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者:宋文秀
朗诵 : 罗 兰
编辑:黑马建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午间半小时》和《午间一小时》,陪伴我们愉快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是一年,至今约有十年的光阴了。我们全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把《午间一小时》这个名牌节目,当作我们全家“天天必听”的人生教育课。
收音机听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节目却是越办越好,常听常新,受益匪浅。九月六日中午十二点,我们准时打开了收音机。当听完《生命对话》栏目中,关于社会如何“关爱女孩”的一篇征文《迟到的泪》后,我不禁惊呆了。一个花季少女丫丫,在她亲生父亲的歧视、冷遇、打骂、威逼、虐待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令她十分留恋的世界。
此时此刻,我的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女儿和丈夫也掩面而泣。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心中愤怒的狂澜再也平静不下来。我的面前,突然浮现出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红楼梦》中的黛玉和晴雯之死,她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而丫丫却惨死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而真正杀害她的凶手,正是她的亲生父亲,一个充满封建思想的家庭暴君。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我非常欣赏这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是关爱的,心疼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身体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因为孩子都是父母的亲骨肉。因此说,关爱女孩是父母的权利,更是父母的义务。
丫丫的死,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砸在我的心上。一段时间,我难以承受,更难以置信,这种悲剧是真的吗?事实告诉我们,不但是真实的,也不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从而,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真、善、美和假、恶、丑依然存在,依然上演着人间的喜剧和悲剧。
连续几天,我饭吃不好,觉睡不着,难以抑制的激情促使我拿起笔来,把我们家关爱女孩的真实故事写出来,告诉大家。我丈夫是独生子,几代单传。结婚以后,我们相敬如宾,感情真挚。我常常梦想,生个双胞胎,都是儿子,那该多好!可以给丈夫和公婆一个惊喜,改变他们家几代单传的局面。
然而,好梦没有成真,婚后的第四年,1973年,我却生了个女孩。我情绪不好,有一种失落感,经常偷偷地流泪。而丈夫却忙前忙后,乐呵呵的。尽管收入很低,但丈夫却买来了各种各样的营养品,还亲手给我做饭、端饭甚至喂饭。我非常抱歉地对丈夫说:“对不起,我给你生了个女孩”。“女孩好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嘛!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虽然丈夫说得很真诚,我总认为他是在故意安慰我。
两家的老人都高兴不起来,特别是,公婆的眼神是忧郁的。我的同事来看我,第一句话就问:“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不太自信地说:“是个女孩”。她们只好应付:“女孩,女孩也好,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
我们这里有一句幽默的习惯用语,谁家生了男孩,齐声称赞“好”!接着就是庆贺送礼,来往不断,有的还大摆宴席呢!谁家生了女孩,就只能说“也好”!因此,“也好”,这个无奈的称谓成了生女孩的代名词。我丈夫却违背了这个约定俗成的常规,逢人便讲:“我做爸爸了,文秀生了个可爱的女孩。”还给人家送喜糖呢?女儿一周岁那年,黄河闹冬汛,黄河水像脱了缰的野马,把我们单位围了个水泄不通,四面一片汪洋,和外面失去了一切联系。就在这时,我的女儿小静病了,高烧到40度,呼吸困难。怎么办?出不去、进不来,急得我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围着孩子团团转。
十天之后,部队派来了救生艇,把女儿送到了医院。医生通过会诊,非常严肃地批评我们:“你们做父母的,太不负责任了,孩子已经病危了,才送来,不像话……”
我和丈夫不做任何解释,只是苦苦地请求医生:“一定要救救孩子……” 过了一会,李副院长对我们说:“现在还有一个办法,如果小孩的爸爸血型符合要求,又没有其它疾病,赶快给孩子输血,或许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丈夫二话没说,立即抽血化验,结果各方面都符合要求。输血后的第二天,女儿的病情好转了。整整三个月,我和丈夫日夜守护在女儿身旁。
寒冷的冬夜,医院不允许我俩同时守护在病房内,丈夫只好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并不时来看望女儿一眼。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女儿终于出院了。丈夫消瘦的脸上,也出现了笑容。
女儿五岁之前,连续住了几次医院,都重演了第一次住院的一幕。在女儿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总是药物加亲情的力量,才把女儿从死亡线上夺回来。
一九七八年,我和丈夫发生了结婚后的第一次激烈冲突。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记的一天晚上,丈夫开会回到家中,懂事的女儿扑到他的怀里,亲吻着他的面额。我看着笑着,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谁知风云突变,他让女儿到书房中看图写字。女儿很聪明,当时就能背诵唐诗宋词二百多首了。丈夫走回屋对我说:“文秀,和你商量个事”。“什么事,这样严肃?”我不在意地问。“今天开党员大会,传达了上级文件,简短说,就是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丈夫说着看了我一眼。我马上脱口回答:“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你和我都三十五岁了,咱们的同龄人都有两、三个孩子了,那文件是说给刚结婚的小青年听的”。丈夫接着说:“政策和文件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讲的,没有分年龄段。我想,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只要小静一个孩子吧!” 我马上瞪大了眼睛,提高了声音:“你有精神病啊?我们结婚十年了,才只有一个孩子,若不是小静身体不好,两个三个都有了,我正想给你生个儿子呢!”女儿第一次见我们吵架,有点害怕,丈夫不吱声了。
等安排女儿睡了以后,我们又继续吵了起来。丈夫耐着性子说:“文秀,我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人民教师、共产党员,应当摒弃旧有的封建思想,带头响应国家的号召”。我接着说:“请你不要给我上政治课了,我什么都懂。目前,小静体质很差,每一次住院就报病危,能不能活下来,还说不准呢!你叫我以后依靠谁?我再也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一夜,我们谁也难以入睡。丈夫的性格,我是知道的,他认准的道理,是八头大牛也拉不回来的。我只好搬来了“救兵”,把两家的四个老人都请了来。四个老人都不同意丈夫的想法。特别是公公毫不客气地骂他:“不懂事的东西,我们家四代单传,难道传到你这里,就该断香火了吗?”丈夫低声反抗说:“男孩和女孩就那么大差别吗?”“就是有差别!” 婆婆更不让步:“女孩长大是人家的人,只有男孩,才能顶天立地,传宗接代!” 我父母也帮着说:“孩子,你们都是知书达理的人,难道不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 四面夹击,并没有使丈夫改变主意。他含着眼泪说:“敬爱的周总理和邓妈妈,为了革命,一生没有一个孩子,他们把全国的儿童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呀!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得远一点,为国家想一想呢?”
大家各执己见,不欢而散。半个月后,丈夫平静地对我说:“文秀,我决心已定,只要小静一个,明天我就要到医院做结扎手术了。”我一看,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只好先走一步,到医院提前做了结扎手术。他对我的举动感到吃惊,对我更加体贴关怀了,我却对着墙壁经常暗暗流泪。这场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现在看来,已不足为奇。可在那多子多福、一个女人生了女孩就难以抬头的年代,我心灵的创伤,就像经过了一场狂风暴雨。
不久,我被评为济南军区计划生育模范。当丈夫拿着大红奖状和奖金送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心情依然是那么沉重。并且耿耿于怀地说:“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你,我‘抢’了你的荣誉,你不会介意吧?” 丈夫也幽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我们是一个分不开的命运共同体呀!”
后来,女儿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身体也越来越好。小静参加工作后拿到的第一个月的工资,自己一分钱也没有用。而是给我买了一身好看的时装,给他爸爸特意在北京精选了一把质量不错的京胡。她深情地对我们说:“爸、妈,你们为了给我治病和供我上学,受尽了千辛万苦,今后,我会永远爱你们,永远孝敬你们……”
我的丈夫,不仅真心实意地关爱着自己的女儿,还特别关心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当分校校长期间,有一个家庭四个女儿,当工人的父亲因病突然去世了,母亲是个家庭妇女,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姐妹四个相继上学,困难太大了。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千方百计地帮助她们,如减免学杂费,和其它一些救济措施等,保证了四个孩子无一辍学。
大姐林红初中毕业决定报考技校,丈夫得知后,叫她报考高中。大家议论纷纷:“校长这样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谁有经济能力保证林红读高中、上大学呢?” 丈夫坚决地说:“我会想办法的,这样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我们有责任帮助她。” 林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的第一名。从此,林红经常吃住在我们家里,我们也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三年后,她考取了一所医科大学。
毕业后,林红和妈妈一同来看望我们,说了很多感激的话,并送来了周林频普仪和《清明上河图》。这种回报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再后来,林红的妹妹林松也在丈夫的多方关照下,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去年已研究生毕业了。分配到武汉市工作。
我丈夫关爱女孩的故事,还可以讲出许多,但时间不允许我再写下去了。感谢《生命对话》栏目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机会,给了我勇气,把丈夫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了大家,也算是对丈夫的一点补偿吧!(本文获中央人广播电台和国家计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9月12日在中央人民广播台广播。)

作者: 宋文秀,山东滨州人,大专学历,中学教师,网络作家。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
唐俊杰、宋文秀老师是一对酷爱文学的伉俪。几十年来,他们笔耕不辍,创作了二百多万字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论文、杂文、小品、相声等。
政治论文、教育论文、艺术论文、奥运征文均获全国一等奖。
《尊严》、《真爱无价》等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获不同奖项。散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直播间》,获全国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长篇文艺通讯《土气营长朝气旺》,《解放军报》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全国八家报纸转载。文艺通讯《济南姑娘》在《大众日报》发表。报告文学《雷锋的户口——共产党员黄茂才的初心》,在党建网发表。中国网、新华网、新闻环球网、凤凰资讯网、中国新知网等十多家网站转发。报告文学《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记著名作家李延国》,《深圳商报》发表,党建网、新华网、作家网、北京文艺网、山东文艺网等十多家网站转发。报告文学《终生难忘的友情》、《无悔的选择》、《刘平平在马场》等在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大容量的纪实文体旗舰刊物《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发表。《黄河口抒怀》等十八首诗词在大型文献《中华颂》发表。 《爱心》、《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文章在文学杂志《诗意人生》发表。话剧《我爱脚下这片热土》、相声《学骑马》,在济南军区文艺汇演中荣获演出和创作一等奖。
散文《全国选四人怎么会有我》、《我与体育广播的故事》,在《中国新原创》发表。《大鹏之志赤子之心》、《大师笔下的千古智圣》、《真正的朋友是永藏心底的牵挂》、《刘平平在马场》、《真爱无价》(上、中、下)、《尊严不可辱》、《在风雨中拥抱》、《爱情日记》(共十八章)、《一件皮大衣》、《悠悠故乡情》、《浓浓家国情》、《马鸣黄河口》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在著名网络文学平台《文学沙龙》发表。《沁园春·毛泽东颂》等二十多首诗词收编在《共和国骄子》一书中。散文《真爱出状元》、《沙漠演出队》、《以人为本推向全国》、《疼爱女儿的好丈夫》、《黄河作证》、《宋老师的京剧上了中央电视台》、《吴学增舍己救人》等收编在《感恩黄河》一书中。《十三场大型现代吕剧文学剧本《马背青春》(6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色公主”的传奇人生》(12万字)、文集《生命中的桥梁》(35万字)、文集《仰望星空》(40万字)、5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军马情》(69万字)等作品已经出版。长篇小说《马鸣黄河口》(66万字)即将出版。

朗诵介绍:罗兰,语音教育家,朗诵艺术家,从事多年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的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优秀国际导师”奖。在历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中,学生刘雨彤、董书言和王紫璇等均荣获国际语言类最高奖——钻石奖。在2016年全国蒲公英少儿艺术总决赛中,陈思涵等斩获三金一银的佳绩,罗兰老师获得全国优秀少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嘉奖。《蜀国风》文学、《蜀国风诗刊》、《东方文学诗刊》公众微信平台主播!

编辑:黑马建雄简介:网络资深时评人,原名赵志刚,四川成都人,籍贯绵阳。中国诗歌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诗歌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019.3月份出版《空樽》诗集一本。
《东方文学诗刊》、《蜀国风》文学、《蜀国风诗刊》主编,《国际联合报社》副主编、《词坛诗海》编委。写过近万首诗歌。作品500余首发表于国家、核心、省市一级纸刊,作品零星散见《诗刊》、《文化研究》、《中国文艺家》《精神文明》、《新国风》、《星星》、《绿风》、《鸭绿江》、《凉山文学》、《椰城》、《常青藤》美国、《澳门月刊》、《香港诗人》、《当代教育》、《贵州诗人》、《诗风》、《文学百花苑》、《作家报》、《北疆文艺》、《西南商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网、2018.1-10.作品收录《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九子岩.诗歌大赛》精品录、《新诗百年纪念典藏》、《世界最美爱情诗》等国家级正规书号书籍。
黑马建雄跨越过祖国六百多万公里的大好河山,心胸开阔、阅历丰富。原(中华网、搜狐、环球、等)资深版主、所写原创文章网络点击率3个多亿。开办过西南区域第一家东方雄狮军事网站,影响遍及60多个国家。微信号:heimajianxiong
《东方文学·诗刊》、《蜀国风诗刊》投稿邮箱:5279085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