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旅 华东纪行9_杭州(下)
文/路喆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宋城”。宋城是杭州的一个人造“宋文化”的主题公园,依据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建,还原了部分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的历史风貌。同时,不拘画面历史,运用现代技术和理念打造而成,有很高的旅游观赏和文化价值。
宋是一个军事上严重缺钙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为防止后世武将效仿、巩固赵家天下,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对军队的控制权,把“五代十国”流行的“家军”变成“国军”,改革军队管理体制,此举意义重大,但却奠定了“重文轻武”的基础。太宗赵光义虽也是个马上皇帝,继承乃兄遗志,完成统一大业,但面对北方的强悍民族“契丹”所建的辽国屡战屡败,到死都束手无策。到他儿子真宗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即戏曲作品中的杨六郎)率领下虽顽强抵抗,屡次大破辽兵,但辽军依然步步推进,兵临城下。丞相寇准力主皇帝御驾亲至前线督战。虽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击败辽兵,此时,辽国内讧,急于撤兵,真宗于是“花钱买平安”,以胜利者的身份和辽国“称兄道弟”,签订“澶渊之盟”,却又岁岁进贡、给钱给绢!换来了北部边境120多年的些许平安。“平安”后的大宋帝国果然歌舞升平,文化、文学气息日渐浓厚,大宋帝国内部也出现了繁荣局面。至宋徽宗时,金已灭辽,金国铁蹄铮铮,向南扑来;国内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徽宗的办法更绝,干脆退位做太上皇,把这个烧手的山芋交给儿子钦宗,自己躲进深宫,继续回味大宋盛世的繁华,研究他的工笔花鸟和“瘦金体”书法艺术去了。钦宗倒是想有作为的,杀投降派,重用李纲抗金,但此时,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不到二年,金人杀进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和皇室成员北上,北宋于是下课。南宋随之偏安一隅,杭州这才成为“南宋”实际的都城,开辟了杭州150多年的“行在”历史。
但在北宋那些“平安”的日子里,都成汴京也曾繁花似锦,经济振兴,文化繁荣。此时“宋城”华灯初上,街衢纵横,两边宋代店铺罗列,打铁的、吹糖人的、玩木偶戏的、还有打把式卖艺的,连所有的工作人员一律宋人装束,旗幌招展。“宋城酒铺”当街而设,卖的是“宋城老窖”,花5元钱尝了一杯,感觉酱香浓郁,象是粮食做的,就买了一瓶,40元,收的却是人民币。有一老先生胡须飘飘,专门为人画像,墙上贴的,却有“孙中山”、“周恩来”等现代伟人。怪街入口上书“鬼斧神工”,一条街上,魅影相随,横屋人可上墙、倒屋人可倒立、斜屋头晕目眩......古古怪怪的。还有一处鬼屋,排队入内,里面完全是一个“鬼”的世界,鬼影绰绰,阴气森森,鬼叫声声,毛骨悚然!这样的描写实在太肤浅了,但相信曾经进去过的朋友绝不敢再言进去!“王员外家”人山人海,王家小姐正在抛绣球选婿,绣球落下,一片混乱,被选中的“女婿”,立刻被家丁请上绣楼,披红戴花,更衣打扮,拜堂成亲,骑马游街。当然只是一个节目,当不得真的。 还有假山大佛、水上乐园、古船游河、城楼观景等景点,时间关系,已经不及一一细看了。此刻,已经到了《宋城千古情》开演时间,演艺厅座无虚席。
《宋城千古情》是由宋城所打造的大型歌舞表演,集舞蹈、杂技、时装表演等多种表演艺术元素为一体,并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灯光、音响、舞美、服装等表现手段,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穿透力,置身其中,让你感到身临其境,台上台下,天然合一,景象逼真,如梦似幻,回味无穷。
《良渚之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劳作,断发纹身,刀耕火种,曙光初现;《宋宫宴舞》南宋皇宫的歌舞杂技,笙歌管弦,四方辐辏,国泰民安;《金戈铁马》的抗击金兵,硝烟弥漫,精忠报国,铁戈寒寒;《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的西湖美景、荷花鲜艳、神来之笔、美仑美奂,断桥相会、水漫金山、梁祝化蝶、千古流传;《世界在这里相聚》的钱塘大地,春潮涌动,精神抖擞,海纳百川......整场演出一张一弛,跌宕起伏,时而铁马嘶嘶、时而歌舞丝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情的震撼。间或断桥从下而上升到观众席上,许仙和白娘子相依相伴;间或又水漫金山,台上大雨滂沱,台下丝雨阵阵。一会儿梁祝翩翩从空中飞来,一会儿数不清的彩蝶漫舞直到你的眼前。前排两边观众席座椅能整体转动挪移,突然就会出现金国大炮怒吼喷火,舞台上的城楼应声冒烟坍塌,敌我双方马踏声声,战旗猎猎,刀光剑影,尸横遍野。民族英雄岳飞长髯飘飘,手持金枪,巍然屹立,在《满江红》的慷慨激昂中在观众席凛然而出,雕塑一般。此时,寒风呼啸,雪花飞舞,使你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
走出演艺场,已是恍如隔世,宋城夜市熙攘,游人如潮,依然一副大宋京华的繁华无限。 走出宋城,匆匆用餐,我把那瓶“宋城老窖”奉献出来,和南阳的李主任、地陪杨导、陈美女等分喝了之。
第二天已是10月21日,中餐后我们来到了万松书院。万松书院本是唐代的一个寺院,明代改为书院,因位于凤凰山万松岭上故名“万松书院”。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代袁枚曾在此读书,现代文化名人余秋雨等多人也曾来此参观,自古就是墨香飘逸之地,学术味道极盛。
万松书院在民间的出名却与“梁祝”有关,但“梁祝”的凄美爱情故事实际在南朝就有,历代流传,但故事的原发地分别有浙江绍兴、河南汝南和山东济宁之说,属学术范畴,自有专家考证,不敢多言。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书院,这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剧作家李渔硬给梁祝二人拉进来的。李渔那时住在杭州,喜欢杭州,创作这个剧本时,竭力为杭州做宣传,“乔装求学”、“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哭坟化蝶”等主要的情节中的“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八相送”都被这主儿安排在杭州。其中独在万松书院就“同窗共读”三年,书院就成了培养他们爱情的温室。这也没什么错,本就是传说,在哪里读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这种崇尚自由爱情的态度、为爱情献身的勇气、以及化蝶双飞的浪漫,千古以来感动着无数的世人及爱和被爱的人。
万松书院面积不大,但设计精巧,处处木林森茂、石砳磊堆,粉墙黛瓦、素朴淡雅,古藤奇石、小溪潺潺。现代杭州人重修书院时,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也巧妙点缀其间,使万松书院在古朴庄重的学术气氛中,增添了一点人文情怀,也使书院本身从学术界,走进了广大游客的面前和心间。就旅游而言,我很赞同这种做法。 因为下午要赶火车,还有几个客人要赶飞机,所以,在万松书院停留时间不长,游人纷纷照相留影,热热闹闹。
之后驱车火车站,我和其他客人依依惜别,我还有考察线路的任务,就一个人留下来,继续我的华东之行。需要说明的是,今天上午,我们还去游玩了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湖,但篇幅所限,只有好另列一章了。
作者简介:路喆,网名天天向上,河南省新野县人,现在唐河县人大常委会供职。爱诗文、勤耕耘、伴美酒、平常心,偶有诗词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