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贤 少 陵 原
文 ‖ 孤 鸿
2020年10月17日,和灞水两岸文学群里提前约好的灞桥的李忍民老师、滦镇的朱孝武老师、镐京的薛鸿波老师,蓝田程宏远老师,洛南的岳若霞老师,一起去少陵原拜访三益村德高望重、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文学爱好者武稳祥老师。
少陵原坐落在西安市城南长安区腹地。东接浐河,西邻潏水,南起引镇,北望曲江,呈东南-西北走向。少陵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让人迷恋,令人神往。她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也曾历尽风雨,饱受沧桑。
而武老师也正如他的家乡少陵原一样,一生坎坷,饱受沧桑。他8岁开始上学,刚刚念完小学,恰逢动荡年代,无奈之余只能辍学回家开始务农。
为谋生计,武老师自学木匠,苦心钻研,终于小有成就,还教出不少徒弟。为多赚点钱养家,雄心勃勃的他曾于1992年去陕南做生意,不幸半道出了车祸,九死一生,但他意志顽强,进入漫长的治疗阶段。在亲人的精心呵护和鼓励下,也虽慢慢得到恢复,但还是体力不支,不能做较重的活。
尽管如此,自幼喜爱文学的他只要有空,便读书写字,习文练笔。由于他的勤奋,在文学这条领域,也硬杀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
武老师是位非常热心的人。他用他那颗质朴善良的心感化着身边的每个人。他也是一位非常勤奋和认真的人。对文友的文章总是仔细阅读,认真做着点评,经常和大家在群里互动。受到群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和尊重。
武老师勤于笔耕,无论是散文还是诗作,都以积极乐观、催人奋进为主导思想。洋洋洒洒亦极接地气,虽文笔朴实而真情流露,虽平淡而不显其平凡。尤其是武老师经常写一些关于家乡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等文章,体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推崇。也常写一些自己一生的坎坷不平,却从没向坎坷屈服,从没向命运低过头,也用他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召他人。
我和武老师的相识相知还要归功于灞水两岸平台和王建西老师。和上述几位老师还有好多老师一样,我们都是在灞水两岸文学群里认识的。我们相互学习,共同交流以求进步,时达三年之久,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只是从未谋面。
这次聚会由李忍民老师发起。因为考虑到武老师身体状况,我们约好去武老师家里聚聚。
十七号一早下了夜班,我便到韦曲地铁口等到蓝田文友程宏远。他和滦镇的朱孝武老师都是专程请假过来的。等到宏远后我们就一起坐车上了少陵原。到大鲍陂站下车后我们买了些礼物,随即打电话问清武老师住址。从十子往北走了几分钟,就看到武老师和朱孝武老师已经在等着我们。
这时我们的心情都异常的激动,大老远都挥着手。等我们进了武老师家,才看到李忍民老师和薛鸿波及岳若霞几位老师早已先我们而到了。 这时我们欢聚一堂,交流着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构思谋篇,讨论诗词的平仄规律和对仗,又谈到大家曾经写过的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谈起名人名著的独到之处和它的影响力、价值以做借鉴。一帮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博古论今。气氛非常活跃。
我们也谈到健康问题,尤其是武老的身体状况,大家一致建议他不要过于劳累。自己心情好,身体也会好,自己不受罪,也不连累儿女。毕竟文学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只不过是一项爱好,我们要在保证身体的前提下,再把我们的爱好发挥到极致。
在谈到武老师的著作时,我们也荣幸地获赠了武老师送给我们他的著作《春暖京华》和《诗苑雅韵》。这两本书是武老呕心沥血之作,我们也都非常珍惜。
午饭时武老师让儿子文超在街道饭馆儿里定好了午餐。武老师还叫来了他时任村支书的弟弟一起陪同着我们。也把我们每个人向武书记作了介绍。热情好客的支书和文超频频给大家倒着酒,给我们讲述着鲍陂村的民风民情和武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也由此可见,三益村的文化、经济和村风村貌的繁荣,都和武书记领导的两委会班子是分不开的。
文超还不停地为大家添着菜,让我们在感动之余又觉得不好意思。在我们几个谈古论今的时,武书记把这场饭局的气氛调节十分活跃、和谐,让我们感觉武书记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武书记知道我们和武老师一样,都是文学爱好者。也见我们是初访三益村,他还特意给呼延小舟老师打了电话,让我们去参观少陵文化研究会。
功夫不大,呼延小舟老师便驱车赶来。由武书记介绍,我们大家一一和呼延老师握手,祝贺这次幸会和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
饭后文超便用他的车拉上我们到了大兆的少陵文化馆。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一副红底白字的大牌档,上面写着:少陵文化论坛。对面一座楼房,就是少陵文化研究会的会馆。在一层檐脑上挂一道横幅,上面也写着少陵文化的字样。
横幅的下面有一座可间的中式门楼,朱漆大门。两边是用青砖砌成、突出墙面约六十公分宽的门腿,顶部琉璃瓦铺面,飞檐翘角,轻盈活泼,古气十足。腿子两边撰有一副对联:
临陵兆若观青史
望大山如仰古贤
门脑写有“说剑堂”三个字。据武老师说,最初门脑写着“聚贤堂”三字,后来才改成“说剑堂”的,取自“故剑情深”典故。这是呼延小舟老师自己撰写,自己刻制的对联。字迹清新飘逸,有筋有骨,大气洒脱,足见呼延老师的笔力和功底之深厚,还有他宽广的胸怀。
呼延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少陵文化研究会建立于2017年10月28日。是由呼延老师一手发起、申请并创建的,专为发掘和推广少陵文化的会所。也得到了省节庆文化促进会和区上等多家单位的支持。由此可见呼延老师热爱家乡热衷于本土文化,推崇本土文化乃至长安文化的高贵品质和赤子情怀。我们也和呼延老师在会馆门口合影以作留念。

进了会馆以后,就看到里面还有一道横幅,上面写着:故剑情深许后,南园遗爱少陵。呼延老师给我们解读了关于“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与少陵原的渊源。又给我们讲述了自周秦汉唐至今,少陵塬上所有文物古迹古迹兴建的年代、毁坏的原因、保留的状况,及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呼延老师没有演讲稿子,却讲的有声有色,有条不紊。看着我们一个个全神贯注的听着,呼延老师更是把每一处都讲得那么详细,那么认真。让我们对身边的少陵塬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涨了见识。更让我们对这位知识渊博的呼延老师充满着由衷的钦佩和深深的敬意。
听完讲座后呼延老师还领着我们参观了二楼他收藏的文物和书法作品。书法作品大都是呼延老师亲笔书写的,字体多样,笔功不凡,处处流露出大家的风范。

参观完毕以后,呼延老师还和我们互加了微信,以便以后沟通交流,欢迎我们以后常去少陵塬参观,熟知少陵文化,了解长安文化。
在辞别了呼延老师和武老师一家后,我们怀着万分不舍的心情也辞别了少陵塬。路上我就在想,一个地区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正是有众多像武老师和呼延老师这样热爱文学文化,钻研文学文化,又以文学来发掘本土文化、保护本土文化,推崇本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这种强烈的赤子情怀和执着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我们继文友聚会的欣喜之外,这次少陵塬之行最深的感悟和最大的收获!
题外:
武老师的女儿武文娟知道我们今天少陵塬之聚以后,为了让欣喜之余的老爸更加开心,孝顺的文娟和她老爸以相同的爱好开着玩笑,即兴写下诗文三首:
感恩欣逢好时代
志同道合微信圈
常言聚会终未果
幸喜今朝把梦圆
美味佳肴桌上端
推杯换盏庆联欢
人生得意需尽酒
谈经论道喜开颜
告别挥手说再见
老汉心中直犯难
请客吃席真排场
奈何腰包没有钱
武老师把文娟的诗文发给我,我也分别以武老师的名义和客人的名义回敬两首,以示欣喜:
以武老师名义
老爸腰包没有钱
文超孝顺解其难
挥手不必添烦恼
下次埋单有文娟
以文友名义
武老腰包没有钱
女儿孝顺解其难
文娟不必添烦恼
下次埋单文友摊
作者简介:
高建峰,网名孤鸿。长安王曲人氏,喜欢音乐,爱好诗文。拙作常见于各微众平台,偶有获奖。

声明:
经石榴花平台和作者同意,将此文推向都市头条,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