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平平在马场(上)
作者:唐俊杰 宋文秀
朗诵:刘凤英
编辑:黑马建雄
伟大的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德志上将,亲自派一辆小车,将一位北京女知青送到了济南军区军马场。并指示军马场党委主要领导:“要把这位北京女知青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好,要保证她的安全,可分配到总场机关下属工厂工作,不要分配到连队去。”
济南军区军马场主要领导认真执行了军区首长杨司令员的指示,把在机要室工作的梁森同志叫到总场办公室,指着北京来的女知青说:“她是北京新来的知青,叫刘平平,经场党委研究,安排在总场机关直属的酿造厂劳动锻炼,和你住一个宿舍,你要尽快帮助小刘熟悉马场情况,在生活上要好好帮助她、照顾她。”“
是!我一定遵照首长的指示,好好照顾刘平平同志,向刘平平同志学文化、学知识。”
小梁高兴地帮着刘平平提着行李来到了宿舍。刘平平给小梁的第一印象是,端庄大方,气质优雅,扎两条短辮,美丽的脸型,浓浓的眉毛,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身材修长,穿一身褪了色的蓝学生制服,浑身上下充溢着东方女性的美。
平平没有带多少行李,除济南军区配发的被褥和棉大衣以外,只有一只皮箱。内有衣服、日用品和不同门类的书籍,有大学课本,还有不少中外文学名著。这位北京刚来的女知青,就是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大女儿刘平平。
当时,小梁并不知道刘平平的真实身份,因为中国人口众多,重名重姓的太多了,后来,小梁知道了平平的身份以后,非常震惊。共和国主席的女儿,怎么会到这山东“北大荒”的大孤岛来劳动锻炼呢?她能吃得消吗?在封建社会,刘平平就是“公主”呀!一种怜惜之情,油然在小梁心头升起。
从此,小梁对刘平平特别关照,刘平平也对这位梁大姐特别感激和敬重。随着感情的日益加深,她们成了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好姐妹。 平平劳动锻炼的单位,是济南军区军马场机关直属的酿造厂,主要生产醬油、醋、面酱、腌制咸菜等各种产品。工人们干的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这对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参加过重体力劳动的平平来说,无疑是新生活的一道难题。她不仅不会干,甚至过去连见也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她要从学徒开始,干起来显得特别吃力。但是,平平意志坚强,从不服输,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特别是到了夏天,平平工作的酱油发酵车间,闷热难耐,高温常常达到四十度左右,有一种特殊的霉味,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按管理条理,工作时必须穿上工作服和长筒雨鞋,汗水湿透了衣服。
200斤重的麻袋有时自已扛,有时两人抬,发酵好的豆坯要一车一车地倒入搅拌池,用力搅拌,必须保质保量。一天下来,平平累得腰酸背痛,精疲力尽,浑身都是霉酸味。
小梁看到平平那疲惫的样子,非常同情。每天都给她打好热水,让平平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还给她搓腰捶背,让平平缓解一下难以忍受的酸痛。
秋冬季节,酿造厂不仅生产酱油,还要生产食醋,腌制咸菜、面酱等。平平的手脚经常被盐水渍出道道裂口,疼痛难忍。小梁买来了紫药水、药膏、绷带、止痛药等,轻轻地为平平涂抹、包扎。平平非常感激地对小梁说:“梁大姐,你不嫌弃我这个“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女儿,还像亲姐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疼爱我,我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知恩图报,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我们相识、相知、这是缘分,不要说客气话,患难之交见真情。我不计较别人怎样评价,我们就是好朋友、好姐妹,互相帮助是天经地义的。”
1970年5月,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正英、山东省主要领导白如冰、苏毅然等来到黄河下游的黄河口考察。黄河尾闾的济南军区军马场,是唯一有接待能力的单位,他们就入住在济南军区军马场招待所,商讨黄河人工改道的相关事宜,因为这是关系到黄河下游几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大问题。
1972年,国家决定黄河在入海口的地方进行人工改道。在计划新改的河道内,有济南军区军马场所属的万亩树林。上级决定,改道前先进行清除障碍,而伐掉全部上万亩大树林的艰巨任务,就有军马场的全体官兵、职工、家属承担,刘平平也参加了这支伐树大军。在还没有电锯的七十年代初,伐树全靠人工去干。这活儿不仅要靠体力,而且还是个技术活,这对从没有见过更没有干过的刘平平来说,摆在面前的又是一道难题。
从未见过拉大锯的刘平平,根本不知道怎样拉锯伐树。首长指示:“总场机关各处室的工作人员,除实在不能脱离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外,一律走出办公室,奔赴第一线,参加伐树劳动。
时间急,任务重,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保质保量地完成军区首长和省委领导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机关伐树队的队长是总场办公室的夏秘书,他要求大家自由结合,两人一组。一把大锯,一副垫肩,一张麻袋片。 垫肩是扛木头时用的,麻袋片是伐大树时铺在地上坐的。大家都是强强联合,自由结合,只有平平没有人和她结合。大家都知道刘平平从来没有干过这种重体力劳动的活,肯定不会干,生怕她拖了后腿,进度上不去,质量保不住,是要受到通报批评的,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还是伐树队队长夏安民主动和平平结合成一组。开始拉大锯伐大树,怎么也配合不好,尽管使出浑身的力气,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胳膊疼,还是难以驾驭这不听话的大锯。不是拉歪了,就是拉邪了,要不就夹锯了,锯条扭断了。平平铺一张麻袋片,平坐在地上的乱草中,腿要直、手要平、大臂带动小臂,你来我往,配合默契走直线是第一要素。开始前两天,平平怎么也难以掌控拉大锯的要领,使能干会干的夏队长,也感到特别累。但他还是耐心地鼓励平平:“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常言说‘头三脚难踢’。凭你的聪明才智,只要用心学,不怕苦和累,慢慢就会掌握的,没有什么‘三篇文章’。”
一个星期之后,聪明的平平终于适应了,两人配合默契了,进度也上去了。黄河人工改道伐树清障,正值隆冬季节,冷风刺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平平和广大官兵、工人、家属同呼吸、共命运,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晚上,就和姐妹们一起住在临时搭建的地屋子里,又冷又潮湿,脸盆里常常结冰。她胖乎乎的手冻成了“发面馒头”,双脚冻得走路蹒跚,那种艰苦的岁月,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共和国主席的女儿刘平平,她这种吃苦耐劳、勇于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了首长和群众的好评。很多团、厂、营、连队的工人、家属、干部,特别是东营市、沾化县、利津县、垦利县等地方上的老百姓,都千方百计想见见共和国的“公主”刘平平。
他们纷纷从远处赶来,想在伐树大军的现场或下班路上等着刘平平,一睹平平不同寻常的风采。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认出哪一个人是刘平平,因为大家整天在荆棘丛生、杂草没人、树渣遍地的树林里干活,身上穿的都是旧黄棉袄、黄棉裤、头上戴的都是旧黄棉帽,脚上穿的都是军用大头鞋。棉袄、棉裤都被树枝杂草撕挂的褴缕不堪、棉絮外露。
一个农村的老大爷说:“太失望了,奔波几百里,只想看一眼刘少奇女儿刘平平的音容笑貌,想不到看见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从‘深山老林’里钻出来的‘乞丐’……”平平在劳动锻炼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上勇于进取,艰苦朴素。在马场劳动锻炼的四年中,她从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她尊敬首长,团结群众,服从分配、努力工作。虽屡受挫折,身处逆境,却没有泯灭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自信心。
自信是人生的一道重要命题,是人的一种毅志力和品格的体现,也是人生中的自我行为艺术。一位伟大的哲人说过:“谁拥有自信心,谁就成功了一半。”刘平平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她不惧怕任何困难,也不害怕任何挫折,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争取实现自已光辉的人生目标和美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平平来马场时,还没有读完高中,从走进马场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定下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四年之内,通过业余时间的刻苦自学,学完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在那艰苦的环境里,自学的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老师辅导,没有参考资料,更没有音像资料。平平白天积极参加艰苦的劳动,晚上便成了她艰苦学习的唯一时间。
军马场实行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晚上吹熄灯号以后,平平就在被窝里用手灯照明进行苦读。四年如一日,每天晚上都是坚持学习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又准时起床,有时,连早饭也顾不得吃,又去上班了。在学习大学文化课的同时,她还买来了许多业务书籍,刻苦钻研酿造技术,积极改进酿造工艺,很快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
除此之外,她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和日语。总场买来一辆日本生产的汽车,可是,场里尽管有上万名职工、干部、家属,却没有一个人能看懂日文说明书的,就连那些大学毕业后分配来的在职人员,因为在学校里学的大都是英语和俄语,也看不懂日文说明书,更不用说翻译成中文了。平平便主动承担了日文汽车说明书的翻译工作,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一连几天几夜不休息,硬是把一本厚厚的日文汽车说明书翻译成了中文。
场首长表扬了平平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勇于攀登的精神,广大群众更是刮目相看。特别是那位开日本汽车的王师傅更是感激不尽,当面向平平道谢:“谢谢平平姑娘,谢谢你辛苦的劳动和付出,把‘天书’翻译成了中文,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需要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贝多芬说的。
这是他自身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用在此时此地的刘平平身上,也恰如其分。

作者:唐俊杰,山东惠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网络作家。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校长等职。所教学科曾获山东省东营市高考第一名。
作者: 宋文秀,山东滨州人,大专学历,中学教师,网络作家。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
唐俊杰、宋文秀老师是一对酷爱文学的伉俪。几十年来,他们笔耕不辍,创作了二百多万字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论文、杂文、小品、相声等。
政治论文、教育论文、艺术论文、奥运征文均获全国一等奖。
《尊严》、《真爱无价》等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获不同奖项。散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直播间》,获全国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长篇文艺通讯《土气营长朝气旺》,《解放军报》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全国八家报纸转载。文艺通讯《济南姑娘》在《大众日报》发表。报告文学《雷锋的户口——共产党员黄茂才的初心》,在党建网发表。中国网、新华网、新闻环球网、凤凰资讯网、中国新知网等十多家网站转发。报告文学《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记著名作家李延国》,《深圳商报》发表,党建网、新华网、作家网、北京文艺网、山东文艺网等十多家网站转发。报告文学《终生难忘的友情》、《无悔的选择》、《刘平平在马场》等在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大容量的纪实文体旗舰刊物《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发表。《黄河口抒怀》等十八首诗词在大型文献《中华颂》发表。 《爱心》、《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文章在文学杂志《诗意人生》发表。话剧《我爱脚下这片热土》、相声《学骑马》,在济南军区文艺汇演中荣获演出和创作一等奖。
散文《全国选四人怎么会有我》、《我与体育广播的故事》,在《中国新原创》发表。《大鹏之志赤子之心》、《大师笔下的千古智圣》、《真正的朋友是永藏心底的牵挂》、《刘平平在马场》、《真爱无价》(上、中、下)、《尊严不可辱》、《在风雨中拥抱》、《爱情日记》(共十八章)、《一件皮大衣》、《悠悠故乡情》、《浓浓家国情》、《马鸣黄河口》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在著名网络文学平台《文学沙龙》发表。《沁园春·毛泽东颂》等二十多首诗词收编在《共和国骄子》一书中。散文《真爱出状元》、《沙漠演出队》、《以人为本推向全国》、《疼爱女儿的好丈夫》、《黄河作证》、《宋老师的京剧上了中央电视台》、《吴学增舍己救人》等收编在《感恩黄河》一书中。《十三场大型现代吕剧文学剧本《马背青春》(6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色公主”的传奇人生》(12万字)、文集《生命中的桥梁》(35万字)、文集《仰望星空》(40万字)、5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军马情》(69万字)等作品已经出版。长篇小说《马鸣黄河口》(66万字)即将出版。

朗诵介绍:刘凤英,国家一级播音员,吉林人,现居住深圳。喜欢旅游、诗歌朗诵,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朗诵比赛中获奖。《东方文学·诗刊》、《蜀国风诗刊》、《蜀国风》文学主播!

编辑黑马建雄简介:网络资深时评人,原名赵志刚,四川成都人,籍贯绵阳。中国诗歌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诗歌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019.3月份出版《空樽》诗集一本。
《东方文学诗刊》、《蜀国风》文学、《蜀国风诗刊》主编,《国际联合报社》副主编、《词坛诗海》编委。写过近万首诗歌。作品500余首发表于国家、核心、省市一级纸刊,作品零星散见《诗刊》、《文化研究》、《中国文艺家》《精神文明》、《新国风》、《星星》、《绿风》、《鸭绿江》、《凉山文学》、《椰城》、《常青藤》美国、《澳门月刊》、《香港诗人》、《当代教育》、《贵州诗人》、《诗风》、《文学百花苑》、《作家报》、《北疆文艺》、《西南商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网、2018.1-10.作品收录《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九子岩.诗歌大赛》精品录、《新诗百年纪念典藏》、《世界最美爱情诗》等国家级正规书号书籍。
黑马建雄跨越过祖国六百多万公里的大好河山,心胸开阔、阅历丰富。原(中华网、搜狐、环球、等)资深版主、所写原创文章网络点击率3个多亿。开办过西南区域第一家东方雄狮军事网站,影响遍及60多个国家。微信号:heimajianx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