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 北京 明十三陵 之 二
长陵行
作者: 刘云平〔北京〕
1 清东陵有 : “ 地下看乾隆,地上看慈禧 ” 的说法 。 在北京明十三陵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 : “ 地下看定陵 ,地上看长陵 。” 定陵最值得一看的便是 北京唯一个开放的皇家万历皇帝庞大的地下陵寝宫殿。那长陵地上看什么呢 ?
2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 ( 年号永乐,庙号成祖 )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2003年,明十三陵被联合国列入 《 世界遗产目录 》 。

距离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海拔559米,属军都山。山麓一带黄土深厚,原名黄土山,明建十三陵后改名天寿山。 地势险要,上陡下缓,南临十三陵盆地;东,西扼山口,古为军事重地。
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原地面古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座。 全国独有金丝楠木大殿,配殿,明楼,宝顶俱存。 历经六百年,仍然金碧辉煌。
3 来到长陵,首先见到的是一座红墙黄瓦的陵门。陵门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
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9度。
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动用了全国的人力,财力。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并有意迁都北京,最重要的是在北京为自己选择陵址。明朝皇帝建陵选址最讲 “ 风水 ” ,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选择陵址,而是去北京选择陵址,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 “ 吉壤 ” ,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寥均卿当年在选长陵的时候,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说长陵的水流 “ 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 ” 。 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
明长陵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设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军把守。设口驻军,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重要意义。
陵区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风水学讲 :水流形态以屈曲环抱为吉 ;水见三湾,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

4 明长陵所在地区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
明长陵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进入陵门到裬恩门是第一进院落。 院内 碑亭,建于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 )五月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设红券门,亭内立 一块造型新颖别致的圣绩碑,称为 “ 龙跌碑 ” 碑身建成时没有文字。清朝时,刻顺治皇帝谕旨和乾隆皇帝《 谒明陵八韵 》 诗 。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 “ 祾恩殿 ” ,殿门名之为 “ 祾恩门 ” ,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祾恩门,为祾恩殿殿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 裬 ” 字取 “ 祭而受福 ” 之意,“ 恩 ” 字取 “ 罔极之恩 “ 之意。长陵 裬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时,清代,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 “ 祾恩门 ” 三金字。

明长陵,裬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 读者注意啊,这个 “ 金砖 ” 可不是黄金做的啊,而是因为材料特殊,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被称作 “ 金砖 ” 。 三级台基和重檐庑殿顶都为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规制,只有故宫三大段,太庙可用。 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 “ 九五 ” 之位。总面积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 完全仿照明故宫金銮殿的样子建造的。
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大殿内粗壮的楠木柱子未用一根钉子,与大梁用卯榫凸凹槽相互勾连撑了大殿。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看二千三百平方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
祾恩殿内正中有,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史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朱棣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 “ 永乐盛世 ” 。
此处陈列着明十三陵 定陵地宫 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 定陵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 开定陵地宫之谜。
5 裬恩殿后面是明楼,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将砌于砖体内。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例有华带式木榜额书 “ 长陵 ” 两金字。
登上明楼,楼内正中立有 “ 圣号碑 ” 。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 “ 大明 ” ,下刻 “ 成祖文皇帝之陵 ” ,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 “ 成祖 ” ,是朱棣的庙号; “ 文 ” 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 “ 朱石碑 ” 的俗称。
站在明楼上,还望四周,明 :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徳陵、 毅宗思陵, 十二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明楼后面是宝城,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一公里,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形同 “ 天造地设 ” 的完美境界,充分体现 “ 天人合一 ” 的哲学观点,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明长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 :“ 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6 我国的古建技术,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但处于宋、清两代之间的元、明两代却都没有官修建筑用读书。因此,元明二代遗留下来的古建,就成为建筑史学界研究元明两代建筑法式、特点的基本素材。特别是像明长陵的 祾恩殿 这样的高等级的明代官式建筑,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这座大殿从结构上看,属叠梁式构架体系,不推山。宋元时期的叉手、托脚等构件已不采用,宋元时期的襻间斗拱也按照 “ 檩、垫、彷 ” 的组合方式由垫板代替。整体结构更趋简化,节点更趋牢固。由于梁的外端做成巨大的耍头伸出斗失之外,柱头科斗拱的机能发生了变化。但如果挑檐檩因受力向下弯曲,平身科斗拱仍能起到悬挑的作用。平身科斗拱的形制采用了宋元两代都没有的落金式鎏金斗拱。斗拱后尾部分均呈30°角斜向上伸,真假昂并用。
建国以后,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宋庆龄、杨尚昆、万里、彭真、阿沛.阿旺晋美,郭沫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之中都到过长陵。 毛泽东曾三次到长陵,邓小平,刘少奇来过两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瑞典首相约兰.佩尔松,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等国家首脑到长陵参观后表示赞赏。
7 2014年8月,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和大红门进行了大修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对碑楼的墙体,瓦面,木结构房檐等重点部门进行修善,并按照历史资料恢复其原貌。
明长陵裬恩殿,是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全用金丝楠木建筑而成,规模大,等级高,比紫禁城内的太和殿更考究。大殿建成超过六百年,经历过雷击地震,至今依然巍巍挺立。长陵祾恩殿,规制宏阔,用材考究,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瑰宝,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明长陵真不愧是明十三陵第一陵,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