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句土语说起
作者:山佳
一句土语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在如今的农村老年人语言交流使用土语还是比较普遍的,但如果在城市交流使用土语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尴尬局面。
一天我去市人民医院看牙,就医的人员很多,声音此起彼伏。其中有一对母子。母亲年近八十岁,黝黑的脸蛋刻满了沧桑,中等身材,穿着很朴实,说话嗓门很大。儿子五十多岁,1.80米的身高,戴一副金边眼镜,身穿黑色西装,很有绅士风度。

“这么多人都是来薅牙的吗?”母亲看着那么多的人问儿子。老人嗓门很大,她的话周围的人都能听见。乱吵吵的声音戛然而止。有两位老人微微笑了起来,而更多的人则是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我还听到一位中年妇女说:“这是哪儿来的傻老太太!”
老人的儿子脸色甚是难堪,他对母亲解释说:“都是来修牙的。”
老太太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我看到如此场面,心中隐隐作痛。我为在市人民医院这种场合听到老人说久违的土语感到惊讶!为有些人的言行感到可悲!为做儿子的处境感到可怜!

为什么到了如今还有那么多土语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场合?是不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农村中的老人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辛苦操劳,一生还没有离开过为之奋斗一生的故乡。他们为让儿女生活好一些,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资金去上学。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却老了。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但是文化知识却是一穷二白。儿女们虽然走向了城市,又都忙于工作,没有顾及到父母。老人怎能适应这讯息万变的社会。

为避免如此尴尬的局面,我感觉作为儿女的应该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多多交流,向他们灌输一些新的社会信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父母接到身边赡养,便于交流,最好抽出时间陪父母出去旅游,让老人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新的知识。让老人不但享受物质充 沛带来的好生活,也要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尽量避免不应有的难堪局面。
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但愿作为儿女的能够冷静思考不合时宜的土语带来的一些问题。
2020.11.09


作者简介:
崔同禹(山佳),男,1981年在山东省东阿县杨柳乡政府工作。1983年在东阿县公安局工作。2019年退休。

主播简介:
张庆明(劲舞秋声),天津宝坻人。生于1964年,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业余主持人,京剧票友,多次荣获京剧彩唱大赛金银铜奖。爱好诵读,多家平台主播。有两篇散文获得市级奖并出版。多篇长诗见于各平台。比投全国诗词名家季军。多篇有奖征文获奖。撰写几十个小品,相声获得区级奖,编排辅导舞蹈音乐剧抗争荣获第二届全球环境自然日华北赛区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