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封龙山
文/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6-03-18
封龙山,位于河北元氏县与鹿泉市交界处,距石家庄市区十五公里右。山脉西倚太行,东临平原,主峰海拔812米。由于其高耸于平原边缘,显得尤为挺拔峻峭。
登上封龙山,座座峰峦叠起,处处文化遗迹夺眼。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观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记忆系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自然物一旦和人文画面结合,更将变得雄伟奇丽。封龙山绿树成荫,草木色泽斑斓。核桃树、杏树、柿子树、梨树在山腰间随处可见。长满枝头的累累果实,在浓绿的树的衬映下,显得丰硕饱满。站立山巅,举目环望,层林尽染。远处省会石家庄钢筋、水泥筑成的森里般城市,尽收眼底,不尽使人浮想联翩。
封龙山给人留下了很多文化记忆。山有五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早在汉代,汉景帝中元五年,封龙山被誉为“北岳之英”,成为当时重要祭祀之地。
封龙山是中国书院的发祥地。汉武帝时,封龙山就是李躬“授业之所,唐代郭震,姚敬皆讲学于此山。北宋时,据史料记载,书院仅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一座是封龙山书院,也称龙山书院。著名教育家李冶,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著名教育家张德辉均在此授业,人称“龙山三老”。李冶提出的“天元术”比欧洲代数至少早300年。另一座是西溪书院,藏有九经,也曾在河北名噪一时。还有中溪书院,曾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封龙山的碑石石刻有百余处。尤其是汉碑,其书法艺术价值甚高。著名的汉碑有六通,即《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祀三公碑》、《八都神坛碑》、《白石神君碑》。《封龙山颂碑》汉隶风格尤最。此碑以祭祀封龙山神颂神功德而立。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立。纵166厘米,横91厘米,厚47厘米。15行,26字,共390字。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在元氏县西北王村山下发掘而出。此碑字体方正古健,点划之中犹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表现出宽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在《平碑记》中称《封龙山颂》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封龙山汉碑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如近代书画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法即脱胎于《祀三公山碑》,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其隶书从《封龙山颂碑》入手,在当代书坛自成一家,形成独有风格的草隶。众多的书法爱者对《封龙山颂碑》喜爱倍加,临习不辍。封龙山,景色宜人且佛道文化深远。自晋代起已有寺院兴建。著名的高僧释道安与师弟一同在封龙山主持佛法翻译并创编第一部佛法目录,在各地寺院所遵循。沙门弃俗姓,统一以释为姓,也从道安僧始。此次游览,只见山上大兴土木,重修寺院,书院,一派兴盛之况,令人感慨。
人们都没有遗忘古老。封龙山之美,因为留存下许多文化记忆;封龙山之美,因为与悠悠岁月和谐并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美哉!封龙山。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