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光而行
张丽芳
光给人方向,也给人力量。生活中,植物总是朝着光的方向而生。人,也是因为有了光,才会有方向和前进的力量。今天和大家分享“力量从哪里来?”。
2018年9月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从四楼教研室搬到了三楼教科室,结束了历时17年的英语教研员生涯。在整理办公室时,我将报纸、试卷、成套的学案等都处理成了垃圾,而唯一不舍得丢弃的是92本听课笔记本。17年时间,我积累下所有的听课笔记,虽然数目不多,但这是自从我踏上教研员之路以来所有的宝藏,它记录了我17年与十七个乡镇的英语老师们共同研讨、共同成长、深厚友谊建立的一幕幕情境,是一段割舍不断的情怀。这几天又到了教学视导的日子,战友们连续多天外出听课。我想假如我还在其中,连续的劳累可能导致我的偏头痛会更严重。但是,庆幸之余,心情却没有特别的放松。也许,曾经多年的业务,曾经为之付出了心血的教研员生涯,曾经的骄傲,曾经自以为是的工作突然被放下,感觉茫茫然无所适从。尤其是离开了无论做人做事都会帮我的师长们,我又感觉到舍不得他们。正是在他们的指点下,我一点一滴的成长起来。遥想当年,当我劳累、头疼坚持不下去的候,"再坚持一下就会过去",当我有困惑烦恼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正是他们鼓励的话语,帮助我及时跨过了我心中的沟沟坎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解穴于心田,师长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才从一个连上课都没有多好的年轻老师成长为一个能够评课评的“自以为是”的教研员,看着我指导过的老师一步一步走向优质课、走向教学能手、走向高级教师、走向正高级教师,我心里很喜悦;看到我们不断成长的老师走向其他县市区、市直学校时,心里有些不舍,但会默默祝福他们;从我的推荐中走向区直高中的三十几位英语老师,也同样欣喜他们依然为岱岳区的英语教学做着同样的贡献;当我得知我指导过的教师考编选手从笔试成绩很低,到面试考了第一而拉高了总排名从容考上编制的老师,我心里很欣慰;看到2018年的我命制的中考模拟题作文思路与高考英语作文一致时,我感到很幸福;我因为没有虚度光阴,踏踏实实地工作,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时,我很知足。这一切皆是因为有师长的指导,有老师的进步,有同行的认可,正是他们如同一束光给我以方向,带给我力量。作为一名教研员,力量,来自于师长的指导和老师们的点滴进步。

2001年10月19日——2018年9月5日,17年间共写听课笔记92本,听课3229节课。坐在办公室里看着这些笔记,心想,也许整理一下这些笔记,进行一下反思、分析、总结,也许会对一线的农村初中英语老师会有些帮助。这些笔记纯粹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同一线老师的听课、座谈、研讨。因为当时没有理论基础,所以常常是将一所学校老师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合自己的个人听课的经验,再“卖”给另一个学校的老师。将外出学习到的经验囫囵吞枣地照搬到薄弱学校。无形之中成了一个搬运工。虽然有地地道道的听课心得,有自己反思是否符合《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心得体会,但心里想的还是是否符合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因为总是有一个困惑在我脑海里面,那就是:专家老师们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理念很新,城市学校尤其是大城市的学校英语教学看起来高大上,理念新,活动多,层次高,而反观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总是停留在原地踏步不前。是《课程标准》走得太靠前,没有顾及到农村学校英语的原生态教学,还是农村的英语教学本身存在着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又来自于哪里呢?能否以这些笔记为原始资料,理清农村英语教学的原有状态,给老师们找到与《课程标准》接轨的路径,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呢?而我又该如何整理这些听课笔记呢?它们到底有没有一些价值?借用李一诺老师的一句话:力量,是“我想”带来的自觉。

我的这些想法得到了泰山学院外语学院原副院长李文海老师的支持和赞许。李院长在微信中说“晨读张主任午夜写就的整理听课笔记初衷的自述,深受感动。通过她自谦的言语,很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英语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令人敬佩的教育情怀。”李院长的认可更坚定了我想做这件事的决心,这也许会使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都有事可做,特别是李院长说的也许我下半辈子都在做这件事。用值得的时间去做值得的事,这更赋予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和力量。力量,来自于别人的认可而带来的自信。

问题即课题,在李院长的帮助下,2019年我连续成功立项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17年听课笔记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研究》和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层英语教研员专业发展途径研究---基于17年教研员经历的反思》。基教改项目和省规划课题从网上申报,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审批,而且立项数目很少,对于我这个课题菜鸟来说,应该是很大的荣幸了。虽然结题了一个“十二五”省规课题,但那时候没有这么严格,很多的资料堆集起来,加上区里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类型,并没有进行认认真真的课题研究。泰安市通过了6个省基教改项目,两个市直学校校长,一个专家,一个学校教研室主任,一个学校一线老师,还有我这个刚刚走上教科研岗位的所谓的教科室副主任。但无论怎么说,项目和课题的成功立项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欣喜,也带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力量,来自于短期项目的成功。
项目和课题的成功立项,欣喜是短暂的,恰如昙花一现,瞬间便变得无所适从。立项时,匆匆的文献梳理、模糊的问题呈现与陈述,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与价值刚刚还似清楚,还有激情而来的两个不眠之夜,瞬间归零。随之而来的是莫大的困惑和难题:看着这些笔记,到底如何下手?什么是教学行为?研究哪些教学行为?什么是研究方法?有哪些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大山,黑压压的倾倒过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庆幸的是,在这些困难和压力面前,李院长及时给我提供思路,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比如北师大、山师大、鲁东大学等;不断地给我送书,推荐给我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视频等指导我学习。李院长的指导,恰如黑暗中突然降临的光,在光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看到了希望,揭开了一层层的面纱,概念逐渐清晰起来,事物的逻辑也慢慢梳理出来,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一点点在清除,前行的力量,一点一点地在积攒。力量,来自于名师的指引与帮助。
生活和工作中正是有了“光”,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正是有了“光”,才能将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才会呈现艺术的魅力!未来的路,仍将向光而行。
(2020年8月28日)

(此图片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