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惠南文学社正副社长姚海洪、唐根华正在赶写两个一百年作品……
文/袁德礼、摄影/闲语
在申城一千多家文学社团中,恵南文学社、出海口文学社知名度、美誉度远播海内外。
日前,惠南镇党委副书记马妲球来到文学社调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社长姚海洪说“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正抓紧创作剧本”。
日前,惠南文学社社长姚海洪、唐根华邀请我过去跑跑,才知这些文学创作进程。
正巧碰到创作骨干陈志强、施国标、陈明坚、尤维君、周莉等,给我赠送他们出版的各类书籍📚。

副社长、作家兼出版家唐根华帅哥对我说“我们惠南文学社创为近三年时间,定期出版惠南文学刊物,每年六期。配合政府还不定期出版了恵南镇红光村“城中村”旧改纪实、惠南精神之“再出发”、惠南“战疫情”、惠南杯诗文大赛作品选等书籍。受到浦东新区、惠南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拨款30万元给文学社、还在镇政府大楼里腾出二间办公用房。
坐在一旁的本士作家姚建国先生无不感慨地对我说:“文学社能办得一片红火,离不开热心人唐根华的无私奉献”。

采访中得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姚海洪的新作“南汇嘴传奇三部曲”出版,我表示祝贺。让敬佩的是,姚海洪先生70多岁高龄,还在不断写作,的确令人感动。他长期在基层工作,生活积累丰厚。他的写作起步也很早,曾得到茹志鹃等上海作家的指导。退休之后,他将以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故事集结起来,以每天两三千字的速度持续不断地写作,终于完成了《海啸》《海神》和《海恋》这一长篇系列。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于基层的“在地”人士,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现场感,这与那些立足于虚构、想象的

长篇叙事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曹大麦这样的基层干部,都是奋斗在第一线的党员干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改革开放、立志于做一番事业的创业精神。他一方面有原则性,大事情上不含糊;但同时也充满了人情味,对妻子、对同事和父老乡情,都能够将心比心,推心置腹。作品的现场感很强,展示了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都市近郊区县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的世态与人情。像土地开发,第一个就遇到不法商人与地方官员内外勾结的案例,像这样的情况,可能在城市扩建之初,很多地方都有,但作品的可贵之处,不仅有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从人物描写主要出发的概括与提炼。譬如一些情节设计,都是围绕镇长苏正明来选取的。总之,作品触及方方面面,场面较为开阔,从县委书记、镇长、开发区负责人、企业老板,乃至黑道人物。

姚海洪先生对于基层的生活非常熟悉。照很多人的想法,浮游于江湖,黑白都吃,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也是天南海北,只问东西,不论是非。但事实上,这一长篇系列主调是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作品对一些基层干部的描写,突显其身上的凛然正气。像曹大麦等干部身上,体现的是带领群众干事业的决心和自信,他们视野阔达,精神饱满,才华出众,嫉恶如仇。像一些地方官员与黑势力勾结,鱼肉百姓。曹大麦就联络律师和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群众利益,获得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层干部在带领大家干事业,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才有可能在健康和科学的

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作者这样的把握和书写,并不是因为对基层组织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而是源自于他在基层大半辈子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他意识到基层社会的确有这样一批能干的官员,不为钱、不为权,只是想干一番事业。这样的切入,不仅符合姚海洪先生自己的思想,也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所想要抒发的价值理想。在他看来,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些优秀的基层干部,同时也壮大了基层社会的正能量。因为社会越是发展,越是要求有序管理。如果社会越来越腐败,越来越陷于紊乱的权力游戏,社会的健康发展就无法实现。所以,小说中主要人物身上始终洋溢着一股正气,这也是作品最为有力的地方。姚海洪十年出版了十本书。我还期待他不断有新作问世。

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党委副书记马妲球来到惠南文学社考察调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社社长姚海洪和副社长唐根华特作专题介绍。并就献给明年建党100年而创作沪剧文学本《浦东抗日英雄》如何搬上舞台进行专题汇报。
姚海洪说,本剧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最残酷最艰难的1942—1944年间,在浦东新四军淞沪支队英勇抗击日伪和浦东人民舍生忘死保护新四军的事迹。

浦东和浙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3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1942年秋,日寇结集了5000多兵力,加上汪伪的几千兵力,开始对浦东进行大清乡,他们把浦东三个县用竹篱笆围了起来,167公里一线还设了三十几个检问所。考虑到浦东抗日部队不久前大部分撤去了浙东,为坚决执行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方针,浙东纵队党委派英勇善战的朱亚民带11名勇士潜回浦东,与日伪周旋,择机打击敌人,在斗争中壮大,最终夺取反清乡的胜利……

第一场,朱亚民等潜回浦东之后打了几场胜仗,这天,在大团诛杀了投降日寇,做尽坏事的伪镇长韩鸿生,经过二团的时候,救下了被地主毒打的十三岁的男孩小海,仅仅是因为流浪儿饿极了才偷吃了邵地主祠堂的馒头,朱亚民等狠狠教训了邵地主。小海成了新四军淞沪支队小鬼班的战士。

第二场,由于叛徒告密,淞沪支队二中队在盐仓被日伪包围,支队副官沈一青和中队长五行之为了掩护部队突围受伤,房东叶嫂让他们躲进羊棚,被日寇搜出,押到叶桥。在敌伪威肋利诱前,坚贞不屈,叶嫂在被行刑前要求加入共产党,沈一青和王行之批准。三人壮烈牺牲……

第三场,王艮仲是国民党立法委员、实业家,汪精卫准备发表他当安徽省长,王总忐忑着,国民党派员来命他不要去赴任,汪精卫派特务来劫持王去就任,千钧一发之际朱亚民率部歼灭了汉奸,王艮仲最终没去就任,投入了支持抗日的一边。

第四场,朱亚民率众去鹤沙抓住盐仓叶桥告密一事的叛徒,汉奸邵少敏和徐新,还抓了伪镇长、警察长、巡防长等十三名汉奸,全部一举镇压。后又进行几次锄奸,震摄了汉奸……

第五场,朱亚民他们在打击日伪几次战斗后,又去袭击封锁线最大的日寇检问所——钱桥所,活捉了三个血债累累、强奸又杀害女学生的日本鬼子,处以极刑,同时又打了伪军据点。

第六场,943年庆祝反清乡胜利一周年,区队长毛林生未婚妻因家破人亡,寻了二个多月,终于昏倒在沟渠上,千钧一发之际,新四军救了她,后当卫生员,写战争中真挚的爱情故事。

第七场,朱亚民他们通过泰日学校老师搭桥动员泰日伪军100多人反正投入新四军,期间二个反对反正的军官当场被镇压。

第八场,日寇一个小队50人,经过六灶朱家店时,朱亚民他们利用地形地物,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歼敌34个。这一场战斗是新四军在江南地区歼敌最多的一仗,最后被中央军委作为模范战例进行表彰。

这几场戏,基本上代表了那个时期新四军与日伪勇敢战斗的缩影,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新四军抗日的缩影,具有相当的深刻意义,可以说是党史中的一个小片断,红色文化的小故事,有教育鼓舞人民的作用的。
听了姚洪海的介绍,惠南镇党委副书记马妲球就夸赞他有魄力,有眼光。

再说四十年文学耕耘和作嫁衣的唐根华是大家公认的和姚海洪是好搭档。
唐根华始于1978年冬天,那是结束了世无前例,国家和人民开始励志向上、大干快上、大治之年代。我国是大河文明,历朝历代把治水管水作为首要任务,也是使国家出彩的事业来抓。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七九年开挖的大治河——上海最大的人工河,就是那种状况下产生的。姚海洪因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之类,又本身在水利局工作,理所

当然地去县水利指挥部的宣传组。宣传组不仅自己写稿,还要去各个公社征稿。那次,姚海洪去黄路公社指挥所时见到了唐根华,那时他还二十左右英俊的小伙子,宣传组长说他好学上进,并把他的一首诗给姚海洪看:“两手一拉挺起胸,二座泰山似流云,公社小伙学大寨,改天换地力无穷。”在那个年代,这种意气风发的夸张的诗是时髦的、应时的,所以鼓励他去报社投稿,结果不久真的在报纸上发表了,这一次成功,更激励了唐根华的创作热情,从此唐根华对文学一发不可收拾。

更也许姚海洪与唐根华有缘份吧,一九八二年唐根华上调到南汇水利局料具站工作,领导见他会写文章,就让他写单位改革开放,发展等的文章,姚海洪正巧在局里编南汇水利简报,唐根华的文章就屡次被姚海洪选中并刊登出来。后来去当了局办负责人,又去县志办,又去当一个基层的一把手,忙,疏于这种文字工作,于是姚海洪和唐根华的联系渐渐少了,自己的创作自然而然也少了。

如前所述,二个人如果有缘份,自然而然还会聚到一起。多年之后的2015年春,姚海洪一个朋友出书,在他妻子的激励下,姚海洪心血来潮写出第一套长篇小说《白龙港传奇三部曲》---《风波》《风流》《风雨》。2017年春,正当姚海洪不知如何付梓出版时,有朋友推荐他找唐根华, 说他帮人编辑出了好多书。他们彼此已多年不联系,当他们相见后十分甚欢,当姚海洪说起出书事宜,唐根华一口答应帮联系出版社,于是唐根华请印务社帮姚海洪排版,出样稿,联系名人写序,制作封面等等,最后

联系到了文汇出版社,责任编辑和分管总编审稿后认为:主题积极向上,结构紧凑严密,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优美流畅,马上予以出版。自此姚海洪用一年半时间,创作并出版发行了这三部曲,出版社还联系了当年在上海展览馆举办的上海图书展,自然姚海洪的书也上了书展,在读者中造成相当好的影响,被人称为反腐的力作。这一下子更刺激了姚海洪的创作欲望,马上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了第二套三部曲,即《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万万没想到,时过境迁才一年多,

姚海洪认为写得更为出彩的社会小说,却被坐上了冷板凳,连续四次、四个出版社或婉转或直率地拒绝了出版,尤其是三联书店的副主编更如此说:“小说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积极向上,符合四项基本原
则,故事情节生动,结构严谨,人物印象鲜明,语言文字优美,可我们对里面涉及一些问题理解不深,建议让别的出版社出版。”那意思明人不必细说,因为有些反腐的情节,呜乎哀哉!其他三个出版社大同小异。

唐根华却毫不泄气,继续帮姚海洪联系出版社。突然他想到了上海XX出版社,莫言的作品,开始一些出版社也不敢出版,也有一些敏感的地方,这个出版社的领导慧眼识宝,认为一些描写切中时弊,无伤大雅,及时把莫言的几部小说出版,轰动了文坛,莫言也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唐根华通过浦东作协某领导的推荐,将姚海洪的书交出版社审

查,责编和分管主编审查之后认为挺好呀,符合四项基本原则,有些鞭策问题的人与事,也有必要的,没什么可以瞎紧张的呀。于是顺利于2018年正式出版,再出版了《海洪中短篇小说选》。后来唐根华帮姚海洪出版了抗战题材的《浦左剑月》和建国史的《浦左圆月》,今年又帮助出版了上下集《城墙下的那个女人》。至此,五年之内,唐根华帮姚海洪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功德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出版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唐根华功不可没。

在这多年中,唐根华为作家们出版了不少单书单号的书集,值得一提的是,他多方设法争取来丛书书号,丛书书号价格低一些,深受广大业余作者的欢迎。因为当前一些出书者,大多是一些退休者,写书是为了记录一个时代这一代人的甜酸苦辣,为的是为自己留下一些经验教训,为子孙留下一些精神食粮,为即将逝去的夕阳留下一点光彩,他们大多数囊中羞涩,唐根华的这一举措使大家正中下怀,这几年中,他寻觅来了150本的丛书号圆了这些作者们的出书梦,劳苦功高!

唐根华作为浦东新区作协副秘书长、惠南文学社的副社长,为每一个出书的作者召开作品研究会时,他都鞍前马后、联系会场、联系就餐、联系发言者撰稿,自己写主持稿,有时也写发言稿,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为每一个出书者写一首古诗新韵,并让书法家写成条幅,赠送作者留作纪念,意义深远。称唐根华为勤于为人作嫁衣的红娘一点都为过。现在唐根华是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家、著名社会活动家、惠南文学社副社长。

唐根华很勤快,在为他人作嫁总是积极主动,而自己在文学创作上也是锲而不舍、奋发向上,他又不耻下问,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批评,及时修正。比如他写了诗总要让人看看,之后聆听他人的修改意见,经过多次这样的研讨,他写的古诗新韵进度较快,有了诗意。

唐根华求学时期正是世无前例年代,没学到多少文化,他爱好文学,孜孜不倦地钻研,努力耕耘,多年来苍天不负苦心人,也颇有建树,先后出版了二本报告文学集,实属不易,祝愿他在文学事业上不忘初心,不断努力,会有更大的造诣!希望他继续积极地为他人作嫁衣,多出书,使我们文学园地绽放更多的花朵,造就一片灿烂的光景。

看在他们的特殊贡献,我准备写篇内参文稿,给新华社长、党组书记、总编辑何平同行,向他真实反映乡土文学在各地蓬勃发展的势头,这是一面坚持文化自信猎猎飘扬的旗帜🚩……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