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里的故事(一)
●浪花
前言:从上古结绳记事,到相传仓颉造字,说明人类需要记住一些东西,用绳结,用文字。开始是要记住“事情”,久而久之,记成了“历史”。再后来,人们已不满足于“记住” ,而进一步产生了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需求,于是有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乐、舞原是合而为一的,后来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它就是人类为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文学样式。中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
诗歌的作者是人,而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中。历史携带着诗歌,诗歌反映着历史,这便蕴含着无数的故事。诗歌在发展中,形式越来越完美,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比如“用典”(运用典故):明里暗里,运用过去的人和事(历史、传说等)或前人已有的诗文,来加強自身的表现力。这样便会历史里套着历史,故事里套着故事。 “故事”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鉴赏诗歌这一文化传承中的瑰宝,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诗歌在悠久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有许多诗句都已融入现代语汇中。比如,常以“天涯何处无芳草”劝慰分手后的男女双方,特别是男方;又如,一提到“青梅竹马”,就会想起男女双方从小一起长大那份情谊;再如,有的杂志编辑(或别的什么人)可能会说自己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只是些随手拈来的例子。本人曾在“三寸之舌”系列中说过: “只有胸罗万象,才能舌绽莲花”。写“诗歌里的故事”,正是为了帮助有兴趣的读者”胸罗万象”。适逢其会,现在先来看看这三例连接着什么样的情景和故事。
第一例,是苏轼写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树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里明明是描述了一幅饶有情趣的晚春景象,为什么偏偏被人撷取了其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来用,且流传极广?后世引用 这句词的含义,其一是指大千世界机遇甚多,不要过分拘泥于一件事而不知变通;其二是指男女之间没有必要死守一方,可以爱和值得爱的人很多。使用第二种 含义比较普遍。至于苏轼的用意,或者只是写景,或者对他宦海沉浮的坎坷遭遇流露了一种洒脱的态度,现已无从考证。
第二例:“青梅竹马”,出自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怀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这里描写了一对小儿女从小玩到大终结连理的故事。后世常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指称那些从小相识相爱的情侣。后面省略的部分,写的都是女孩对“十六远行”之君的千叮咛万嘱咐,表示了一年四季,甚至终生终世的相思、相期、相守、相望,实际上等于海誓山盟。
前面引用的几句里,包含了一个典故:“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女子相约于桥下。后来女子未至,潮水却来了。尾生为了坚守自己的诚信,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常怀抱柱信”,表示了女子要像尾生一样,对爱情至死不渝。”岂上望夫台”中的“望夫台”也有典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例:“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唐诗《贫女》。共八句,后四句是:“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十指虽巧,但因家贫,只能年年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现象在社会上相当普遍,所以此句的运用也相当普遍 。
以上只是对已融入现代语汇的三个例子的解释,真正“诗词里的故事”留待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