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都市的浮华,寻找文采浓滴的角落。
前几天去了哈尔滨博物馆,今天去了黑龙江美术馆,身临幽静,品读艺术,领略辛苦结出的精品。给心灵一次清净,吸收美术的补养。仿佛,虽在人间,但那些或有时看到的那些类似盘丝洞里的被金钱和虚假包裹的形象一下子化为一阵乌烟瘴气,被大自然阳光明媚的空气吹卷到九天云外。化为乌有。
哈尔滨你要寻找她的美,总能找到,虽然红军街的华侨大厦已消失,斯大林公园的江畔欧式台栏也被拆毁,红军街、中央大街和斯大林公园依旧是建筑艺术走廊。城市被浮华掩映着,但只要你仔细寻找,总能找到哈尔滨特有艺术的蛛丝马迹。
几天前,漫步在哈尔滨博物馆,仔细品味法国古典油画上人物的皮肤和眼睛的细腻的笔触和彩色线条的变化,仰望着欧式雕刻版的衣柜。扭头走过玻璃罩里的一台台整部世界名曲的八音盒和金属唱片。神奇地端详着有了精气神儿和色彩的仿佛腊化了的大理石雕像,慨叹铜板上划出的那成千上万条一丝不苟的线条,并幻化出的整幅的画面,有故事,有光影,是史诗,是辞典,是文化的历史。角落里,一堆鲜花和仙桃,我们相对在灯光里,室内的灯光和静物画布里的灯光相互交融,它们对我无动于衷,花灿烂地开着,永不凋谢,桃儿散发着幽香,已经熟透,却永不腐烂,我对这些也是无动于衷,在和画家笔触交流。徜徉在清宫的服饰,陶醉在密密的金线和深蓝丝织品,薄如蝉翼细如纱,海碧南红嵌金华,壮阔波澜腾龙虎,幽深香苑牡丹花。浏览着表格里的严格的服饰的等级制度,阶层之多,规定之繁复,深不可测。
今天,来到省美术馆,仔细琢磨着木刻刀的走势,如何刻画出密密的森林。在二楼,静静地听不到脚步声,《呼兰河传》里的喧闹声却在脑海里传来,仿佛带了耳机子,自己听得见,别人听不见,一幅幅画面带我走过那个时空。佩服侯国良先生的画面之简约和浓浓的乡土味,敬佩木刻家邰立平那笔笔刀工,把画面的线条和情感传递得分毫不差,有的密如蛛网,一丝不苟。尤其是那每页的繁体文字,仿佛活字印刷一般,一块块普通的木板,从此不再普通,成为了艺术珍品,有了灵性。
我在品赏艺术品时,傻傻地想了一下,我的绘画如能挂在墙上有多好。每个绘画者都有画展的痴梦,就像喜欢文学的我,心里也有一个我的《呼兰河传》。出来吧,一次和艺术的邂逅,营养足够了。
走出美术馆,一个个文字,跟着我跳了出来,我码在了上边。
2020.10.29.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