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忑侠诗歌艺术的多维透视
张克瑶
一
认识张忑侠之前,我在教育系统的优秀平台《语文在线高中版》上,已读过她十几篇释读春秋士人的文章。留下的印象是,这位有隐秘阅读品味的教师,不是用沉默对待生活的人。
她在当今国家层面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已不复以文言文作为书写语言的今天,发挥比较出色的文化禀赋,给语文课教材里的古文单元增量;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天地广涉诸说,为莘莘学子了解老祖宗留下的吉光片羽开拓新视野、强健主体能力方面,做了些慎思、明辨的工作。
前段时间,我从文友那听说忑侠把她这些年发表的现代诗整理分辑,出版了个人诗歌选集——这本是提升文化合作规模、践行价值追求的好事,我却惊悚了一下,产生出深深的忧虑。
目下发表文学作品的报刊、网络平台多,追求文学梦的人各有侧重,张忑侠的现代诗我几乎没有读过,我的排斥心只所以大于接纳心,是我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我不知她所做的这一切是对梦想的追逐,还是为生命的一个目标在努力。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具有稳定的历史内涵、明晰的概念系统。中学语文教师张忑侠用平移的方式协接诸儒旧说属外引资源;而新诗属于个体内生,从外在形式到内在追求有它的规律与高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圣贤们的向往与规划,和我们这个内涵丰富、奔涌着力和美的时代精神物质、精神高度不那么对称,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与抵牾。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不大相信游弋于老子、孔子之间,又抵近过孟子、墨子的张忑侠会不受感染地创作出具有高清洁度的现代诗歌。也就是说,她在诗歌创作中即使不直接引用圣人的桥段同声相应,至少会间接地获自同一源泉同气互动。
我还想,写诗的张忑侠即使不侧重传统文化,为人师表的身份和她以前依赖过的高等专业教育生起的崇敬感,也不允许她摆脱当代现实主义固有意识形态理念对诗歌的限定。她纵有强烈的生命力,在完成意识和语言在诗歌上的高度融合时,就不得不仰人鼻息,就不可能像优秀的诗人一样举止自如。再说,人的“容量”有限,她涉及的范围丰富了,创作的才能也会被分散,那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会削弱。
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我设法搞到这部命名为《红尘遗梦》的诗集挤时间阅读。我想从中找出些硬伤,劝说一下这位中学老师: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们是罕见的天才,他们也难以让荆棘生长出蜂蜜;你在古人思想的荆棘上生长出的现代诗歌,会有多少现代意识的“蜜”?出书等于一次涅槃,现在大意了,以后会后悔的。

二
从目录看,这部既出的诗集分六辑,收203首诗。
忑侠写诗,不似水管里的水,拧开龙头就会直流。她的现代诗如她的文章,属于“阵性”发作的产物。像丹江的水,有丰水期、枯水期之分。她的每首诗后虽未标记写作的年、月、日,但从同母题的诗歌扎堆中可看出来:他诗歌的主题跟许多诗人的类似,大多在故乡、亲人、朋友、爱情的圈子淹滞。这是机智的选择。因为这类主题和所有人的经历关系密切,容易引起共鸣,但不能说这是高明的举措。这又是因为“大作家习惯于写政治的肮脏、历史的沉重、人性的救赎、社会的狡诈(刘瑜语)”。她的诗,单看标题,有在小圈子循环、满足于同行之间相互唱和的嫌疑。
我还想到,在传统文化里洄游的张忑侠,用现代汉语系统分析那批思想家的著作时,包裹在文字间的神情把她受教于人的谦虚,与在别人家做客的拘谨显露得相当完美。而不像一些花里胡哨、以利益化“弘道”的“国学大师”,嫁接上诗人的想象力,在古人的一句话上都可膨化出光学、力学、时空理论、外交辞令……。她的解读动机简单,道德鲜明。她的直译如字口清晰、用笔一目了然的汉隶《曹全碑》,使人赏心悦目,又生货真价实之感。
但是,她写诗时,从理性和情感上如果仍依靠她的这些特长,把自己封闭在既有文化经验里不做调整,让自己世界观的中枢还分布在现成的概念网络上,叫那些古老的智慧拥有解释万物运行的绝对权力,视现代诗为新的释放出口,不但会朦胧当代人的意识,还会牺牲春秋士人的一些创造发明。这样的写作,即使不能说完全失效,起码与我们的时代有不小的隔膜。
她有调动、驾驭自己内心储备,让思想自动转型的能力吗?她会约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的自觉与自我完善的内动力,从而完成自我锻造、主体重塑吗?
我随意翻开一辑诗稿浏览,轻松进入了她虚拟的境界。我恍惚觉得《残柳》的枝条带着他的个性朝我迎面扫来;赤壁草“怒发冲冠”;《红枫》的叶片幻化成温润的手掌轻抚我面颊上的伤痕;不小心惊醒《一朵雪花的梦》······。我从《人与鱼》的对视中还未明白过来,已被强势的诗行带到了诗人预设、假定的《路》上。我找不到一个人影,只听见那天籁般的回声在环绕——
一边铎音声声禅境
一边世俗烟火正浓
夹在中间的
是——路
回归那边
都得选择
否则
就只能在路上
8句诗如8句话,写得很随意。意象的空间位置不确定。背景、细节,尽是些语焉不详的粗线条。又像印象派画,简单、鲜明。我从字面无法判断这诗是忑侠知觉感知饱和的时候,深入到情绪层面后反弹的心声,还是诗人叠加意象碎片,让空寂的概念假托哲人的口气在施教。心声没有施教宽阔,用固有意识形态度量教育意义不大。诗人写得不详细,读者看得不尽兴。
忑侠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学会了古圣人对事不做精细评判的暧昧态度。她让她的感知形成“讲”秩序的氛围,在读者头脑中刺激出逻辑起点以玄思本体问题:拿我来说,上学那阵不用功,没按时代标准拿上大学文凭,就进入不了体制保障的单位(诗中的禅境?)。现在老了没有自卫的福利,为了生活(诗中的烟火?),我“就只能在路上”奔波。
虚拟境界不光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十三世纪波斯诗人萨迪早就说过,读者的体会不符合诗人的初衷,说明诗有感染力。
必须指出的是,这类似哲理、格言、日常妙句做索引,用思想诱导读者的诗,虽然容易启动读者的联想机制,但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多种方式写过,忑侠只是变了一个叙述角度,重新调整了一下句式而已。在我看来,和她释读春秋士人的文章,在同一水平线上:励志可以,不算独创。
《残柳》系列属于“秋愁”范畴。写秋愁的诗词可谓汗牛充栋。《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没有因节令的无限循环而叹人生短暂,他面对秋天的景象、秋天的传统母题,调动起来的感兴和传统诗词中的秋愁唱反调,全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忑侠的诗,也和秋愁唱反调,但没有伟大的气魄与力度。
新诗“革新能手”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中也写过秋愁,他用“矮小而年高”的垂柳做引视线,把秋天的当代诗意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忑侠对秋末柳色特征的发现,像郭小川一样,以特别精细见长。不同的是,她从残柳“枯败”中产生的相反感受与特别领悟的场面没有郭小川的宏大。郭小川给垂柳赋予激情,让“苍绿的叶子”像老人的手“抚摸着快熟的庄稼”为时代放歌:忑侠从“枯败”中提炼出的“生之朦胧,死也缥缈”纯属个人体会,和近年“私有形态”写手有相似之处。但和借秋愁歌式微的古人相比,她比写“枯藤老树昏鸦”的马致远昂扬,比“碧云天”只看见“黄叶地”的《苏幕遮》自信。
这么比对下来,张忑侠的秋愁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把话题扩大一下。
长期以来,多数诗人、读者审美的潜在前提是,诗歌一定要反映客观现实,不如实就不动人,就没有教育意义。此种审美铁律非意识形态对诗的附加,而是源于明朝人杨慎的《升庵诗话》。我们把杨慎的直觉当成了唯一正确的通用标准。用此铁律打量张忑侠以“我”为引视线的诗,便全是与他人关系不大的独白与私语。做个人备忘录尚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难。而清朝人何文焕却有另外的思维逻辑,他认为杨慎的直觉没有可靠性和可行性,是痴人说梦。他在《历代诗话考索》一书中的原则是,诗歌只要表达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他的审美标准虽然不那么深入人心,但和现代文艺心理学,与古今中外诗人的创作实践非常契合。张忑侠的诗,贴合何文焕的美学原则。她用诗感染人,而不用诗教育人。细想我前文列举的诗人词人和他们的诗词,不也是这样吗?
对此,为了更好的说明诗的积极意义和普世价值,我们暂不做立竿见影的宏观判定;本着“例不十法不立”的原则,继续进行个案的微观分析吧。
三
和充满玄思、哲理的《路》相比,《我不止一次地拔掉杂草》这类具有通俗生活流的诗,忑侠通过“我”这个既坚韧也脆弱的女子,把乡愁写得别具一格。
陈丹青说过,人只要坐下写文章,即便是写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在谈“自己”。张忑侠的诗,不可能是全谈她自己,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可以作假设。在这首诗中,她虽然未按女儿回娘家的程式写,我们也不知这女儿回娘家的具体原因,但诗句“以免它迷离我老花的眼”中的老字出卖了“我”,也就有了与老相匹配的身份:“我”这个回娘家的女儿,已不是《听雨》《望月》后,穿过《古巷》坐在《婆的老屋》,在纸上写满思念亲人的话语、折《纸鸢》的小女子。“我”已是告别短暂的明媚时刻、“把眼泪酿成酒,在岁月的饯别宴上慢慢地饮”的难以释怀、想让“岁月逆转”“躺在土炕上听你唠叨”的大姑娘、老姑娘。
之所以这样联接,是现代汉语里存在着一种非常稳定的、潜在的、自动化的联想机制:老和大,可天然地联系。诗人不确定“我”的职业,隐蔽我的年龄,不透露“我”回娘家的原因,是为了叫不同职业、年龄段的女性参与进来,以各自的经验和情操加入回娘家的多元创造。全诗有抒情的条件,但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是简素的白描。
欣赏这类追求庸常美感的诗,离不开诗人书写的内容。要真正体味其中的内容,还要打开脑洞和世俗情景做联系。
出嫁的女儿,和娘家的关系看似亲密,已少了相依。在夫家把日字过得滋润的,回到娘家有保藏不住的贵气。在夫家把日子掀磨得不舒心的,回到娘家有无法掩饰的戾气。这两类女子回娘家,是以亲戚的身份来完成礼仪套路的,她们不舍、也没心思拔娘家院子的杂草的。也许正是这类无可救药的细节缺失吧,心底善良的孔老夫子也犯糊涂,把女子和小人捆绑一起示众,得罪了半边天。忑侠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她笔下的“我”虽无意跟圣人辩理,但和小人在撇清关系:“不止一次/我从600里外的异地他乡/急不可待地回到这个/我生活了18年的庭院”,用“不断地拔掉杂草”来显示自己的女儿的身份,消解她的复杂情绪。
拔草这个劳动形式司空见惯,平常得几乎无甚诗意。诗人把不生诗意的事情让一个无所事事而分明有事的“我”来做,就叫人耳目一新。她要是让一个和“我”辈分、年龄一般的男子来做,就收不到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的效果。因为男子是主人的象征,拔院子的杂草是他份内事情。由此可见,诗人在细节的选择和安置上费了些心思。
诗人为什么不选其它细节展现女子的个性、感情波动,而用拔草这个不起眼的劳动过程反映她的心迹呢?
因为“我”是女子,即是忑侠那种知识女性,她虽然生在农村,但只待了18年。她不可能像熟悉农事的辛弃疾一样,知道“陌上柔桑破嫩芽”的农时,回到土墙瓦房的娘家院落,发现无人,赶忙去田地找亲人,做农活。这类举动,在过去的时代,诗人们为了跟上时势步伐,塑造新人形象,常常让回娘家的女子主动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忑侠安排“我”拔草,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与新时代农村的真实状况。“我”发现院子无人,没出门去邻家打问亲人的去处而自觉拔草,又透露出“我”自闭、务实的个性。
“我”为什么要“不断地拔掉杂草”呢?难道儿时的生活真像杂草一样会“迷离我老花的眼” “纷乱我回望的视线”?诗人看似写实,她其实用的虚笔。一般人的经验是,幸与不幸的儿时均已成过往,已没有追究的价值。这个像拔掉杂草一样要清理童年记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遇到了什么让她难以忍受的事情,这从“不止一次/我在庭院里走来走去/想要永远地走下去”的慌乱、焦躁中已完全显露出来。
我个人认为,那不间歇的拔草行为中有种淡淡的苦涩和强烈的希望,和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其畅销书《断舍离》中提出的“整理心中的混沌,更好地了解自己,消除依恋型性格,逃离噩梦,追求美满”的观点——“舍不得扔掉的东西越多,失去的东西就会越多”有异曲同工之美。诗人把在场者、参与者、书写者的身份全凝聚在“我”一人身上,把她丰沛的才情在诗中孤注一掷,不但节省了好多叙事的笔墨,增大了诗的空间感与可信度,还有利于诗人和读者间的自由想象与双向互动。
于是,我们从忑侠的诗中看到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她像杂物管理者整理杂物似地整理过心灵,把“梦中的碧水梦中的家”连同《那一场等待》寄回“丹江回声”后;在别人谈效益,谈期望,谈那些宏大激昂的大道理时,她被一种脉脉喜悦牵动,产生出崭新感觉,可把“漫长的堵车之旅/变成一个音乐专场”;可从“素面朝天/悄无声息地淹没于群花争艳”的《苹果花》中发现“谦谦君子”的高贵;可把读者从《两只麻雀》“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的视觉美里,带进听觉美的境界,感知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骚动……。
新诗潮有远离生活和贴近生活的两种流向,忑侠的诗大多属于贴近生活这一种。她不坚守从一定立场、观点和感情出发的意图伦理,在诗与现实的距离中不断调整自己,找到了不即不离的最佳位置——尽量减少想象和假定,用简单、透明的句子提供“我”的信息。这类诗的感染力不靠猎奇、取巧,凭的是诚实。我以上列举的诗,是她诗艺道上的“拐点”,下面谈的,才是她的“爆款”。
四
《光》《致啃老族》等可视为组诗。前者写未成年“网虫”无节制上网影响身心健康,让“我彻夜难眠”的揪心,后者写人间破猱、鸱枭一样的巨婴不凭自己“双手打拼”过日子,把父母当“矿藏”不断“开采攫取”的哀叹。
忑侠的诗,在语言方面一直很节俭。她叙事时的警惕性高,几乎不带多余的感情色彩。带上感情,感觉产生变异,语言一夸张,好像会影响她叙事的初衷似的。可在这类描写“可怜天下父母心”诗作中,她清澈如丹江支流的情绪失控,一下子变成浑浊的壶口瀑布;把天下父母最隐秘的悲伤与无力、孤独与无助充分表现了出来。我们看到:“网虫”不攒劲向上,在知识的天空遨游飞翔,全怪“我”不能参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巨婴变寄生虫,也怪“我”没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才落下这样的回报……
在创作理念上,诗人本可轻松照搬春秋士人谴责春秋时期社会状态糟糕透顶的共识来洗清自己;也可选择目前法律对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后的责任划分,把脱离开法定监护人(父母)范围、管理职责上的过错责任自动推向学校、网吧;也可像当代愤怒诗人一样声讨社会乱象。可她排除了学校、网吧作为学生网虫监护人的可能性,心中没有“难道”的疑问,只有承担的责任。她靠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让“我”这个监护人挑起了所有的过错和不幸,保全了社会伦理、国家道德的贞操膜。她让“我”把痛心疾首又无怨无悔、完全没有能力和意愿做出调整的父母之心,用难以释怀的愧疚和道歉表达,不为别的,只为打开个体的降压阀!
这种独当一面、勇挑重担的特点或者缺点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她的每一首诗中。由此可以确定,她诗的主流是与时代大合唱共振的音符,而非杂音。
《苏武牧羊》里,满是为天子化浓妆、替忠臣描风骨的重影:“卧在地窖里/就是卧在大汉天子的怀抱里/饮血吞毡/就是吞咽厚重的良心/拄着拐杖/就是拄着大汉江山……”细读全诗,把关键词“地窖”和“怀抱”一比对,把近在咫尺的“节杖”和远在天边的“江山”一联想就不难发现,诗人在赞歌里引进了一下导谬术:就是不直接质问、反驳,而让读者体会“地窖”和“怀抱”的温差与质地;不分辨苏武的节杖是手拄的实物还是心做的虚幻,诗人只写一种执念。因为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让读者顺着执念调动起来的热情与智慧去推导结果,才会给诗境添活气。我们看到远离大汉的宫殿、在冰天雪地里牧羊的人,也没有胡思乱想的权利,唯有匍匐跪拜的热恋……
忑侠的颂歌里,不但追溯着中国政治的传统,还闪烁着有限的讽刺。春秋士人的“仁”“民”“兼爱”全能派上用场,勾勒君君臣臣的轮廓,但对个体生命的啸声不会有崭新的说法。忑侠用诗,把先民生来最先获赐的封锁打开了。
在《端午节》中,诗人赞颂高阳的苗裔、楚国的贵族屈原时,诗眼虽在屈原精神传人贾谊的《吊屈原赋》系统里瞭望,但摆脱了郭沫若话剧《屈原》缪托知己、把道直行、不惜殉国的屈原刻意拔高的窠臼,更没凭借他读过诸子群经的长项,为突出自己诗歌的个性,不做鉴定地把老子、孔子、庄子、墨子拼凑的人格理论、君人理论高度统一到狂者进取的层面乱用。
无数事实证明,得当的“乱用”是创新,失算的“杂交”常用戏说一词遮羞隐身。
忑侠想追求个人的煌大,靠这首诗要立异以鸣高的话,她不用戏说,可直接祭出“只会在僻处说话(朱子评庄子语)”的庄子,只需要把其改造世界无意义的情绪当真理,把那收敛人生命能量的形上意见当准绳用诗艺呈现一下,追求政治或社会方案的屈原就会失血,那士志于道以身试法的光和热就没机会享受名族背景的声华,就会沦为值得同情的反面教材产生负价值。诗人认识到了“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评庄子语)”的局限性,她在道德价值偏盛、客观独立系统暗而不彰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约数,才写足了”伏清白以死直“的屈原对生活的普遍思考,对世界的美的显象。我们从诗中不但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古人,还看到了一个向往伟大的时人。由此可见,古圣贤不但有杰出的头脑,也有出色的隔膜。孔仁孟义、墨氏兼爱这些经得起考验的德目中,也有没办法超出个体经验的窘迫。忑侠的诗,不经意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道德价值系统内部的真相。
爱默生说:“品质是一种内在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需借助任何手段”。张忑侠的诗有“内在的力量”,也借鉴了先贤们的“手段”。她诗中的道德动机,在我看来源自孟子的慎独。慎独意味着不看别人脸色,只负责自己内心的召唤,用过很多心力扩大思想的角度和范围,她的发人沉思的《今夜,你在商山安眠》就是显!
为了让更多读者一目了然地体会传统文化对于深层领域既有稳定作用又有拘束作用的伦范规律,我还是不厌其烦的将这首注重本土资源创造性转化、充满忧患意识、关切社会民生问题的优秀诗作照录几节吧:
霜降时分你悄然离去
跟着最后一缕秋风
随着最后一滴秋雨
伴着最后一丝秋意
你走了,今夜
你在商山安眠
从此,山腰里那一孔洞穴
成为你永远的家
不要害怕,我的姐姐
姐夫就你的隔壁
大妈就在你的身后
清泉就在你的脚下
夕阳就在不远的前方
从此,你可以静静地躺着休息
再也不用上山下坡
去寻觅一角一个的蝉蜕
再也不用跨沟过桥
去采摘那一堆两元的草药
再也不用步履蹒跚
去七里之外的集市买几个馒头
……
当华灯初上
主客叙伦
餐桌摆满
我的姐姐
今夜,你在商山安眠
五
“秋风”“秋雨”“秋意”在情调与悲凉上是一致的,性质上是相当的。三个意象叠加产生的呼应引导读者想象,延伸出一幅动态画面;摊出一些悬念后层层往里推进,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迅疾打住,很符合姜夔在《白石诗话》中谈及的“以方为正,又复为奇”的结构模式;一句可自成一景的特色用私语独白呈现,隐含着极其郑重的感情色彩。“你走了,今晚”是全诗一个潜在的、强烈的感情音响,把姐姐一生为生而活的经历充分写意了出来。诗的最后一节,来个合理合情的“节外生枝”,诗人给“我”添上新的不如意和情绪抗议,不但显出了“我”心里感知的微妙层次,还让诗句在统一的音节中增加变化,改观了平铺直叙的样貌。这首诗是忑侠本人遗憾性较大的力作。
只所以这样说,是这首诗没有《我不停地拔掉杂草》那类诗开发地充分、书写地完美,和《光》系列一样有人为的限制。《光》中“我”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和不幸,这首诗中虽在“节外生枝”中增加了“复调”,但仅限于对亲人之间“主观叙伦/餐桌摆满”的郁闷。没有对姐姐窘迫生存过的社会土壤提出一个质疑。这种只见个人挣扎,不见社会倾斜度;抓住有特点的局部大幅省略,使一首多了灵动姿致、有条件成为大型“交响系”的诗篇,被压缩成了“小夜曲”!这与一个人的性情有关,与一个所受的教育有关,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与一个人钟爱的事业有关。放在忑侠这里,还要加上一条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自孔子时起,是一种“为善”的“人情型文化”。清代学者廖开说“五经无真字”,当代学者李慎之先生曾在电脑上把“五经”里里外外捋了一遍,果然没找到一个“真”字。而当代诗歌、小说、戏剧、学术……受舶来文化影响,是求“真”的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忑侠与人为善,与社会环境为善,在诗中遗失大层面的“真”专注个体的“真”,按戴维·柯克帕特里在《脸谱效应》中的说法衡量,就没有做到“彻底透明化”。她的诗中只见“洗耳的许由”鲜见“抗争的嵇康”,拿先锋学者刘瑜居高临下的区分看,诗人把不幸完全归于个人际遇不触及周边环境,诗人只定公民义务,不利用艺术形式掀起仇恨和歇斯底里的情绪扫射社会丑恶一面,是进入不了高端艺术的折腾。
即使如此,在我看来,像张忑侠一样的兀自生长、独自坚强的底层诗人、作家,也比一部分得过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著名诗人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凭良知捡拾起人世人寰中那些最生动最宝贵最易逝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人性光辉与卑微真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尘世的温暖。张忑侠的努力,比自我高喊“故事分行写、叙述故事是诗魂”系归来的“河流”诗人雷平阳磊落。雷平阳有足够的膂力可把“万山不许一溪奔”的社会痞块写明、写透,但不知为什么,他却借助澜沧江在云南南坪县北甸乡的流向,将简单的智识问题高度复杂化,故意制造诗歌的千古迷案。张忑侠的努力,比“羔羊体”发明人车延高用诗句“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高明。但在中国传统秩序转型的目下,她是很难浮出水面,进入社会大层面而被“公认”的。
一个原因是人情的好逸恶劳。多数人靠潮流裹挟着前行,他们只仰视高端的赢家,漠视在低谷胼手砥足的实干家。而赢家的制造者是用国家、政府做背景的发表平台与奖励机制;要受到奖励,先要进入平台;要进入平台,个体的身段很重要。张忑侠这类底层作者没有车延高们的“座位”,没有雷平阳们的资历,她只是一名普通中学语文教员,靠奇迹出现而脱颖的希望极其渺茫。因为她是心智、体魄健全的人,奇迹是这个社会为了增加品种制造公正气象为生理、身份有欠缺,在某一个方面却又表现突出的人预设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本想从胡适先生在《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一文中的至理名言“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说起,考虑到拙作篇幅,我只好直接借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先生谈核心科技评价指标的话:我们国家的评价体系出现了大问题。有身段的既得利益者,做个奖项之类的“硬”指标,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没身段、身段小的人多么有本领,只能靠边站。深究这个问题不是本文主旨,点到即可。我的愿望是从点出发,只厘清一个小概念:奖与实力从来是两回事,大家千万要分开看;像张忑侠一样的底层诗人、作家,要进入凭竞技“赌”输赢的新跑道得到公正对待,国家的评价机制从秩序上要改变。
怎么改变呢?我没有了解时事的动能,只能从古文人的体会中寻找结束本文的要点。胡适先生的立场观点是,以国家为名义的事要真正站在国家主义的层面上,只有站在这个层面上放开眼界,方可进入国际视野。我个人感到胡先生的道理不错,操作起来没有“五四之子”殷海光的意图伦理——一面回顾传统,在另一方面则援引新的便利。这一顾旧引新理念,和当今国家层面的倡导不冲突,和本文论述的张忑侠为一个目标所做的努力竟有不谋而合之处,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努力吧!

作者简介:

张克瑶,彪角镇东南家凹村人,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会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报》《当代陕西》《芳草》《新陕西》《国风论坛》《朔方》《河北文学》《宝鸡日报》等二十几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余篇(首)。其中小小说《老E和小E》被中国文学转载;散文《路的碑》获《秦岭文学》优秀征文奖,并入围《文友》杂志首届路遥青年文学奖;诗歌《想起老娘》获《星星诗刊》新人奖。《凤翔视窗》《宝鸡日报》宝鸡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先后对其创作情况做过报道。