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山村的“暖兵”
---记驻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石臼村第一书记吴勇
(作者:魏佑湖)
瀑布对悬崖无所畏惧,所以唱出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我虽然已过了恭维别人的年龄,但我还是怀着澎湃的心情去赞美奋斗者的青春。
---笔者手记
“暖兵”是驻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石臼村第一书记吴勇的微信昵称。他当过兵,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工作起来风风火火、雷力风行。他是个普通人,他没那么伟大,他只做着一件件平凡小事;可他在平凡中彰显出了伟大,在琐事中彰显出他人格的魅力。他做第一书记,与群众打成一片,与村两委成员融为一起,从没有摆第一书记领导的架子,甘愿做村两委成员的“下手”,为了上石臼村的发展,他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夙夜在公,一心想要扭转上石臼村的贫困面貌。
重阳节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我迎着旭日走进了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石臼村。
老党员说:吴勇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孙兆花老人今年83岁了,身体很硬朗,是58年入党的老党员,曾经做过村多年的妇女主任,是一位老模范,解放后为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走进孙兆花老人家,老人正在吃早餐,知道了我的来意,老人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吴勇驻村的故事。吴勇驻村后,挨家挨户的走访,特别是对孤寡老人,问寒问暖,问吃问喝,大大小小的事成为了他心上事。对村的情况很熟悉,谁家有困难他都了如指掌。孙大娘说:“我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去年走了,四个女儿嫁到了外村,也不常来,吴书记经常来家帮忙干活。”“春天的时候帮俺上山运粪,现在又帮俺掐花椒,什么活也干。”当我问起吴书记是个什么样的干部时,大娘激动的不加思索的说“吴书记太好了,这样的书记很少见了,是个优秀共产党员,吴书记是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话说到这里,外出干活的程继庆老人回来了,程继庆老人曾是一名教师,接过话茬说了起来,“吴书记这样帮助上了年纪的人,大家都过意不去,他太好了”,说着老人眼里含着泪花。“逢年过节都是给全村的老人送米,送面,送油,还给茶叶,点心啥的…吴书记是个拿工资的人,家里也有老小,……俺从心里佩服他”。
“帮人上坡干活,他总是很晚才走。劝他早点走,他总是不肯,天黑了才走,我们吃饭了,他还没吃饭,我很少见过这样的干部。”老人停了停,接着哽咽的说“前两天,他帮我从山上扛东西,月亮都上来了,劝他在家吃饭,他怎么也不吃,看着他走出家门的背景,俺都掉了泪……”
那天,月光很亮,洒满了整个小山村,也朗润了程继庆老人的心。
当我问起你们舍得吴书记走吗!两位老人一脸的不高兴,异口同声的说“不能让他走,俺哪里舍得?!全村人也不舍得。他要是走了,让俺放不下心,让俺想他……”从老人的说话的语气中,我知道这是两位老人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是呀,平凡是他的生命,真诚是他的底色;美丽的生命从来无须雕琢,因为它本就简洁而深刻。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内心里崇高的道德。他似一头倔强的老牛,愣是拉不回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他也许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许只是平平凡凡的人间琐事,但人间烟火就是从零零碎碎点点滴滴的小事升腾的,形成了茫茫乡村之中的萤火与星光,汇聚成“曙光”在前的欣喜图景。
贫困老人说:吴勇,他比俺亲儿子还亲
走进魏传花老人家小院,给我感觉很干净,屋里床上的被褥叠放的很整齐,这是农村人家少有的现象。老人正在喝着莱芜老干烘茶,一股喷香迎鼻而来。魏传花是个贫困户,今年76岁了。儿子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撇下了一儿二女,为了生活,组成了一个新家。老人说:“我姓魏,儿子媳妇姓陈,孙儿孙女姓程,组成的这个家可不容易了。”当我问起吴书记的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过年送米,送面,送油,送鸡蛋;正月十五送元宵,逢年过节什么都送。平时还给老人送饭,下雨天给上坡的群众送雨伞,帮人掐花椒……他做的好事说不完。“我从18岁嫁到上石臼村,现在真是享福了。”老人指着茶壶说“这干烘茶就是吴书记送的”。“吴书记在俺村里真是下了力了,为村里人着想,真是个好领导”。
老人反反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真是享福了,吴书记比俺亲儿子还亲。”
事有可原,因为组成的特殊家庭,"外来”的儿子不是那么适应,通过吴书记的走访多方面做工作,现在大大的改观了。老人指着窗台让我看:这是我儿媳妇送的“枪手”,这是“洗头膏,香皂”,这是刷碗用的“洗洁剂”等。老人停了一会,又说:“我过了半辈子也没用过洗头膏洗过头,现在用上了,洗出头来还香喷喷的,孩子真的孝顺了”。
遇见吴勇,让我意识到,人的灵魂假如只局限于狭小的自身,陶醉于自我的小生活、小成就,内心的天平就会因为利害得失而倾斜。而总有一种人,乐于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正是这样的人高擎着信仰,推动了国家的复兴。他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叩响信仰之问,塑造信仰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陸,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上石臼村,村民的陋习在变,人心在变,家风也在变,……
群众说:现在,还有什么理由不满意
我去村委的路上,有一对夫妇在自家门前采晒干的辣椒,红红的辣椒,真是喜人。我驻足与之攀谈,采辣椒的同志叫程玉芳。今年的收成如何,家里还有什么收入。他告诉我这几年好了,并说:“我们这里‘芳’是一个辈份”,“还可以…”。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到:他作为上石臼人很骄傲。问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程玉芳连说了三句“变化大了,太好了”。我问他“好在哪里?”程玉芳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支书很有能力,群众拥护他,新来的第一书记真心为大家,没底说的。”他指着眼前水泥路说:“第一书记来,村里修了水泥路;常年吃上了自来水。”他看了我一眼,底下头又说:“原来可不是这样,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原来没有自来水,就靠几家打眼井吃水。”“原来路两旁杂草丛生,乱椎乱放,现在多干净了”。接着又说“现在民风也好了,不见打架骂人的了,东西也不丢了,晚上有了路灯。”“现在干部真心为老百姓付出,捐钱,捐物,这个社会太好了”。“你满意吗?”我问道。“满意,我太满意了!”“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乱,但我经历过很多的苦难,比较一下就知道了,现在国家这么好,老年人享福了,减轻了孩子的负担,还有什么理由不满意?!”
是呀,还有什么理由不满意。这是一位村民发自心里的话。
目前,上石臼村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阶段性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安全饮水、路电网讯邮全覆盖。
“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人,而是没有穷人”。“一个村庄最伟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党领导下的农村集体治理体系的有效建设,振兴乡村,是去除贫困,实现小康的根本保证。
村干部说:他没有架子,融入到村里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陈爱华,上石臼村党支部副书记,她和我开玩笑的说“吴勇对老年人太好了,群众对吴书记的评价很好,他快把我们顶了。”她接着说“什么是第一书记,我觉得融入到村民中,融入到班子里,不当局外人,成为一家人,就是最好的第一书记。”
她历数着吴勇驻村的事:疫情时,村里条件艰苦,缺少必要的防控物资,吴勇就自费一万多元购买口罩和消毒液等物品发放给村民,送到检查站。经常给贫困户和老人买药,采购生活物品,给生病的老人送钱送物,给村里的四名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帮程继庆、程遵照等老人摘花椒、收板栗,秋收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都在山间地头帮忙。贫困户老人陈玉花摔伤,做手术需要用血,家人找到他,他第一时间通过血站为陈玉花联系血源,让老人当天顺利做完了手术。我们村西岭有11户人家,有一户困难户,他总是翻山越岭给送生活物资,送药,解决了困难户的困难,也为卫生室的同志解决了难题。
逢年过节都会联系爱心企业到村走访贫困户和老人,每次活动都会自费一部分,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很多村民都问他啥时候回单位,说不舍得,不让他走。每每谈到此事,乡亲们说着说着眼圈都红了落泪了。他帮助村里建起了幸福院,让老人们有了就餐、休息和活动的场所。接送孙兆花老人进城打针,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
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不误。疫情期间坚守岗位一百多天,自从去年十二月份至今,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和星期天,母亲住院和女儿生病都没有时间陪护。他坚持每天都到贫困户家中走访,问寒问暖,特别是吃饭时间,都要去年龄大的贫困户家中看看他们吃饭情况,经常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饭菜留给他们,自己在办公室随便凑活一顿。他和村两委干部定期上门探望,对生活必需品短缺及采购困难的贫困户提供代购送货服务,累计服务百人次,保证贫困群众“有人管、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有保障。疫情期间捐款捐物约计一万五千多元。今年已经献血了13次,献完血没有耽误一天上班。正像他说的“他会将无偿献血作为毕生的事业去对待,直到有一天献不动为止。”他要用自己热血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将爱进行到底。他就是这样一个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他人生的希望的人,一个真正的“活雷锋”。
作为第一书记,驻村不扰民、帮忙不添乱。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加强党建,凝聚民心,提高村干部的公信力、凝聚力、战斗力。 同时认真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让群众感受到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全面脱贫建设小康过程中,倡文明,树新风,抓好“出彩人家”等评选活动。 根据镇上统一部署,完成流转土地55亩。积极创造条件亮化村设施,按装太阳板路灯40盏,硬化生产路1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生活生产。
不管是谁安排的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竭力去做,而且做好。陈爱华副书记说着,我的心在激动,眼里噙着泪水,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她说着说着,似乎也有点激动,停了停,又说:“我给你说件小事吧,电视台来安装接收器,当时村两委成员不在,给他打了个电话,他就领着人帮着给安装好了。”“救人所急的领导,就是好领导”。“他太没有架子了,如何事都竭力干好,甘愿做村委人员的‘下手’,就连复印材料的小事,他都肯开车去做”。
大好的事情,多半在草芥莽棘之中,只有奋斗,才能获得。吴勇把全部的智慧与汗水,都倾注在小山村的大事小情上;他那颗永远不变的初心,闪耀在艰辛而充满希望的扶贫攻坚路上, 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披星戴月,进村入户,一桶泡面,简单却很快乐;记不起多少个严寒酷暑,他们风雨无阻,牺牲假日,舟车劳顿,疲惫但很欣慰!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种信念,那就是责任,那就是担当,那就是奉献!他常年如一日的行为,诠释了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诠释了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真情似泉水,直抵心灵。
吴勇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上石臼村,让上石臼村变得一天更比一天好!有了这脉脉的暖阳,有了这悠悠的深情厚意,有了这深深爱着上石臼村的第一书记,有了这样一颗红心,一腔执着,上石臼村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乡亲们的生活定会更甜……
我想起了巴金在《繁星》中的名句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吴勇在扶贫攻坚的路上,就是跳跃在乡村之光,也是希望之光,更是我们民族之光。他跳跃在村民的手中,有着无限的可能,如“暖阳”,光明无处不在。这不正是巴金先生描写的点点繁星吗?!他细碎的故事如星光,是“曙光”在前的美丽图景。
在扶贫路上,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活雷锋”,不也是一种至高、至真、至纯的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