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闲客诗词讲解:
诗词常用的写作方法
诗词的创作方法很多,今天我们讲常用的通感与点染。
第一,通感。什么是通感?
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觉等沟通起来的一种创作方法。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将人的感受写进去,写出感动之意。那么通感有哪些方法?
1.通于听觉。
由此物联系到各种声响的听觉,将人的感受写进去,使客观事物更感人。
如我们之前讲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里的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花间莺啼声~等等,是从琵琶的大小粗细缓急等音乐的听觉,联系到各种声响的听觉,是琵琶声更生动而美妙。
2.通于视觉。
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诗中说听到琴声,有时好像看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有时声音激越,好像看到勇士奔赴战场;有时声音轻柔似有似无,好像看到白云飘浮、柳絮飞扬;有时琴声喧闹,好像看到百鸟飞舞~等等
将琴声这种听觉形象联系到另一听觉形象,更多地是与视觉形象沟通起来,做到听声类形,绘声绘形绘色,起到移情动志的效果。
3.通于嗅觉。
就是将没有嗅觉的事物,转化成有嗅觉的事物。
比如杜甫的《月夜》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写杜甫在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对远在鄜州的妻子的思念。当时是秋八月,明月朗照,想象妻子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望,清冷的月光洒在她的玉臂上,秋夜的雾气沾湿了她的云鬓,一定很寒冷吧。
这里的“香雾”就是用了通感手法,雾怎么会有香气?秋季的雾气中夹杂着桂花香气,这是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
再如李白写雪的诗有句: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风雪是无味可嗅的事物,这是诗人将雪看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自然使风与雪都转化成了有味的事物。
4.通于触觉。
就是将非触觉之物转化为触觉之物。
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以梅花自喻高洁、隐逸之情。开头两句就是以触觉转化写梅。
在众芳摇落之时,只有梅花温暖而鲜丽,面向小园独占春光。“暄妍”是和暖而美艳,而梅花开放时天还很冷,怎么说暖呢?这是诗人对梅花的深情,从视觉联系到温暖的触觉,表现了梅花的感动人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梅姿态,下句“暗香”即从嗅觉上写其香,又从视觉写其暗,突出了梅香的清淡。
再如他的《梅花》诗有句:
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也是通感手法。
5.通于意觉。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通过无生命物或其他生物来展示。
如韩愈《南山诗》描写南山石头的各种形状:
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
……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
或如火熹焰。
有的石头像驯兽伏卧(视觉),有的石头像惊恐的雉鸡鸣叫(听觉、视觉),有的石头靠背而立,像是相厌恶(意觉、视觉),有的相向而偎,像是互相佑护(视觉),有的像火焰般炽热(触觉)。
这里将视觉、听觉、意觉、触觉结合起来,不光写出石头的各种形状,而且写出人对石头的情感。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使用了多种通感,相互交织,将音乐之美与诗人的内心感动结合起来,成为摹写声音至文。
我们看看都用了哪些通感,顺便回顾以上的通感方法: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视觉)
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素女是视觉,啼竹是听觉,愁是意觉),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听觉),
芙蓉泣露香兰笑(听觉、视觉)。
十二门前融冷光(触觉),
二十三丝动紫皇(意觉)。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视觉)。
梦入神山教神妪(意觉),
老鱼跳波瘦蛟舞(视觉)。
吴质不眠倚桂树(视觉),
露脚斜飞湿寒兔(视觉、触觉)。
第二,点染。
点,即点明,多用抒情、叙述、议论语出之,明言感情、事理。
染,即渲染、烘托,铺展手法,以形象的笔墨进一步表现情感,揭示主旨。
点染的方法很多:
1.上点下染。
如屈原的《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中的“点”是“愁”,下面两句为“染”。以秋风、落叶等典型景物,渲染“愁”情;又以水波荡漾,渲染湘夫人赴约未遇所爱的心潮荡漾;以落叶纷飞,喻其心境下沉;秋风习习,喻心情凄凉。这三中景物密切相连,蕴藉愁情,境界自然天成。
这是以情为“点”,以“景”为染。
在上点下染中,还有以事为“点”,以景为“染”。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词以“风景旧曾谙”为“点”,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为“染”,上以叙事为点,下以写景为染。
2.上染下点。
如白居易的《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前面用很大篇幅描写了京城富贵闲人买花、移花、养花,挥金如土的情况,此为“染”,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是“点”,深刻揭示了诗的主旨。
3.开头结尾为“点”,中间为“染”。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的“凄凄惨惨戚戚”是愁情的心理描写,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进一步将愁字“点”出。中间描写了许多景物,如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寒窗独守、梧桐叶落、细雨淅沥……这些都是“染”,在层层渲染下,将愁情写足。
4.多次回环的点染。
如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题便点出蜀道之难的主旨。接着开头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咏叹,再次“点”出,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随后以历史传说的蚕丛、鱼凫古蜀王开国、五壮士之死才开通蜀道,太阳神驾六龙仍无法逾越等来渲染“蜀道之难”,接着又以抒情句重复“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以连峰接天、手可扪星辰等进一步渲染;最后又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结。
在多次回环的“点”、“染”中,不仅形象鲜明,气势贯注,形成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展示了深刻的主题,让读者看到了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立意与用字
大家好。今天想说说,立意和用字。
魏文帝曹丕有句名言:“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文意的表现是行文的最终目的,因为我们写东写西总是要为了写出一个意思出来,而不是为了堆字而堆字。
魏文帝此言,道出了写文的真谛。这里说的“以气为辅”是指着文之造势,什么样的“势”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意”。
至于这个“以词为卫”,则说的是言词是基本单位。这里用了等级的比喻来说明一文之中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句话呢?前时我也谈过了意先和是词先的问题,我甚至提出了词先于意的说法。那么,所说的和上面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我们在这先理清这个问题,不怕罗嗦,目的是端正我们学习上的认识,重视该重视的,使我们在诗学的路上走的是正途。
欣赏和写作是一个逆向的思维过程。我们欣赏一个作品,当然首先要领略的重点是文所表现出来的“意”,先品味“意”如何,然后再去看这意的表现是通过什么手段完成的。
而写作的过程则完全与之相反,写作的目的是创造出表现出这个“意”。但是“意”非无着无落的“孤魂野鬼”,“意”是需要有实际依托的意象的组合效果,是要落实在每一个字上的。
所以,对于创作过程来说,所谓“意”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对字词的运用之上,是表现在对“形”的重视上的。
实际上,在创作过程中,“形”就是“意”,每一字每一句以及对每个意象的处理都是对“意”的处理和提炼,这点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重视文之“意”是对的,但是在写作时的重视角度和欣赏时的重视角度是不一样的!写作时重视“形”的处理就是对“意”的重视!
千万不要错位理解这种重视角度。很多人动辄喊到“意在词先”,强调为了“意”的表现,可以不管词的运用规则以及可以不管格律等形上的表现,这其实就是对这种认识上的错位理解。
无论是意先还是词先,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文意”的重要性和主体性。写诗是为了达意,而达到什么样的意,才是我们要考虑的。
说句通俗点的话,就是你写出来的东西,要让人一看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们说了“性情和诗的关系”。那么,我们在写诗时所要达到的“意”实际上也就是性情的一种体现。
比如我们举例说的写“思念”,那么这“思念”就是我们要表达的“意”,而思念又是我们是性情所导致的产物。
所以,意,广义的说也不仅仅是指某种“意思”而言,也具有某种意味、韵味、品味或者是风味的意思。这种风味的表现,也是“意”的属性之一。
我们再结合一下“意境”这个词来理解一下,所谓的意境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一首诗词作品的意境所在,不是仅仅说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含义,也是由诗境给我们的一种情感上的感受决定的。
比如我们读到一首诗词作品,感觉到了他表现的是一种哀婉凄凉之意境,那么这种哀婉的感觉,也是“意”。
我们读到岳飞的《满江红》,他写的驱除鞑虏的决心是一种“意”,同时,这种决心体现的那种恢弘大器的气势本身,也是“意”的一种体现。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再换个比喻,我们听一首乐曲,我们只听到一种音乐的旋律而没有歌词,我们不通过歌词的解读,
也会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铺展而会进入一种感觉状态,其实,这就等于我们品味到了一种意境之中。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意”。
所以,诗意之“意”,其实就是诗词作品带给你的一种感觉!那么,找到这种感觉,塑造这重感觉,把这种感觉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创作了一个“意”。
我们看杨万毕《闻梧桐夜雨》里的这句“千里暮云山已黑,一灯孤馆酒初醒”,写的是境,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孤寒寂寞之感受,写的是景,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意”。
再看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一夜风雨后,吹落许多花。
写的是自然景观,却表达出了一种内心的感叹,花开花谢的自然变迁,岁月流逝应该珍惜青春的一种感叹。
景色的变化给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给人以联想和深思。那么,这种感觉就是诗意!
这诗意是怎么来的?这感觉是怎么来的?还是要落实在景色的塑造上,还是要落实在用言辞描写的景色上。
那么,言辞重要还是诗意重要呢?说到这我们就明白了,言辞就是诗意组成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一个是皮,一个是毛;一个是体,一个是魂,谁能比较自己的身体重要还是思想重要呢?没有身体承载的生命,思想从何而来?
首先你要活着,要吃好穿好,有了延续生命的能力,才有你发挥思想的机会。
创作诗词作品是同样的道理,不管(不拘)言词的合理处理而只求“诗意”如何,你求得来吗?!
通俗简单的道理,却常被人为的扭来扭去,本就不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不是同类性质的东西,非要拿来强行比较谁更重要,不是很滑稽的事吗?
我们一再提到过的《诗二十四品》,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其中的“含蓄”,这所谓的诗品,其实也就是诗意所在。
对于诗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相对于诗歌品味而言,诗文要表达的具体情节内容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塑造一种诗之味道,这种味道带来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们举例过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读后,我们会感到那种思念的情绪,这种情绪对我们的感染,要远远大于他具体是写给妻子还是写给谁的思念“事件”本身。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种感染,会使我们有一定的联想,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我们自身,尤其当我们也处在某种思念的状态时,我们更会感受到这种“感染”的魅力所在。
也就是说,这种诗境情绪氛围的感染力量,要远大于诗文内容所叙述具体情节对你的影响。
这种感染具有一种“通感之美”的力量,这才是诗歌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才是真正的“诗意”所在。所以,恰如人常说的是“诗言志”而不是“诗言事”!
做诗做到佳处,诗要具有“不尽之意”才是好的。诗写完了,要表达的意思也说完了,感觉如果也跟着没了,那这作品其实就不算成功的作品。
如果读完了你的诗,读完了也就完了,一点回味的感觉都没有,那这诗就等于白写了。哪怕你诗种有一句引发人的感受,令人拍案叫好的,那这诗也不算白写的。
如何处理好诗的“立意”,是诗之谋篇的首要之重。力求达到“不尽之意”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怎么做到呢?
其实,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含蓄”二字就是一个很你好的表现途径。我们知道人们有句俗话叫“话到舌前留半句,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什么要留半句呢?
那意思是说点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把话说的那么直白赤裸。这种“留半句”就是一种含蓄的辞尽意不尽的说话艺术。
点破不说破,让人意会悠长而无须说的太明白。这样的说辞效果往往是更好的。
诗之文体表现的性质就是这样,千万别“说破”,说破就没意思了,给人留有余味那才叫诗!做到这点,我们往往借助的就是用景语来说话,我们常常采用的是“比兴”的修辞手段。
用景语说话,就是一种间接的说,比如我们前面例举的《春晓》,写的就是春夜之景,一觉醒来处处鸟语啼晓,翻看满院落花,方知夜来风雨侵扰。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写的是景,表达的是心境和感觉。这总比直接说“岁月如流水,青春不可还”这类直白的表达要艺术的多。
关于诗意,《休斋诗话》中有一句是“诗要有野意”,再看《诗史》中说要有“索寞之意”,其实,强调的都是一种诗味。
诗之品位是和人的性情有关的,可以高古哦,仿古风而拙朴大意,近楚词而长谓高歌。
可以雄浑大气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还可以委婉委曲,还可以疏淡典雅等等。纤细柔情之性格,你要他大气也大气不起来,粗旷豪放之心界,强做扭捏女儿态也同样做不来的。
一是根据自己的性情习惯和审美口味来,二是要依据自己即时所感受的情绪气氛而来,顺其自然最好,不可为了某风格而强自做诗。
豪放或纤秾、悲慨或委曲、旷达或缜密,均要依时依势而来。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性情,才可以真实地写出那个“意”来。
说诗意,说性情,说韵味,其实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用字上来。相关的内容,在讲炼字的讲座时说了很多了。
这里只着重说几点要注意的地方。诗之用字,分为两大类,一是实字,一是虚字。
特别强调的是,诗学里说的“实字”和“虚字”是不以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而来的。
实字就是指名词或代词,其余的都归到虚字的范围里来。诗学上主要常用的虚字是动词、形容词及副词,很多其他的词性常被省略掉了。
诗学上所谓的炼字(或称“下字”)主要是针对“虚字”而来的。还有,所谓诗的“诗眼”也多是指所炼的虚字而言的。
古来《诗话》颇多炼字之法,有空闲的时候可以多参考学习,但是强调的“炼字”之法是“换位思考法”,算不上多新鲜的发明,只能当做一种思路吧。
关于实字和虚字,其实也不是很绝对的,“实”和“虚”有时是可以转化的,古诗话云“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以实为虚”,以实为虚也许比虚字为虚更为灵动虚妙。
间或,也可以“以虚为实”,虚虚实实本有定义,但是脱离死板的概念限制,活而用之就活色生香了。
比如“红”字是个形容词,红花绿叶,这颜色是做形容修饰而用的。
但是把它名词化也很好啊,“一片红”“一点红”,均很自然。
炼字之法,重在一个灵活,要活,要响,要动,要飞,要敢于炼。字炼的好会形成精彩的诗眼,精彩的诗眼,就托起来精彩的诗意,或者说,精彩的炼字本身就是在炼诗意。
总而言之,今天说的两点都是对诗写作很重要的。一是命意,一是下字。要清晰地认识所谓诗表现的“意”到底是指什么,还有,要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来锻造这个“意”。
这两点的把握,是学诗的根本所在。的总结就是,诗之意,就是诗之境,塑造好这个境,就是在塑造诗意。
切不可以“意为先”为借口来马虎对待诗语及用字,切不可以“意为先”的借口,来放松格律等诗之体裁形式的要求。
其实“词”是不可能害到“意”的,找不到好词你就换个思路再去找,你能有多金贵的“意”呢?中华数十万的汉字还不够你用的?
真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字就换句,就换位置,就从谋篇上再考虑。
诗词中起承转合在律诗中的作用,基本写法和注意事项
和大家一起学习【诗词中起承转合在律诗中的作用,基本写法和注意事项】
一、七个注意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注意2:起句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可以是相连关系。
注意3:起句选取的景物要为转句的情服务,不要选取跟你表达的主题或感情无关的景物。
注意4:选取的景物一定要符合自然的逻辑。
注意5:如果是以景语开头,那么就要选用符合心情格调的景来写。
注意6:起句一定要扣题。
注意7:七律和记叙文有一个相同处,那就是时间、地点一般放在起句来交待
二、承句注意事项: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
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
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
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三、转句的注意事项:
诗的“转”非常重要。
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
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
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总之呢要注意一下几点:
1. 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2. 不断裂。
3. . 形转而意不转。
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
四、合句的注意事项
“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要注意一下几点:
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使用比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字尽意不尽的效果。
4.要注意扣回起句。
5.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