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龙潭情怀
文/侯万福
(原创 我的大学 2016-08-29)
故乡的旧事,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
时间久了,色彩愈浓;已是遥远,亦愈有清新的回味感。
古镇小城上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旧事,老龙潭就是其一。人们一说起老龙潭,那可是抹不掉的深刻记忆。
老龙潭,涓涓的清泉水,古老铜佛的大慈大悲,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与人们的记忆构建成了恒久的天然联系,铸就了几代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储存。
文物古迹是历史进程的象征。当历史钩沉凝炼为文化符号,那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座城市无论大小,只要它的文化精神灿烂,历史的沉淀而具苍茫的厚重感,那才有着无比辉煌而耀眼的光芒。
关于老龙潭,清人许隆远编纂的《怀来县志》有载:“沙城堡,明景泰二年筑,隆庆三年砖修,共三堡,东二堡相连,西另有一堡。中有老龙潭,水出其间,堡人建石桥一洞。”从县志所记可见,老龙潭在明代1451年沙城堡筑城之时,清澈的泉水就叮咚作响了。甘甜的泉水从北向南汇成清流,把中堡街和西堡街隔开,伴着历史的车辙,缓缓地流向远方。
从那遥远的过去,一直流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在我的记忆中,老龙潭是一个让人们体验神迷而具有磁力感的地方。
它位于中堡与西堡街南北的一条长长的沙土路上。路并不宽阔,路西植有一行粗大的柳树,树的褐灰色皮层上,有隆起的皱褶和纵裂的纹,几尺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弯弯曲曲的根脉。树的枝叶繁茂,纤细的柳条徐徐垂下,翠绿色的叶子随风摇曳。到了伏天,树上的蝉,鸣个不停。夏日,大柳树下坐着大人和小孩们乘凉。在树荫下,大人们谈天说地,小孩子在嬉戏玩耍,听着蝉鸣,旁边的小水沟,有时还有青蛙在叫。人们品味着自然给予的点点滴滴,一片惬意。
据老辈人讲,老龙潭的后面有座龙王庙,潭,由此得名。庙恢宏高大。每逢农历二月二,人们就要到龙王庙,敬拜龙王,祈天风调雨顺,细雨滋润大地,万物生光辉。到了旱季,虔诚的人们去那跪拜求雨,祈盼细雨饮饱田园,五谷菜蔬丰收。

潭的周围有好几处泉眼,泉水向外凸涌,溪流的周围还泛起细沙,冲起旋涡。有时,还可见到小虾、蝌蚪游来游去。在这几处泉中,老龙潭的水流量最大,水通过石桥,流向远去。
在北方,有这样的泉水涓涓,实属少见。
龙潭的周围建有1米多高,直径5米左右的八边形的拦墙,墙上绘着祥云和龙。龙腾云四起,栩栩如生。潭内有1米多深的泉水,清澈碧透,风吹皱了水。南围拦墙的中央,面向南刻有“老龙潭”三个字,下面有龙头石雕,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溅出的水花,像一轴素绢,沐着骄阳,楚楚动人。
全国解放后,老龙潭得以重修。1959年,国庆10周年那天,一座古朴典雅的园林式公园落成。老龙潭的南面重建起一座三孔的大牌坊。牌坊的正中写着端庄、厚重的四个大字“龙潭公园”。两旁的柱联上面书写着“潭开碧绿降龙地,风展红旗伏虎天”。牌坊前植种着松柏,在晴朗的阳光中,在澄彻的月光下,茏葱盎然。
沿着牌坊向前走去,是八边形的龙潭,走上台阶,只见潭里的水清澈见底。人们还用手捧着龙口里流出的泉水,品着泉水的甘甜。
龙潭后面不远处,一个高大的亭子尽收眼底。亭子由水磨青砖,白灰勾缝砌成,彩绘精美,庄重带有神圣。亭子上方写着“龙潭古佛”四个楷体大字。亭子中敬奉着一尊唐代古佛,人们都称“铜佛爷”。古佛原在怀来城广慈寺,1956年6月,官厅水库即将建成时,古佛从广慈寺迁至沙城。铜佛高5米3,重2500多公斤。铜佛爷面向南合十而坐,慈祥端庄,丰臂润面,目光微启,面带微笑,仪态万方,让人们感受那清静、清灵的心性。

公园里的牌坊、龙潭的水、高大的铜佛浑然一体,古朴沧桑又带着一种神秘。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西汉传入我国的佛教文化,到了唐代也同样到达了怀来这片古老的郡地。据史书记载:禅宗的创始人慧能的父亲曾官范阳,治所在幽州,管辖河北怀来、永清、北京房山以东和长城以南地区。怀来城从唐代始,就大兴修建寺庙。在城内建有,大悲寺、广慈寺、庆寿寺、水月寺、玉皇庙、关帝庙、三官庙、真武庙,三皇庙等。怀来城西部的沙城堡亦是如此。

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是否深厚,从它的宗教建筑、彩绘壁画、寺庙兴建、民风习俗就可领略到。在当时,怀来就已成为凸显地域文化魅力,佛教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
龙潭公园的四周,还有学校、灯光球场、单位厂房和不少的民居,除此,就是大片大片的菜园子。菜园子旁有两个泉水积涌起的水塘,老农们用绳子拴着一个柳条编成的斗灌,一灌一灌地把水塘里的水挎出,倒入水渠,浇灌着园子里的秧苗。两个人一撑一拉,配合的相当默契。那种原始的浇灌方式和协调一致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园子里的老农个个都是种菜的能手,讲究水、肥、土、种、密、保、管、工。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在他们朴素的劳作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扬。园子里的土黑黝黝的,松软肥沃,整齐的畦埂,横竖成行。到了春天,他们开始整地、施肥、育秧、栽种。过了端午节后,园子里一片绿的景象。远远的望去,满眼的绿,浅绿、翠绿、油绿挤在一起。白色的蝴蝶在菜叶子上飞来舞去,荡漾着清香。园子里种着西红柿、黄瓜、茄子、红水萝卜等等。老龙潭的黄瓜尤为有名,其口感嫩脆清香。
老龙潭的周围还有几所学校,东边有北分校、北门外中心小学、广场小学,西边是享有“南辛集、北沙城”的省内首批重点中学—沙城中学。

老龙潭和学校都相隔的不远,几条小路连成了一个现代教育网格。它们的基本文化身份,优化着那时人们的集体人格和文化学养。如今,几所小学已不存在了。只有沙城中学熠熠生辉,校牌上又增添了几个字—北京师范大学怀来沙城中学。从这里走出的学子遍及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各国。
老龙潭的水,甘甜醇口。因此,沙城堡从明代开始就有了酿酒作坊。明初天顺年间,小镇上就有酒坊30余家,享有“烧锅兴旺,客商云集”的美誉。清康熙35年,康熙亲征葛尔丹,路经沙城堡,品尝酒后,赞曰:“酒甚佳”。这样,“沙酒”就成了皇家宫廷特供。
民国初年,沙城的“青梅煮酒”曾先后在1914年、1927年分别获得巴拿马和美国费城“国际名酒赛酒会”金奖。
解放后,以“老龙潭”为商标的“龙潭大曲”,“沙城龙窖”,曾获得“中国酒王”的桂冠。人们常说,哪里的水质好,哪里酿出的酒就好,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老龙潭的回味,就像喝了一杯陈年老酒,总是给人浓烈似醉之感。
有时,我总在想,文明的人类总热衷于考证,总想把过去留存下来的碎片式记忆,疏理开来,从中来窥探先辈们那创造性智慧。事实上,文明需要递交,更需要传承,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因为,进步的人们在本性上还留存着崇尚文化,向往光明的一面。
回味,是一种纯真、高尚的情怀。有了回味,历史才更加精彩。
龙潭公园和唐代古佛,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那场运动中被毁坏了。历史发展中的狂热,到现在留给了人们一个整体性的无奈与悲凉。现在想起来,只是一种伤感、遗憾和对那古老文化的眷念。
龙潭公园里的牌坊,高大的唐代古佛,那清澈的泉水,还有那一棵棵松柏、旱柳,那大片的田园风光,还有那周围曾经哺育我们成长的学校,如今,都成了古镇小城上永不忘却的记忆蕴藏。
在记忆中,回想那些给过我们有意义的文化教养,是一种无比的慰籍和快乐。
2016年7月写于石家庄,8月10日修改于沙城。

作者简介
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集《抱朴集》。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