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填词要与时俱进用新韵
赵福君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她具有意境美、精炼美、建筑美、节奏美和音韵美。其中节奏美和音韵美直接与诗词用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诗词用韵也与之发展变化,因而能够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然而面对现实,尽管中华诗词学会在本世纪初就倡导使用新韵,组织精干力量整理研究编写并先后发表出版了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为使用新韵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在用韵方面,诗词界仍然存在两大意见和实践,一种是守旧派,用旧韵,奉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为圭臬;一种是倡新派,用新韵,以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为标准。笔者认为,写诗填词必须与时俱进使用新韵,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韵书的历史演变
汉字的声韵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变化,诗词用韵也随各个时代语言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从资料可知,在没有韵书的三国之前,是完全以口语而押韵的。例如《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按现在的语音来读是不押韵的。如“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诗经·大雅·下武》)再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楚辞·离骚》现在读起来一点也不押韵,但是在古音里应该是押韵的。只是古音的变化太大,现在除部分地区还保留了一些古音之外,多数已经不可考证了。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年)之后。《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礼部韵略》和《集韵》都是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词林韵释》,作者无名氏,有人认为是南宋绍兴二年所刻。金代官员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1227年)为106个韵部。金代张天锡的《草书韵会》(1229年),也分 106韵。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编写刊行了新的《礼部韵略》。因为是在平水刻的,所以称为平水韵。《五音集韵》是金代韩道昭编著。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等是元代的韵书。《洪武正韵》是明朝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韵。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
《中华新韵》初稿发表于2004年第6期《中华诗词》杂志,由赵京战执笔,当时署名“中华诗词编辑部”,共分为十四个韵部。2006年收入《诗词韵律合编》一书,之后,赵京战一直对其进行修订和校对工作,以确保准确无误。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创作需要,书中的附录部分还收入了《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原音韵》等,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学习研究和创作诗词在用韵方面的重要依据。《中华通韵》由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研制,共分为十六个韵部,201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它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依据,以音韵学理论和诗词创作实践为基础,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学习和创作诗歌,也有利于专家学者对新韵作品的研究。
由上可见,诗词用韵是随时代的演变而变化的,规范诗词用韵的韵书也是随时代演变而演变的。韵书没有一用到底的,没有几千年一直不变的。就是现在有些人所用的《平水韵》与《词林正韵》也分别经过了近千年与几百年,也已经不怎么适合现在的需要了 ,理所应当由近年出版的《中华新韵》《中华通韵》所代替。
语音的随“时”应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中,汉语语音也随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这是没有疑义的。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完全掌握古今语音声韵的改变,但是从一些诗词中也能窥见一些端倪。如
贺知章 (唐)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
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回”“衰”“来”字,现在念起来就不怎么押韵,“衰”
读cui音则与“回”押韵,而与“来”不押韵;若读shuai音则与“来”押韵,而与“回”
不押韵。短短的四句诗,贺知章绝不会不押韵,很可能是唐时读音与现在发生了变化。再
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其中“虚”“居”“书”现在读来也不押韵,怎么解释?可能是诗人以当时的口语发音来押韵的,而不是完全拘泥于韵书。宋代苏轼《次韵答宝觉》“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分别押《平水韵》中的一先、十五删、十四寒韵。杨万里的《晨炊玉田闻莺观鹭》“晓寒顾影惜金衣,著意听时不肯啼。飞入柳荫多去处,数声只许落花知。”分别押五微、八齐、四支韵。这又怎么解释呢?很可能是诗人吟诗时是以当时发音的标准和作品内容的需要而灵活用韵的。
词的押韵更宽,其中入声几乎是通押的。王力先生认为,由于词曲不受科举考试的束缚,用韵是以口语为标准的。而从实质上看,词曲是对律诗的一种解放,说明旧的格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诗人需要摆脱束缚,利用一种新的形式来更好地适应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字数、平仄的突破,也是节奏、韵律的创新。
现在有些人写诗依据的平水韵,韵部罗列纷繁,许多韵母相同的字,例如东与冬、赓与青蒸却不属于同韵部;而有些读音不同甚至相差甚远的字(例如妻闺携同属于上平声八齐,英侦嬛同属于下平声八庚),却列入同韵部,读起来也颇觉拗口。其次,平水韵有入声,而我们国家实行的、我们学习了几十年的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却没有入声。入声在平水韵里属于仄声,在普通话里,入声字转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屋、粥、哭、徒、督、捉、卓、剥、出、一、壹、七、虱、悉、漆、膝等等转入了阴平,竹、服、福、熟、族、菊、轴、逐、伏、读、犊、幅、斛、仆、独、孰、俗、足、烛、毒、鹄、赎、觉、角、琢、驳、雹、浊等等转入了阳平。这表明汉字声韵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变化。仅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到如今,有些字的发音变化就很大。比如现在的倾(读青音)向,那时叫倾(读坑音)向,宿(读肃音)舍那时叫宿(读许音)舍,教室(读市音)那时称教室(读时音),等等,也有很大变化。
写诗词应该根据汉字语音平仄的变化而变化,从上面用韵韵书的发展演变与语音平仄的随时而变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固定不变就违背了时代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在全国推行普通话的当今,写诗填词也不能与此相背,运用新韵实属必然。尤其是大中小学生学习和练习写旧体诗词,更应该按国家法定的普通话语音而用新韵。否则,我们从小学念到大学一直学习并且使用的普通话语音,在学习练写古体诗词时不是全作废了吗?而再重新学习已经过时了的现在人们基本不用了的平水韵,何异舍近求远,弃熟取生,叠床架屋,多此一举?如果如此,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在诗词领域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和法定意义?应该说,在没有学习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港澳台地区用平水韵还可以,这可谓语音界的“一国两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都会学习普通话和汉语拼音,逐渐都会用新韵写诗填词。
诗词用韵要与时俱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许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诗韵序》中就写到:“使古人至今而在,则其为声也,亦必同于今人之口......我既生于今世而为今人何不学《关雎》悦耳之诗,而必强效《绿衣》《鹑奔》之为韵,以聱天下乏牙而并逆其耳乎?”到了现代,有的人拿出老学究的姿态,抱残守缺,一味贬低用新韵,说写诗填词用新韵者是不懂古典,没有办法才只好用新韵。那么,平水韵还没有广韵、唐韵、切韵、韵集、声类等等古典,为什么不用比平水韵更古典的广韵、唐韵、切韵、韵集、声类等等来写诗填词呢?那不是更有学问更懂古典了吗?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写道:“中国旧诗用韵法的最大毛病在拘泥韵书,不顾到各字发音随时代和区域而变化。现在流行的韵书大半是清朝的佩文诗韵......是合并隋唐北宋以来的二百零六韵产生的。所以我们现在用的韵至少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隋唐时代的。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用的韵仍假定大部分字的发音还和一千多年前一样,稍知语音史的人都知道这种假定是很荒谬的。许多在古代同韵的字在现在已不同韵了。做诗者不理会这个简单的道理,仍旧盲目的(或者说聋耳地)把‘温’、‘存’、‘门’、‘吞’诸音和‘元’、‘烦’、‘言’、‘番’诸音押韵......读起来毫不顺口,与不押韵无异。这种办法实在是失去用韵的原意。”因此,他认为,“诗如果用韵必用现代语音,读的韵,才能产生韵所应有的效果。”朱先生说得何等切中肯綮!何等符合实际!尤其是举出实际例字在现代的读音,任何人读起来都会产生同感——根本一点儿也不押韵,毫不顺口,非常别扭。不符合诗词用韵的要求。
著名国学大师、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通过对韵语的起源及流变的梳理研究得出结论,“除非写方言的白话诗,否则还应该以新的诗韵为标准。这种新诗韵和旧诗韵的性质并不相同:旧的诗韵是武断的,新的诗韵是以现代的北京实际语意为标准的。这样,才不至于弄成四不像的韵语。”王力先生在这里讲的多么透彻!多么实在!现在用旧韵写出的诗词,有的读起来真的是别扭拗口“四不像”!
写诗填词要与时俱进用新韵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作为诗词重要因素的用韵,也必须与时俱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制定并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其中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便于全国各地人们的交流沟通,也便于与全世界人们的交流沟通。作为今人喜欢并练写的传统诗词,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当代诗词”,毫无疑义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适应扩大交流沟通之需而使用新韵。
为什么现在还有一些人固守旧韵而不放呢?钱玄同先生曾经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描写泥古不化的守旧派诗人:“那一派因为自己通了一点小学,于是做起古诗来”故意卖弄学问,以显示自己懂得古音古韵,而“全不想你自己是古人吗?你的大作个个字能读古音吗?”钱先生在一个世纪前所说的守旧派诗人,与现在抱住平水韵不放的主张写诗填词必须用平水韵的人何其相识乃尔。他们不知道,语音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做诗填词用韵是为了吟咏顺口而便于歌唱。如前所举例“温、存、门、吞”与“元、烦、言、番”押韵,吟咏顺口吗?便于歌唱吗?
还有一些人说,用平水韵简便,而用新韵麻烦。这真让人哑然愕然。平水韵106个韵部,而中华新韵14个韵部,中华通韵16个韵部,查起来那个简便?那个麻烦?应该不言而喻吧。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把平水韵的106个韵部的字全都记住的,因而都得去按韵部查找。而中华新韵或者中华通韵,只要知道14个或者16个韵部的韵母,根本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查找。如通韵的“啊”部,韵母是a、ia、ua,只要用的字的韵母是a、ia、ua的,就是同一个“啊”部了,就符合押韵了。多么简便!而我们古稀之年以下的中国诗人词家或者诗词爱好者,哪一个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只要消除“心魔”,去掉偏见,哪一个用起新韵不是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因此,写诗填词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倡导和要求使用新韵。特别是今天的学生练写诗词,尤其要使用普通话新韵,这样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才适合从小学到大学就一直学习并使用的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在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而没有实行普通话与汉语拼音,写诗填词用旧韵还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会由新旧韵并行而全部使用新韵的。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应该明确规定:凡是发表或者参赛的诗词,提倡主要使用新韵,如果用旧韵应该特别注明。这样才能有利于诗词创作与发展,才能体现出诗词特有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才能符合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才能使诗词焕发出时代光彩,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出诗词应有的作用。
赵福君 中文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国际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秘书科学联盟副主席,华语红色诗歌促进会副会长,辽宁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诗词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铁岭市写作学会会长,《奔月诗文》主编,《世界诗人》常务副总编。已于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42本,获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特等奖、辽宁省文学奖,首届中国高校诗歌大奖赛教师组第一名、2007年度国际最佳诗人、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等荣誉。研究其创作的文章刊于《文艺报》《名作欣赏》《写作》《中国诗人》等。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精选100家》《中国作家名篇欣赏》《20世纪中国新诗选》《百年新诗经》等选本,小传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当代诗人大辞典》等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