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的语言,翻看许多资料,可以总结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每个写诗的,都觉得自己用的语言是最美的。
理论总结:无外乎就是,语言要具有扩张力、要含蓄,要具有哲思、要富有音乐感等等。
到底啥是语言扩张力?怎么含蓄?怎么表达哲思?音乐感又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读读赵希臣的这首小诗《最后的黄昏》

《最后的黄昏》
作者:赵希臣
妈妈,当夕阳把我望成尖塔
(夕阳把我望成,夕阳怎么会看人呢?肯定是人在看,这就是把年迈的母亲比喻成即将落山的夕阳。望成尖塔,望子成龙是每个母亲的心愿,我们都在母亲的目光里慢慢长大不是吗?)
您却越走越矮
(孩子是越长越大,而母亲的腰越来越弯,身体也越来越矮。)
坠成最后的黄昏
(黄昏将暮,一天何尝不是人的一生。母亲终将离我们而去。)

当我的梦之树结满
(当我们的梦想开花,理想实现。褶褶生辉的时候)
十万颗晶亮的星星
可再也找不到你了
(母亲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待😭)
我放出一万只思念的
(我们只能将思念一遍又一遍的对着坟茔诉说😭😭😭😭😭)
流萤,盘旋于您的青冢

整首诗乍看貌似一会儿夕阳一会星星,慢慢品读,感情直击心灵。写出了大多数人现状。读起来,朗朗上口。越读越想读。
诗中表达出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哲理,告诉我们,多一点时间回家陪陪父母吧,对他们来说时间真的不多了。
诗人用黄昏的景色来作为切入点,用夕阳的物象来喻母亲,用夕阳下的身影来喻自己和成长,用星星来喻自己取得了成就。思念又成了流萤。物象选择合情合理。时间推移连城一线。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