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生才

我的家乡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离村庄最近的就是八步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在春、夏季节,人们将牛羊等大牲畜赶进沙漠腹地放牧。那时各生产队都有二、三百不等的大群羊,生产队选派两到三名有牧羊经验的社员,专门在沙漠里放羊。羊群进沙漠前,生产队派社员们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或依山、或在沙湾湾里修好羊圈,搭建一处“羊倌”吃住的地窝子,这才将大群羊浩浩荡荡地赶来驻扎,隔三岔五,生产队还要派人往羊圈上送水,送口粮…… 进入秋、冬农闲时节,人们秋收结束后,又将目光瞄向沙漠地带。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漠的人们吃沙漠,便“顺理成章”。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由于物质匮乏,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人们就向沙漠“进军”。打沙糜、烧蓬灰、抓发菜、割麻黄、拔沙冰草、捋黄毛柴籽儿……以补充口粮和增加家庭收入。那时叫进沙窝“打野粮”。 “打野粮”一般在深秋季节就开始了。这时,人们准备好行囊,带上足够一星期左右的口粮,人畜饮用水,带上工具赶着毛驴车就出发了。

一开始是打沙糜。民以食为天,食物乃人类安身立命之本。人们争先恐后,先下手为强,拿着铁锨铲沙糜。待晒干后,堆成一个个垛子,然后背到沙旋湾的平台上,下面铺上床单之类的东西,开始用梿枷捶沙糜。梿枷是一种古老的农具,是由结实耐用的两根木棍同一端平行地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能灵活转动为宜。手里握得短一些,约一米左右;转动抽打植物的长一些,约一米三、四。梿枷捶打一阵后籽粒与沙糜桔杆分离,然后用木杈将桔杆杈出场外,将沙糜籽扫堆,待有自然风将籽粒扬出来,用簸箕簸净。打沙糜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尤其是梿枷的使用,外行人初学时,有力气使不上,不小心还会打着自己。其次是扬沙糜籽,也得掌握一定的技术,学会看风向,掌握轻重缓急,要细心,耐心,否则收拾不干净。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再就是烧蓬灰。每年八月十五过后,人们将地里的庄稼收完后,到沙窝里去铲水蓬(一种一年生植物,含碱量高。)等水蓬晒得半干,就地摞成一个个小垛。烧蓬灰时先挖锅子,一般选在土层厚的地方,最好是在土崖边上挖成口小底大的圆柱形锅子,口径约八十公分,深约一米多,底部靠崖头边上挖一小孔通风。锅子挖好后,人们用木杈挑来干水蓬点燃,然后陆续往锅子里填料。烧上两,三个小时,待灰烬燃烧充分后,再用杵头在锅子里由边缘到中间,一圈一圈反复夯实。再用同样程序烧下一个锅子。收集的水蓬全部烧完后,一一将蓬灰从锅子里挖出来。一块蓬灰车轱辘大小,厚约一尺左右,约有二百斤重。一般一户人家能烧十几块蓬灰,约有两千多斤。成色好的蓬灰表面呈绿釉色,煞是好看。农闲时,人们套上毛驴车,拉上蓬灰到周边乡村或山区销售或换取粮食,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抓发菜是个吃苦活。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利用寒假跟上二爷和尕爷经历过一次。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背着行李和食物,手里拿着抓发菜的抓子出发了。近中午时分赶到了白碱槽,我们寻找了一处有窑洞的地方作为宿营地。三人清扫了一番,将所带物件放入窑洞里开始做饭。尕爷和面,二爷挖锅灶,我负责拾柴烧火。一会儿一顿香喷喷的“手拔揪片”就做好了。吃着这可口的野炊,浑身感到充满了力量。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一人拾来一捆黄毛柴,将窑洞里的黄沙扒开放到地上点着,待地皮烧热剩下灰烬时,再将黄沙覆盖在上面。过上一会儿,脱去外套盖上被子热乎乎地,就像睡在热炕上。人们管这种野外取暖方式叫睡“沙炕”。 抓发菜得抓住时机。早上刚蒙蒙亮有霜,抓发菜不会断丝。下午四、五点钟以后地气返潮,也是抓发菜的好时机。 这次抓发菜,既学会了野外生存、劳动技术,也有不小的收获。经过四、五天早出晚归抓了五斤发菜(净菜),到收购站买了二十五元钱。这是我的劳动成果,也是我人生淘到的第一桶金。 投入劳力最多,规模最大的要数打柴和铲青柴。打柴本地人叫“行柴”,就是在冬季套上毛驴车到沙窝里用镢头刨黄毛柴和白刺,拉回家中冬天烧火做饭和烧炕。出发时,人们或三、五人,或十头八人结伴而行。满天星星就起床,人喊犬吠出了庄,那阵势整个壮观。天刚亮就到了沙窝里,人们卸下车子,就近刨来柴禾点着取暖。待烤热后,围坐在火堆旁就着开水吃点干馒头。然后就四散开来,寻找刨柴。约莫两、三个小时后,一车子柴刨够了,人们就开始装车,约有一千多斤。然后就满载而归返回家中。 深秋时节,男女劳力到沙窝里铲水蓬、刺蓬、骆驼蓬等一年生植物,运回家晒干摞成垛,以备冬天喂牛羊等大牲畜。 一到冬天行走在村庄里,你会发现家家户户院子旁整整齐齐摞着两个大草垛,一个是黄毛柴垛,一个是青柴垛,成了那时农村特有的风景。

沙漠是个宝,物产真不少。在那个困难时期,人们盲目性地,掠夺式地利用沙漠资源,通过过度放牧、“打野粮”、采集沙生植物增加经济收入等手段,也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可以说沙漠物产救过无数人的生命。但善良无知的人们通过这种手段,极大地破坏了沙漠植被,人为地造成了环境恶化,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一九九三年的“五.五”沙尘暴就给河西走廊造成了巨大损失。据统计死亡85人(其中学生33人),失踪36人,重伤264人;死伤、丢失牲畜、羊只1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7亿元。 损失是惨重的,代价是沉痛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人们痛定思痛,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从八十年代开始,八步沙六老汉联户承包治理八步沙,拉开了治沙造林,保护生态的序幕。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奋斗,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治沙育林37万亩,植树四千多万株。使当年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成为移民开发,旅游观光,沙产业开发的沙漠绿洲。去年,六老汉三代人被中央宣传部授于“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总书记称赞他们是“当代愚公”。广大人民群众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誓把荒漠变绿洲”的六老汉精神,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脱贫攻坚战,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