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 云
初识陈玉福教授是在2003年,一天到张掖新华书店买书,看到书架上赫然放着《1号会议室》《1号别墅区》《1号通缉令》《1号考查组》《1号检察官》“1号系列”等八本长篇小说,便想起了文坛上著名的“1号作家”。这些书是不是1号作家的作品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一本,果然是大名鼎鼎的1号作家。1号作家陈玉福,甘肃凉州人,作品曾获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小说奖、中国青年作家奖等奖项。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全买了……

2005年的“十一”期间,我到河西学院看朋友时,看到学校海报上有陈玉福教授关于“影视文学创作”的讲座,非常高兴,便混到学生堆里走进了河西学院的学术报告厅。这一天,陈玉福教授讲的是《我的文学之路》,我和大学生们在阵阵掌声中听完了陈玉福教授的讲座。讲到动情处,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我偷偷地看周围的学生,发现有不少大学生也在抹眼泪。天哪,这个作家的经历太丰富了,讲得也真是太好了!本来想要一下陈玉福教授的电话,结果演讲结束后,陈教授又被大学生们包围住了,学生们向陈玉福教授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有创作上的、学习上的,甚至还有生活上的。有一个大学生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她说他们之所以喜欢陈玉福教授的课,是因为陈玉福教授特别的真诚,没有高高在上,感觉就像他们中间的一员。她还说,陈教授不像别的教授那样,照本宣科讲完课转身就走了,陈教授就像他们的朋友一样,不但给他们传授了知识,而且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
那时候,我记得陈教授一头浓黑的头发,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陈教授穿着西装,白衬衣红领带,整洁清爽,神采奕奕,带着较浓的武威口音,声音洪亮。陈教授讲课时抑扬顿挫,妙语连珠,生动诙谐,还不停地和学生互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后来听说,这个讲座从200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05年,陈玉福教授每年在五一、十一长假到河西学院集中讲授“影视文学创作”,很受学生们的欢迎。陈教授在河西学院教过的学生,有不少成了作家、诗人,如文兵元、杨文军、赵应军等。

此后,我看到陈玉福教授不停地推出新的作品,且一部比一部火,“1号系列”十几部长篇小说之后是“1号首长系列”“女子系列”“国家系列”等等,如《一支黑玫瑰》《国家使命》《国家职责》《西部人》《西部女神》《建军大业》以及后来的《八步沙》《治沙愚公》《西凉马超》等,以及根据《建军大业》改编在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热血军旗》,还有电视剧《1号情报员》《女人的抗战》等,不但上了中央电视台,而且还获得了不少国家级的大奖。同时,根据陈玉福教授创作的《八步沙》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已经拍摄完成,电视剧本也创作完成了,即将拍摄电视剧……对陈教授旺盛的创造力和勤奋的写作精神,我由衷地敬佩!想着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陈玉福教授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力呢?
2020年5月23日,我应邀参加了张掖市网络作家协会在丹霞口的采风活动,正好张掖市文联主席程琦邀请到了陈玉福主席来参加,仰慕了十几年的大作家,直到这一次,我才面对面的和陈玉福教授认识了。
现在的陈玉福教授,和十几年前又有不同,除了不穿西装不打领带了,但陈玉福教授依然英俊潇洒;他中等个,黑夹克,旅游鞋,依然是一头浓密的黑发,还有白皙的皮肤;陈玉福教授依然笑容可掬,平易近人,像一个邻家大哥般亲切,全然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到丹霞口后,大家知道陈玉福教授就是大名鼎鼎的1号作家、金牌编剧时,都纷纷要和陈玉福教授合影,陈玉福教授有求必应。中午一起吃饭时,陈玉福教授十分谦让,主动为别人让座,给女同志夹菜。我们向他请教他的创作经历,他的回答也是十分的朴实。说当时家里穷,吃不饱,常常饿着肚子,小时候贪玩,不好好读书,被不识字的母亲掐疙瘩掐出了淤青,懂事后喜欢上了读书。当时陈玉福教授在班里虽然年纪最小,但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一次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后,便喜欢上了写作。陈玉福教授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十四岁。陈玉福教授母亲虽然是文盲,但她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陈玉福教授因为家庭成分高,所以失去了上学的资格,同时也因为此而不能通过招工、参军、上大学(那时候上大学是推荐)而跳出农门。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陈玉福教授决心通过当作家跳出农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陈玉福教授终于如愿以偿,不但成了大作家,而且还走上了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兰州文理学院等大学的讲坛。

陈玉福教授在农村当了四年的农民,什么样的农活都会干,什么样的苦都受过。四年后,也就是陈玉福教授18岁的时候,考到村里的学校当民办老师。从此陈玉福教授边学习边工作,一直坚持读书写作。1980年,陈玉福教授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夜遇》登上了武威地区文联主办的《红柳》杂志,紧接着他的作品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
早在陈玉福教授当农民的时候,一位漂亮的爱读书的姑娘喜欢上了陈玉福教授,她主动地经常到陈玉福教授家的茅草房里借书看。通过文学这个红娘,两人谈起了恋爱,最终和这个女孩结为夫妻,正应了陈玉福教授母亲说的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话了。后来他的中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登上了《小说家》《小说》《电影文学》《飞天》《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省级、国家级大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便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几十本“1号系列”“1号首长系列”“女子系列”“国家系列”等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这时候陈玉福教授真正的出名了,来采访的多了,宣传的多了,做节目的多了,应酬也多了。现在,陈玉福教授已经成为了西部乃至全国著名的1号作家金牌编剧了,但陈玉福教授还是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创作。
今年三月,陈玉福教授退休了,被张掖市和甘州区引进来为“甘州府城”的启动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创作以甘州府城为背景的《八声甘州》“五个一工程”,即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广播剧、一部电影剧本、一部舞台剧本、一部电视剧本。陈玉福教授给自己的要求是,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必须保证6000字的创作。这样的状态他已经持续了20多年了。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一件事。陈玉福教授做到了,他的50多部作品、1000多万字就是这么来的,他是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榜样。

今年8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张掖市新华书店举行的陈玉福教授公益讲座“文学与市场”暨用影视形式讲好张掖故事之长篇小说《西凉马超》签售活动。在活动中,陈教授深入浅出的讲了自己这些年的写作,并鼓励张掖的写作爱好者立足本土多留心多观察多写作,挖掘出更多的好素材,讲好张掖故事。这让我们这些张掖的文学爱好者们蠢蠢欲动,希望跟着陈玉福教授学习,成为陈玉福教授的学生。
今天,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了更好地带动张掖的文学爱好者写好张掖故事,张掖市文联牵头,陈玉福工作室主办了“讲好张掖故事作家提高班”。经过自愿报名,精心筛选后,确定了10名学员和5名候选学员组成了“讲好张掖故事作家提高班”。10月8日,由张掖市文联、陈玉福专家工作室主办的“用文学+影视的形式讲好张掖故事作家提高班”在临泽县文化馆开班了,陈玉福教授做了题为《挖掘传统文化,讲好张掖故事》的讲座。张掖市政协原副主席董福寿、张掖市文联主席程琦、临泽县政协主席刘光辉、《张掖日报》副主编陈文宝等领导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临泽作协会员及文学爱好者100多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陈玉福教授从对张掖历史的挖掘,对身边素材的提炼,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精彩细节的捕捉,对熟悉场景的再造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多角度地讲授了小说整体构思的方式方法。整堂课思路清晰,讲解流畅,结合陈玉福教授的作品,在讲座中穿插着陈玉福教授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惊心动魄,令人振奋。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多年来,写了几百首诗歌,几十篇散文,也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一些。但对于小说的创作,还是有些望而却步,一直没有涉猎,听了陈教授的讲座后,才觉得写小说、写剧本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暗自下了决心,好好向陈教授学习,争取也能写出好的小说来。

天色近晚,大家收获满满。这时正好一道晚霞透进窗照在陈玉福教授的脸上,陈教授神采飞扬,光芒四射!带着对张掖这块土地的热爱,陈玉福教授将带领大家深入挖掘张掖文化精髓,讲好张掖故事!这是张掖文学爱好者的幸运,也是张掖人民的幸事!

本都市头条由张掖市文联主办,陈玉福专家工作室承办。
总编:1号作家
主编:清浅
副主编:蒋振峰
责任编辑:王栎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