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召唤(9)
汽油煮饭
戴永久
入藏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加查县的领导同志,在欢迎援藏干部大会上都无一例外、异口同声地期盼我们在藏“生活好、学习好、工作好。
开始,我们还以为是领导疏忽,将“三好”的顺序弄颠倒了。后来又有几位领导,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虽然大家心中疑窦未消,自然领导上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过好生活关”,肯定有他的道理。
后来,在我们真正进入藏区,并独立担当起工作责任后,才逐渐认识到“要在西藏干,先过生活关”的深刻内涵和领导们深切关爱的良苦用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西藏农区民用生活燃料仍以柴禾为主,干牛粪为辅;牧区则以干牛粪为主,有条件的才辅以少量的柴禾;半农半牧区可谓是因地制宜,五花八门,不拘一格。

藏区农牧民家中,普遍没有固定灶台,大屋中央三两块石头一支,充作火塘,铝锅或水壶往上一放,生火就可以煮饭和烧酥油茶了。有集体活动,则在场地上支上石头,放上专用的“汉阳锅”(这是一种特制的铝质窄边无耳平底铝锅,质地轻,便于携带,容量大,机动性强,为西藏农牧民野炊时必备用品,因产于汉阳而得名)生上火就成。
当时,在藏的内地干部,大多需要自炊,所以,人不分贫富,职务不论高低,其它用物可根据各自条件和志趣爱好,各有千秋,唯独炊具一项,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进藏时,组织上就安排我们每人自备了柴油炉子、高压锅、小铝锅等一套便于携带的炊具。到工作单位后,只要有了燃料,就可以自行煮饭了。

说来蹊跷,在西藏,柴油炉子十有八九并不以柴油为燃料,而是烧用汽油。
汽油的来源也别具一格,“买不到,靠讨要”。西藏国道上运输车辆不断,当时因途中没有加油站,一般的车上都会备足来回或单程的油料,为防备途中天气、道路等人力无法预测的变故,机动用油量也不在少数(视行程而定,一般每辆车上都备有一二只灌有几百公升汽油的大桶和一只盛五十升的小油桶)。用炉子自炊者,自然而然成为了讨要油料者。
当时用炉子的人不多,靠要油为计的人更少,所以问题并不显眼。讨要油料者,带着储油器具,蹲在路边“守株待兔”,有汽车(载重货车)经过时,敲打金属器皿,发出约定俗成的暗号。
如有可能,驾驶员会主动停靠,下车放些汽油给你,不论价钱,不收费用,也不言谢。有时,“讨”油者会送上一点核桃、苹果或酥油、干牛肉等食物,驾驶员也不看好丑,不计多少,拧了往车上一甩,哼着小曲,挥手登车,一踩油门,扬长而去。
也有招呼后,不停车的,驾驶员按着喇叭,耸耸肩膀,相对一笑而过。绝无半句闲言。
部队首长的关爱,让我免除了“讨”油的劳顿。我到工作岗位后,小索朗书记、普布次仁区长,就陪同我到当地驻军拜访,当部队首长问我生活上还有什么问题时,普布次仁区长抡着说:“其它还好,就是还缺一点烧炉子用的汽油。”
张副政委随之道:“小事一桩,我马上安排人,送一桶过去就是了。你们几位还有什么需求,言明了,我们一并解决。”
几位区领导不约而同地齐声道:“没有,没有。给戴书记解决了困难,就是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多谢,多谢。”
我等返回区上不久,团部两名战士,就将一小桶汽油送了过来。俗话说:先进山门为师傅。先我进藏的区文书易得富同志,见我生炉子笨手笨脚,一副门外汉的样子。就主动接手,往炉内注上汽油,擦着火柴(高原特用粗壮的火柴足有香烟那么长,火柴头上的磷也有绿豆大小),点着了炉子。
我一直提心吊胆的不敢正视他的举动,生怕挥发的汽油爆炸引发事故。说来也怪,在他的摆弄下,炉子上跳跃的火苗,越烧越旺,一会儿,锅内就发出了“哆,嘟”的响声。
“水开了!”我好奇的关上炉子,边往热瓶内倒水,边疑惑不解地自言自语道:“这样下去,有危险,免不了要出事故。”
易得富同志胸有成竹,不屑一顾地说:“我敢打包票,只要能按操作规程使用炉子,基本上万无一失。我几年的实践就是例证。”他见我仍疑虑重重,就笑着介绍说:“是的,在内地汽油是易燃物,但高原与内地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一是西藏高寒燃点低,不易着火;二是这里氧气不足内地70%,不利燃烧;三是稀薄的空气中含油气量小,不会爆炸;四是空气干燥水气不足等等。”听他说得振振有辞、绘声绘色,但我还是将信将疑。
在不断的实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炉子的使用,逐步驾轻就熟,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加油时我不小心将油泼了一地,拧紧桶、炉盖子后,我随即擦火点炉,竟然平安无事。
还有一次,我将作废的一大堆杂纸,放在屋内火烧,旺起的火苗往上直串,盛满汽油的油桶和油炉就在一旁,静悄悄的懒得有丝毫反映。当时那些习惯成自然的往事,现在回想起来,反而感到后怕和不可思议。

个人简介: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