槐之深知当今皇上虽年幼无知,但其母张太后却非同一般,颇有心计。太后把娘家侄女封为皇后,把持后宫,将来必会慢慢让炅宗皇权加固,削弱丞相实权,不再是傀儡。
因此,他将其弟之女王佩佩引入后宫,炅宗一见,宠爱有加,封她为西宫贵妃。太后无可奈何之下,又将其最宠信的宫女小翠,让皇上册封为东妃。但太后却不知道,这小翠早被王佩佩入宫之时所收买,反倒让王佩佩在后宫更加坐大了。
王槐之渐渐变得唯我独尊,趾高气扬,连炅宗也不放在眼里。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
但礼部尚书慕容彬则刚正不阿,从不仰王之鼻息,常在朝廷之上与王槐之顶撞,让王颜面尽失,恼羞成怒。
原创作品
作 家 风 采

肖相忠,笔名晓月。成都市人。现退休在家,酷爱文学,书法,美术。也曾任过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也在《成都日报》发表过诗词。
投稿请加芦苇作总编微信:15281966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