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涯》
文/ 耿德玉 诵/知足常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一个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给新中国城乡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震撼,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
五十多年前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学生娃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1965年8月29号我和我的同学们一块儿踏上了新的征程,也就是这群和共和国同龄的青年学生们怀着建设新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远大理想,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心爱的母校,告别了父母,参加到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队伍之中。从此我们一块儿插队去五原县和胜公社和胜三队的6名男生,6名女生组成了一个知青小组,开始了我们的知青集体生活!插队的十二人中我岁数最小,大家都称呼我小耿,可笑的是我已年过花甲了可小耿这个称谓一直未改,也好,不改不改吧,我还乐得赚个年青派。我们把同学统一改称为战友,韩玉挴大姐是我们知青小组的组长,我们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每到收工晚饭后我们知青小组的男、女宿舍也就成了我们三队所有青年们的俱乐部,大家吹拉弹唱、排练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短小歌舞节目,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社员们高兴的说:”知识青年的到来给我们三队带来了歌声、带来了欢乐!就这样我们知青小组同吃一锅饭达七、八年,直至后来分别成家、选调回城参加工作、生活中团结友爱互相照顾,亲如兄弟姐妹,五十多年过去了,那段温馨的经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那段平凡无奇但却也烘烘烈烈的知青生涯,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知青返城的十几年,知青生活才告结束。各级政府的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细想来, 是这段知青生活垫定了我们这代人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基础!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增强了我们的生活自信。这也是命运对我们这代人的眷顾吧!
八年前的一天,我的孙辈问我:“爷爷!电視里说的知青是什么?”我就给我的孙娃子讲起了我们这段知青生活史,我给他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们男女十二个人组成的知识青年小组就去了农村,那时我们刚刚初中毕业,便称我们为有知识的知识青年,简称知青”。 想来也可笑,我们只不过比当年生产队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多学了一丁点基础知识而已。但就这点知识对我后来的上卫校、当乡村医生等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那时上山下乡的我们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公社组织群众热烈欢迎各地知青的到来!有来自北京的、天津的、上海的、呼市、包头、五原当地的……
到了农村我们便一切从头学起,和农民们一样学放牛、放羊、赶车、挖渠、割小麦学做各种农活,生产队里还专门指派冯大姐热心的帮我们做饭,我们一下子好像长大了不少,更多的是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好怀念那段快乐的知青生活啊!
截止2019年我们十二名战友中因病和事故先后有四位去世…
2014年、2016年、2019年这三年的下乡插队纪念日来临之际,远在各地的战友们(还有其他大、小队的知青)由各自儿孙陪伴着我们组团去我们的第二故乡和胜乡,去探望那里久别的父老乡亲!那场面更是激动人心……父老乡亲一见面都自发的出来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久久的拉着我们的手,欢歌笑语嘘寒问暖好不温馨!
得知村里修村公路大家都慷慨解囊,我的孩子也为修村公路捐了一万多元。然后大家又分别探望和帮助了村里的孤寡老人。大家都觉的自己还是和胜三队的人!回想往事更加想念我的战友们,他们分别是
韩玉梅(组长)
刘玉珍 钟 亮 曹克孝
刘淑珍 高玉梅 齐桂荣
汪桂兰 王根廷 韩来喜
王利民 耿德玉
今非昔比,如今十六七岁的青年人还是孩子,正是读初高中的大好时光嘛。哎!扯远了,扯远了!人老了,语无伦次请勿见笑!
说说真心话,有关知青的这个话题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我们的这段知青生涯却永远铭记在心,时时激励我们前行……
![timg-1604865732159.]()
![1594210478172.]()
耿德玉:1948年生,1965年知青插队在内蒙古五原县和胜乡和胜大队,1969年当乡村医生,1979年返城在制药厂工作,2008年和妻子冯二珍退休赋闲,喜欢运动,退休后每年春秋季节喜好与朋友结伴旅游!
![mmexport1604898465861.]()
![Screenshot_20201025_232645.]()
![159421134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