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 龙 圆 梦
作者:高建强
头、尾五峰龙盘…“三宵”驻…唐王锁…燕王恋…皆因灵秀。双乳泉饮水思源,三代守卫建设,古今续传奇。
1942年春,王洪成出生在龙头峰前下峪村。七岁丧父,小学只上两年,便弃学务农。种地,放羊,拾柴,爬遍群峦。捡到钢盔、子弹、手榴弹,那曾是悲壮的战场。这一带隐蔽过八路军兵工被服厂,乡亲们作军衣军鞋、烙大饼,身背肩挑支援前线。落后步枪、大刀装备的子弟兵,浴血长城。
1941年腊月十七下午,十三团三营十连,激战遵化日军,迂回至次日晨,战士们都没吃饭,为掩护主力,在下峪北山御敌,全连一百多人壮烈牺牲。党员民兵父辈,背下烈士掩埋,形成这“五座坟”。他子承父业每年为烈士扫墓。每逢清明,附近学校也来组织爱国教育,成为了红色基地。 以后他“挖海河”、修机场,“农业学大寨”,造田、植树。千人表彰大会上,属马的他画了“马拉车”,决心为社会主义拉一辈子车。在公社生产队,十多年干重体力。33岁,患腰突,疼得直不起腰。 他55岁,腰伸直了,却精神错乱。一年后,恢复神智,像大梦初醒,一心想感恩,为先烈树碑,修路、搞旅游,带动山乡致富,让卧龙腾飞。他多方奔走、请愿,画草图,在村、乡讲构想。人多场所布图铺地,跪着募捐,谁给一元,磕一个头。后徒步、骑车四处化缘。
他儿王保路说,宁愿卖房子、不结婚,也要陪父亲干出样来。带头修山路,邻里、乡亲三十多人,自带干粮,大干十多天,一路通顶。随着工程增多,组成“五老一少”开发组。家人像支援前线般饭菜送上山。“十大殿院”选址、盘基础、陆续推进。背扛、手推、赶驴车运料,规模初具。
1999年初,先在龙头峰,建起牌楼,悬挂红幅“卧龙山欢迎您”。将千年“锁龙山”,更名卧龙山。1999年秋,筹建烈士纪念碑,先是砖结构,后用汉白玉加固。2003年,改建花岗岩雕刻。2000年,建成国内首座伟人馆,毛、刘、朱、周、邓铜塑上身像聚首同堂。
2004年,2005年,批准教育场所许可和双A景区。2010年,修水泥路,可开车通顶。十余殿院依山就势,至“龙脊”滕龙寺、万佛殿、放生池登峰造极。后建楞严塔、雕龙门、八卦亭、九龙柱广场、革命纪念馆,余韵续辉煌。为村安路灯、自来水、捐资助教,善举频仍。带动餐饮、商贸、农家院、旅游文化产业链。人车游龙,峰回路转。攀升五华里,赏数十景观。登顶海拔399米,天然、人文荟萃,龙 腾 梦 幽 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