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走进课堂内部,走入学生的头脑中,迈入语文家园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空的,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日趋严重,词汇贫乏,语言平淡无文采,说话有语病的已不在少数,教学成了一种“不可为外人道也”的无法言说。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成为我们语文教师重新审视、深思的重要话题。 【关键字】语文教学 教什么 语文素养
每当别人得知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说:教语文简单,不就是读读书、写写字吗?也有人说:语文博大深邃,想教好语文难于上青天。虽然我只是一名从事语文教学仅仅六年的老师,但其间经历了数次的语文教学改革,每每面对着新的课改标准,苦苦思索着教什么;手捧着新的课标教材,苦苦钻研着教什么。往往是举着新理念,仍教着老一套;搬着新教法,仍跟着感觉走。我们追求的是处处新理念,时时新课堂,可是,当我们走进课堂内部,走入学生的头脑中,迈入语文家园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空的,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日趋严重,词汇贫乏,语言平淡无文采,说话有语病的已不在少数,教学成了一种“不可为外人道也”的无法言说。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不得不成为我们语文教师重新审视、深思的重要话题。
语文教学与母亲养大孩子的道理一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到底“教什么”才能像聪明妈妈那样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叶老还进一步强调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晓。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语言规律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培养语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叶圣陶老先生说得最好:“‘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最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呢?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入思考课堂上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要明白“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事实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讲台上,我们教师常常是在分秒必争地写,讲台下,学生们在勤勤恳恳地记,一堂课下来师生皆满脸疲惫,可第二天温习时教师却发现,对于前一天刚教的知识,学生已经记不全了,更有甚者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是教师教的太马虎,还是学生无心向学呢?应该都不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是敬岗爱业的,他们不缺起码的职业道德;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他们清楚“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无须遮掩的事实是,教师教语文用功最多,教得辛苦,然而事倍功半;学生学语文耗时最多,学得辛苦,然而收获不大。固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距离。“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现象在目前课堂上还是较普遍的,教师的教学缺少必要的引导、点拨和诱发等技巧,学生成为接收的容器,但造成这样的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教师教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什么”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应正确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教学生学会汉语拼音;教学生识字、写字;教学生理解、运用、积累词语;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生默读课文;教学生诵读优美、有价值的词语、句段、诗文;教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以思考、感悟;教学生与人交流;教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书面表达;教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从而学会交流、学会读书、学会表达。当然,语文教学不会因为新课改而飞得高高在上,它仍然是文化的底蕴,需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准确灵活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这些都应该是语文家园中的重要部分。我们语文教师只有清楚明白的知道语文课堂中应当教什么,才能踏踏实实地走进“语文家园”中,寻求能够穿上新的鞋子,以期望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走得更稳一些,能够走得更远一些,课改路上我们能够听到更真切动听的歌声。
参考资料:
①《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2005年6月版
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习篇》李琪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3 年11月版 张酉娴,1982年9月出生,2001年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5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2011年撰写《让语文走向和谐》论文,获得全国教学优质论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