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踏着雷锋足迹走过来的模范夫妻
陶绪坤老人和 徐兰英是我们共和国的同龄人,是听党的话,读毛主席的书成长起来的,与共和国同龄,带着对学雷锋精神的伟大忠诚,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学雷锋的凯歌声中,在学习雷锋精神运动的鼓舞下,两位老人表现出不凡的举动,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笔者简述两位老人学雷锋的艰巨路程。

婚前,徐兰英同志曾经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优秀队员,是宣传、学习雷锋精神的积极分子。一九六八年的今天,陶绪坤和徐兰英老人相爱并结婚。她不嫌弃丈夫家庭的贫穷,说服自己的父母不要彩礼,新事新办,喜事简办,一切从简,移风移,两个有志青年带着远大理想和抱负,很快结了婚。徐兰英老人自己坚持不要彩礼,不要嫁妆,不宴请宾朋好友,只买了两身衣服,把节省下来的彩礼钱一部分,坚持买了几套有关学雷锋的一些书籍和学习笔记本和一些有关宣传用的学习刊物、画册、画报,供大家参考学习用,把节省下来的一部分钱攒起来,让丈夫用在宣传雷锋精神上,甚至于用到干革命工作中和革命事业上,她那平凡而伟大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和鼓舞,使两个老人自青年事情就埋下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种子,学雷锋精神的坚强信念,鼓励这对老人坚持了整整57年。

两个老人在困难面前相互鼓励,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相亲相爱,和和睦睦,互敬互爱,攻难克坚。一九六九年春节前,解放军3324部队来东阿县征兵,根据部队需要,有文艺宣传特长的青年优先入伍,陶绪坤老人被选为入伍对象。受雷锋精神的影响,两位老人决心踏着雷锋的足迹,携手并肩,共同进步,把学雷锋见行动落实到各自的当时的工作中去。在徐兰英老人已经怀孕接近临产的时候,她听说丈夫主动积极应征入伍,虽然家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当时家里上边儿是三个寡妇老人和比丈夫小六岁的小叔子),但是为了支持丈夫去保卫祖国,加入到部队革命的大家庭里去,为了祖国大建设的需要,她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表示了同意和支持。

她想到丈夫走后,家里一定会有困难的处境,她暗自偷偷流泪,选择把痛苦和困难留给自己也绝不拖丈夫的后腿,想千方设百计,不让自己的丈夫承担家中的困难,为鼓励丈夫能安心去服役,自己一个人把家中所有的脏活累活都担负起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流了多少汗,流了多少泪,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就在丈夫入伍走后的第十四天,她生下了儿子,为纪念丈夫当兵,支持丈夫参军,给儿子的乳名就叫拥军 ,入学后儿子的学名为陶树军。今天是徐兰英老人和丈夫结婚的纪念日,视频是她们的“宴席”。

徐兰英最经典的一句口头禅就是, 何其有幸,生在华夏?丈夫在部队,她用善意的谎言安慰,丈夫复员后,她用善意的谎言对丈夫单位上的领导说:单位上需要照顾的人很多,单位离家远的都不愿意去,她去丈夫的单位说:我家孩子大了,把离家远一点的就让俺家老陶去吧,他身体好,喜欢锻炼,让家里有孩子和老人的同志去离家近一点的单位工作,这是我和丈夫的共同意见。

就这样她的丈夫被调到离家更远的岗位去工作了。她为了不让丈夫牵挂,于一九九四年毅然决然的把自家分得的土地交回了村里,豁上过苦日子,也決不拖丈夫工作的后腿!在她的支持下丈夫的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和受过多次表彰,曾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公路局的先进工作者,学雷锋的先进典型。

二零零九年她丈夫退休后,自愿践行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思想和雷锋精神 ,她全力支持,妇随夫唱,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再立新功,用三轮车随丈夫日夜奔波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第一线,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在公共场所宣传雷锋精神,传播正能量。

在这次轰轰烈烈战疫情、抗病毒的伟大斗争中,徐兰英同志为奉献爱心,在冠状病毒疫情发生的关键时刻,她决定带头向武汉重疫区人民积极带头捐款,因为是月底又赶上年关,工资退休金未发放到个人账户上,徐兰英老人就把自己手里仅有的九百元钱,毅然决然的捐了出去,还向邻居借了一百元,凑了个整数,第一次就直接捐了一千元!她给丈夫半开玩笑地说:生活上的事不用你管,管钱的事不用你管,捐款的事也不用你管,饿不死你个老东西。她的丈夫是个股骨头坏死患者,她还是三高病人,心血管主动脉狭窄了百分之二十五,老两口长期服药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三个孩子家都背着房贷,都没有积蓄,在这种情况下,她坚持自己先停药,生活标准低点再低点,就向当年革命老区的人民支援前线一样支援灾区人民。
徐兰英老人说:捐款的事,我说了算,发扬当年老一辈奋勇支前的精神支援武汉的灾区人民!第一次捐款捐了一千元,老两口又于二月八号和三月四号又分别捐款一千元。在没有积蓄的情况下三连捐,共捐款三千。她说:“大家好才是真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咱革命老区人民的老传统,咱必须继续发扬,让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疫情不除,“支前”不止!”,“江河同日月,山岳共风雨。”,这是老人在捐款时留下的一句名言。

在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全国人民都积极响应,革命老区受党教育多年的当年支援前线曾不要命的现在说什么也不能输给年轻人,我们是共和国第一代扛红旗的人,我们是在雷锋的号召下踏着雷锋的足迹走过来的的共和国的同龄人,要给我们的下一代带好头,要向雷锋那样热爱党,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

陶绪坤老人被称为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的模范人物, 徐兰英老人被誉为革命老区里的一枝花,目前又是《雷锋精神传播实践基地》的主要成员,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的宣传员,她两位老人:人生路上苦作舟,求索进取甘甜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了两位老人做人的座右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两位老人的做人原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两位老人教育孩子、鼓励孩子、要求孩子勤学成才,奋斗成人,不图名利,不图索取,只图奉献,让孩子立志成才,追求完美的人生世界,这在当地已经成了佳话,成为当地培养孩子的一种模式,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作者简介
田方芝,男,60年,山东聊城人。八十年代初期,在部队担任通辽市南郊区的大队校外总辅导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复员到地方工商银行工作,并担任通讯报道工作,95年被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评为优秀通讯报道员,在由中国银行总行主编的《国际信息咨询报》上和由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主编的《城市金融报》《城市金融队伍建设》工商银行总行的网讯,山东省分行的网讯等多家刊物、报社上发表过很多文学作品二、三百篇文章,诗歌,散文,散文诗,小小说,最近又在《雷锋》大型刊物上发表了《与妻书》、《陶绪坤--红色基因传承人》等作品。最近又在鲁西影视城筹建了《雷锋精神传播实践基地》担任基地主任一职和《毛泽东思想红色宣传队》队长见指导员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