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煤油灯
作者:风霜雪雨
诵者:雪儿
煤油灯的故事,
对于现在的孩童而言,
简直是天方夜谈。
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
那也是有趣的故事。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论,
这便是童年美好的记忆。
那时家庭生活贫困,
吃不饱,穿不暖,
住着石墙土皮漏屋,
晚上用油灯或蜡烛照明。
蜡烛昂贵不实用,
煤油灯便成了常用品。
我家的那盏煤油灯,
是玻璃灯,葫芦形状。
下方葫芦带圆型底座,
上方葫芦盛油,
腰部和瓶口铜钱粗细,
加上灯头灯芯,
便可以使用了。
用洋火点燃就行。
火苗大小可调。
煤油燃烧时还有黑烟和洋油味儿,
所以又叫洋油灯。

在我的记忆里,
习惯趴在被窝里看书。
最爱看武打小说,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
四大名著也早就拜读过。
有时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母亲时常熬夜。
盘腿打坐炕头,
与我同乘一盏油灯。
灯放在尺余高的架子上,
我看书,母亲做针线活儿。
一边飞针引线,
一边还给我们讲故事。
“牛郎织女"“两个和尚抬水"
“兄弟分家"“猫和狗耕地"。
听着母亲讲的故事入眠,
醒来时,母亲还在做着针线。
父亲农忙种地,
闲时外出打工。
繁重的家务多由母亲承担。
白天照顾六口三餐,
夜晚操劳一家冷暖。
母亲有一双巧手,
纳鞋底,做布鞋,
画图案,做鞋垫。
不仅供一家人穿,
而且送给亲戚朋友、上下邻村的数不胜数。
母亲做的鞋,
好看,结实,耐穿。
母亲纳的鞋垫,
新鲜,美观,吉祥。
一夜能缝一件新衣,
一宿能徐一条棉裤。
有时还绣花,徐被褥,量体裁衣。
母亲的手工针线活,
远近闻名。

石墙土屋,
梨树小院,
花草半窗,
锅台热炕,
母亲在这儿住惯了,
热土难离。
即使后来用上了电,
母亲依然在灯下劳作,
即使后来条件比以前好了,
母亲依然过着平淡的生活。
那盏煤油灯虽然不用了,
但依然存放着。
后来危房拆除,老屋新建,
那盏灯也销声匿迹了。
但关于煤油灯的记忆,
让我终生难忘。
微弱的灯光,
不仅照亮一家一屋,
而且驱散漫漫长夜。
一盏煤油灯,
更烙印着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母亲就是一盏灯,
只要点亮,
就会无私奉献光明和温暖。
一盏煤油灯,
忽明忽暗,
母亲盘腿打坐,
飞针引线。
白净的脸蛋,
一对卧蚕眉,
一双大眼晴,
两条大辫子。
从青丝到白发,
从明眸到昏花,
从玉立到弯腰,
熬干了灯,
操碎了心,
直到七十三岁谢世,
不曾放下手里的劳作。
我的勤劳的母亲!
我的亲爱的娘!
一盏煤油灯,
一段回忆史。
那个贫困的年代,
那个和睦的家庭。
有一位美丽慈祥的母亲,
盘腿打坐,
飞针引线,
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编织着她的人生,
更编织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
一盏煤油灯,
记录着母亲的青春年华。
记录着母亲的勤劳和善良。
记录着母亲的无私奉献。
记录着伟大的母爱。
时光如梭,
岁月当歌。
那盏灯虽然熄灭了,
但那盏心灯永远亮着!
——————作者简介——————

赵京江,笔名风霜雪雨,1958年生,河北井陉人。河北省诗词楹联会员,井陉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木东诗社常务副社长、常务副主编。爱好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苑杂坛,尤爱文学创作和音乐。近六年中,诗词歌赋作品达3000首以上,精品三百余首。部分作品曾发表多家纸刊和微刊。诵读原创作品发表于全民k歌。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2015年1月《京江诗集》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发行。
——————诵者简介——————

主播雪儿:西子诵读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微信zhulihui075920)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均来源作者投稿,所有被采纳的投稿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