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文/倪双民
“九月里九重阳,哎收呀收秋忙,谷子呀么糜子呀哎一堆呀么堆上场......”每当回想起这首充满泥土芳香悦耳动听的歌曲,想象中总是- -幅繁忙丰收的景象。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改革开放四十年,生产力长足发展,耕作方式大改变,在农村少有种植谷子糜子的农户,因而再也看不到那样繁忙而又温馨的秋收景况。走进村子,看到几位年长的老人在路边转悠,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走上去与他们闲聊,谈聊中他们只知道今天是重阳节,对于重阳节的来历和其中的含义知道的并不多,更不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的说法。
重阳节起始于战国时期,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是吉祥的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重阳节之所以被称作老人节,是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节的。至此,重阳节又赋予了新的内涵:登高赏秋,感恩敬老,大力倡导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九”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移民搬迁成为风尚,年轻人不断外流,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虽不愁吃饭穿衣,但情感生活却存在极大缺失,内心寂寞孤单,缺少精神慰藉。正像“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在《沉醉东风重九》中描述的那样:“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此时此刻,寄居在城市的人们可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放下工作的疲劳,带着儿女登高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正如唐代诗人邵大震在《九月登玄武山旅眺》中所云:“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在秋游赏菊的时候忘记了身后的老人,撇下了家中思念你的亲人。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何为其孝?不是仅仅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老人的精神需要。在保证老人吃饱穿暖的时候,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多开展适宜于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打打牌、下下棋、摆摆龙门阵、看看民间戏曲。农村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孝亲敬老的活动,让孩子们去关心老人、亲近老人,使农村的空巢老人感受到晚年生活的欢乐。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的我们更应该常回家看看,给予老人更多的亲情陪伴,听老人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忆当年,给爸妈揉揉后背捶捶肩,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脸上多一些欢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漫山遍野,秋色苍茫,枫叶红遍,菊花芳香,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但愿来年的重阳节我们乡间的空巢老人们不再寂寞彷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